[从“小南沙”到“大南沙”]深圳是出了名的小渔村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南沙猜想    南沙――一个广州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他们感觉陌生,是因为南沙距离市中心区太远,直线距离都有约50公里;而且,南沙似乎没有太多突出的表现。他们感觉熟悉,是因为多年来南沙一直承载着广州未来发展的希望,屡屡见诸报端。
  人们对南沙一直都有各种猜想,例如,南沙发展要以香港为目标,扩大南沙区的行政区划,等等。参与“南沙猜想”的,既有学者、专家,也有政府官员。10月1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南沙召开广州南沙新区开发建设现场会,省委书记汪洋在会上讲话,提出“科学开发,从容建设”,这将“南沙猜想”推向了高潮。(欧阳觅剑)
  
  南沙的地理特征使它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南沙开发就是在克服劣势、发挥优势的过程中进行的,而这也是南沙未来开发中依然需要处理的问题。
  
  南沙的区位优势,以及劣势
  
  南沙之所以令人如此关注,主要是因为它独特的区位优势。
  南沙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这是对南沙区位的常见描述。
  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是一个三角形,广州、香港、澳门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广州―香港这条边串起珠三角东岸的东莞、深圳;广州―澳门这条边串起珠三角西岸的佛山、中山、珠海;香港―澳门是由水路组成的另一条边,如果港珠澳大桥建成,这条边会更坚实。这个三角形的内部大部分是水域,主要是宽阔的伶仃洋。南沙就坐落在这个三角形的内部,它是向伶仃洋伸出的一块陆地,所以说,它是珠三角的几何中心,这是独一无二的。
  几何中心的位置使南沙距离广州、香港、澳门以及其他珠三角城市的直线距离都比较短,这是它的优势。但几何中心的位置也是南沙的区位劣势:它不在三角形的任何一条边上,没有通过“边”与其他城市串在一起,因此,融入珠三角由“边”构成的交通体系和产业体系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广州―香港、广州―澳门这两条边都有多条国道和高速公路串联,香港―澳门之间的联系也很密切。而在1997年虎门大桥通车之前,南沙基本上游离于珠三角的交通体系之外;直到现在,连接南沙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之间的路网还不是非常发达,而且路桥费比较高。
  珠三角的三条边已经串起三个具有一定独特性的产业体系或者说经济体系,珠三角东岸的外贸非常强大;西岸则主要为国内市场提供产品;而港澳服务业发达。南沙的产业形态与它们都不同,也没有特别密切的联系。南沙经济目前还表现为大项目拉动的特征,而不是靠产业体系拉动。
  南沙的另一优势是优越的自然环境,这里有山有海有涌,有水乡有湿地,吸引很多人前往旅游、度假。但这样的自然环境在地区开发中也是劣势。山、海和涌将南沙地区片片分割,成片开发的难度很大。
  南沙的地理特征使它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南沙开发就是在克服劣势、发挥优势的过程中进行的,而这也是南沙未来开发中依然需要处理的问题。
  
  番禺市与霍英东的合作
  
  南沙开发是从珠江入海口虎门水道西侧的海岸开始的。
  20世纪80年代末,祖籍广东番禺的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看中了这里独特的地理条件。当时,这里属于番禺县的南沙镇。南沙镇是珠江入海口中的一个小岛,陆地面积为54平方公里。因为没有桥将南沙岛与周边的陆地联通,霍英东只能从珠江对岸的广州黄埔坐军舰上岛考察。这里是不毛之地,交通十分不便,但霍英东看好它的前景。据媒体报道,霍英东当时购买了大量土地,包括南沙岛东部几乎一半的海岸线和南部的一部分海岸线。
  或许是受霍英东的推动,番禺县也决心大力开发南沙。1990年6月22日,广东省、广州市确定南沙为重点对外开放区域和重点开发区,成立南沙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为县局级单位,由番禺县人民政府管理。
  霍英东和番禺县合作,开始在南沙岛上建造一座新城。首先是改善交通状况。1991年,虎门渡轮码头通车,让汽车也可以跨过珠江,从南沙去往东莞等东岸地区;1992年,南沙客运港通航,多班高速客轮往返于南沙与香港两地;1994年,进港大道通车,南沙岛有了进出岛的陆路通道;1995年,东发码头和南伟码头建成,货物可以从这里出港远航。
  基础设施改善之后,霍英东和番禺市(番禺1992年5月撤县改市)的发展思路出现了差异。
  霍英东想将南沙建为集商务、贸易、科研、旅游为一体的滨海新城。围绕着这个目标,他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了天后宫、水乡一条街、蒲州国际花园、啤酒屋等一系列休闲旅游设施,南沙资讯科技园、蒲洲高新技术开发园、南沙科学馆、英东教育培训中心、广州市英东中学等场馆,珠江三角洲南沙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广州南沙香港中华总商会大厦等两座商业大厦,以及拥有两个18洞高尔夫球场、五星级的南沙大酒店。他开发的那片区域成为“东部港口新城区”。
  而番禺市则将工业建设作为南沙开发的主要工作。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为9.9平方公里,位于南沙岛的西部,与东部港口新城区被山隔断。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是国家级开发区,但级别较低,其管理委员会行政上为番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与南沙街道办事处(1993年,番禺市南沙镇改制为南沙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南沙开发区利用优惠政策,引进了一批从事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制造业的企业。
  可以说,霍英东看得更高更远,但他的计划太超前,因为南沙的交通仍然不是太便利,生活配套更是缺乏,所以人气不旺,商务、贸易、科研发展等都比较慢,他在南沙的项目基本上都没有产生利润。
  番禺市更为现实,通过建设西部工业园发展工业,同时与霍英东合作建设东部港口新城区,支持了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纵向比较,这个时期南沙开发区发展很快,工业总产值1994年为2.27亿元,2000年为29.1亿元,6年间增长了近12倍;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92年的1.8亿元增长至2000年的15.1亿元,8年间增长了7倍多。但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基数太少。横向比较,南沙开发区的地均工业产值和地均GDP低于番禺全市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南沙开发区的发展水平仍然不是很高,与国家级开发区的地位不太相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南沙引进的项目多数规模不大,而且,因为受限于南沙的交通状况和地理条件,工厂不能成片密集地分布,数量也不是太多。
  霍英东与番禺市对南沙开发的设想迥异,但他们都做着有意义的工作,一起推动南沙获得初步发展,为南沙的进一步发展在两个方向上都准备了一些条件。南沙的地理优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但地理劣势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在企业和县级政府的层面,难以继续深入地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只有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进行谋划,南沙开发才能获得新的动力。
  1992年5月奠基、1997年6月通车的虎门大桥,就是在更高层面上的谋划,江泽民总书记题名,邹家华副总理为通车典礼剪彩,珠江两岸多地通力合作。而霍英东没有对虎门大桥进行投资。虎门大桥犹如珠江三角洲这个三角形上的中位线,将南沙这个几何中心与两条边联系起来。
  
  广州市主导南沙开发
  
  南沙开发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这是它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后提出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条件成熟了。2000年5月,番禺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辖的一个行政区,南沙开发从此由副省级的广州市规划和主导。
  广州在2001年出台了首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战略。规划将全市划分为五个区,其中就有南沙片区。南沙片区不只包括南沙岛,还包括周边的广阔地区。所以,广州市主导开发的南沙被称为“大南沙”,而霍英东开发的那块地域则被称为“小南沙”。南沙开发是广州南拓战略的重要内容,按照规划,这里将依托深水港建设临港工业区,主要发展高科技工业和资金密集型对外加工业,适当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商业、旅游业和转口贸易业。
  时任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对南沙开发寄予厚望,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提出,“加快南部地区开发,再造一个新广州。”在他的设想中,通过南沙开发,广州的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都将得到调整。南沙开发能拓展广州的城市空间,并且使广州从沿河城市变成滨海城市。南沙可以作为老城区重化工业的转移基地,并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从而带动广州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林树森对南沙开发充满信心,他预计,“南沙新区即将成为广州新的投资热土,南沙新区的经济总量将等于一个新广州。”
  广州市很快就开始实施南沙开发战略。2001年8月21日,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成立,作为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全权负责开发区范围内的规划、用地、开发、建设、管理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享有广州市市级审批管理权限。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张广宁担任了首任总指挥。2002年4月28-29日,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南沙召开广州南沙开发现场会,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在会上讲话,指出南沙开发对广州和珠三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3月,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重新成立管理委员会,而建设指挥部不再保留。
  
  局面为之一新
  
  当南沙开发提升到广州市的层面,局面为之一新。
  南沙开发的区域扩大了,不再局限于南沙岛的54平方公里陆地。2004年3月,国务院批准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规划范围,划入黄阁镇的一部分、万顷沙镇与珠江农场交汇处的一部分。2005年设立的广东南沙出口加工区就坐落在万顷沙镇。2005年4月,广州调整行政区划,新设立南沙区,将原属番禺区的南沙街道、黄阁镇、万顷沙镇、横沥镇以及其他一些村划入南沙区。南沙区总面积527.6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36.5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91.13平方公里。在广州市规划局2005年3月公示的《南沙地区发展规划》(2001年提出,2003年10月颁布实施)中,南沙地区的规划范围比南沙区更大,还包括南沙区以北属于番禺区的几个镇,直到沙湾水道,规划区总用地79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585平方公里。在这个规划中,南沙区范围属于规划控制区,而番禺区范围主要是规划协调发展区。
  南沙建造了更大的港口,成为珠三角的海上门户。早期南沙开发之初,霍英东和番禺都积极建设港口,但规模不是太大,东发码头有1个万吨级泊位,南伟码头有2个2.5万吨级的泊位,只具备服务南沙周边地区的能力。在广州市的规划中,深水港是南沙开发的重要依托,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港口的建设。2000年,在南沙岛以南的龙穴岛上,一个深水海港开工。当时,龙穴岛还只是一个突出水面的小山丘,通过填海造地,人们在这里建起了大港口。2004年9月,港区一期4个5万吨级深水泊位建成投产(据说实际为10万吨级);2007年9月,港区二期6个10万吨级泊位建成投产;2008年10月,广州南沙保税港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以龙穴岛港区为龙头,南沙形成了沙仔岛、小虎岛、芦湾、龙穴岛4个作业区,既有集装箱泊位,也有散货码头、汽车滚装码头、石化专用码头,具备了连接全球、服务珠三角的能力。南沙港区使广州港从河港升级为海港,吞吐能力大大增强。2010年,南沙港货物吞吐量为1.2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725万标准箱,分别占广州港总量(4.25亿吨和1270万标准箱)的28.9%和57.1%,帮助广州港成为全国第四大、全球第七大集装箱港口。
  南沙的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与广州的联系更为密切。广州市主导南沙规划,将南沙纳入全市交通网络的统一规划,连接南沙、贯通广州的通道多了起来。2002年初,南沙交通的初步规划出台,提出要在南沙修建铁路、地铁、高快速路网络,包括5条高快速路。2003年1月,广州地铁四号线与南沙港快速路开工。现在南沙已通了地铁,有4条干道与广州市区相连:番禺大道、南沙港快速、京珠高速、东新高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显然更为复杂,不是广州市就可以决定的,因此南沙至今没有铁路。
  南沙引进的项目规模更大,层次更高。南沙被纳入广州市的产业体系,成为机械装备、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的转移基地,而且南沙又有优良的港口,因此,一些大项目落户南沙,主要有广汽丰田、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东方重机、JFE钢板等。2010年,南沙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407亿元,其中有61.2%是装备制造业创造的,10.6%是化工制造业创造的。在装备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是重头。目前,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是南沙产值最大的工业企业,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也在“工业企业产值排行榜”上位列前茅。广汽丰田还带动了汽车产业链在南沙的发展。2010年,南沙汽车制造业的产值为70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3%。这就是大项目的拉动作用。
  广州市主导的南沙开发以发展工业作为重点。2010年,南沙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86亿元,其中工业占76.44%。这似乎与之前番禺市的思路相似,但不是简单地延续,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升级――由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升级为资本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
  南沙至今仍是地广人稀,全区常住人口只有约2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5万人,因此,南沙GDP的人均数高而总量少,地区生产总值在广州十区中排在末位。但是,南沙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十区中排第五。在广州中心城区实行“退二进三”(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南沙与中心城区形成了错位发展,对广州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支持作用。
  广州市也没有舍弃霍英东的发展思路,仍然支持“小南沙”发展成为滨海新城,支持商务、科研、旅游等设施的建设和运用。同时,虽然工业产值大,但由于主力是资本密集型的大企业,占地并不多,这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土地。
  

相关热词搜索:南沙 从“小南沙”到“大南沙” 依山小筑南沙 南沙小程序制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