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萨:文学是一团烧向压迫的火:马里奥·略萨对拉美文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挽回了一点面子。”北京时间10月7日夜,当得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之后,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说。在陈众议看来,相较于2009年、2004年的文学“诺奖”得主赫塔?米勒、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成名将近半个世纪、位列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的巴尔加斯?略萨,更称得上“实至名归”。
持有此观点的显然并非陈众议一人。早在去年10月8日“诺奖”颁出之时,法国《费加罗报》就曾为委员会没有选择略萨而大感失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次迟来的加冕。揭晓诺贝尔文学奖归属的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格隆德则说,巴尔加斯?略萨革新了文学的叙事方法,是异乎寻常的叙事者。“他相信世界可以改善;他相信,借助小说的力量,可以促使世界改善。”
这是自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将桂冠授予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1990年为墨西哥诗人奥?帕斯加冕之后,时隔20载的回归,拉美文学又一次被推向世界性关注的巅峰。
无法回避的政治
宣布奖项之时,略萨身在美国,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在这份颇迟的荣誉面前,略萨颇为自矜,他对第一时间采访的记者表示“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期望得奖,这是个惊喜”,呼应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告诫过的:“献身文学的抱负和求取名利是不相同的”。就在10月7日当天,他出现在纽约曼哈顿的塞万提斯学院,举行小型新闻发布会,首次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在公众与媒体面前答问。
略萨用英语、西班牙语以及偶尔的法语回答提问,他将诺贝尔文学奖对自己的选择,看作是“对拉丁美洲文学,对西班牙语重要性的认识与重申”。而早在他年轻时第一次去欧洲,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拉丁美洲看起来是一片只充斥着独裁、革命与灾难的大地,而现在我们将让世界知道,这里同样也能孕育出艺术家、音乐家、画家、思想者与小说家。”
拉美多国两级化的评价,足以使敏感者意识到略萨作品与政治倾向间无法忽略的关联。《纽约时报》引述了略萨对于“诺奖选择政治还是选择文本”的回应,他说:“作为一个拉美作家,要想避开政治是极难的,既然文学是生活的一种表达,政治就是渗入生活无法剔除的部分。”《新闻周刊》的记录则是:“略萨解释说政治有可能成为恶心、肮脏的活动,我们无法不写。”
从学生时代开始,巴尔加斯?略萨就是政治活动的热心参与者。与其他作家尤为不同的是,1990年他还曾以秘鲁总统候选人的身份参与竞选,一度呼声很高,最后却败给对手藤森。这一次失败对他打击很大,从此远离秘鲁,到西班牙定居。
和很多重要的拉美作家一样,巴尔加斯?略萨一生中的漫长岁月在欧洲度过。他的大部分作品完成于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的阅览室,而首次出版几乎都在西班牙。但他写作、关注的核心始终是拉丁美洲这片大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现实性。其犀利的笔锋不仅剖析秘鲁,还直指整个拉丁美洲政权、军权、神权的腐败与丑恶。他的文学是有政治介入性的,并且,他还以从不停止的结构、形式探索,使阅读者与研究者无法忽视其在艺术上的创新。这种活力与创造力,一直延续到如今的74岁高龄。
巴尔加斯?略萨非常高产。据外媒统计,自1959年他发表第一部作品以来,先后出版64部西班牙文作品,其中28部译成英文、42部译成法文、36部译成德文、16部译成瑞典文。而他也是目前在中国被译介得最充分的拉美作家之一。
在拉丁美洲,略萨常常被与马尔克斯并称。他们之间渊源颇深,一度亲密无间,又以一次拳脚相加的流血事件为文学史留下一段著名的八卦。
从反父权到反独裁
略萨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而他的作品中,不少带有自传、半自传的性质。略萨与父亲,终生不合。对他而言,没有父亲的童年时光反而是幸福的回忆。父亲以打骂结合威权式的管教方式,控制略萨的生活,并在他14岁那年强迫他进入莱昂西奥?布拉多士官军校,想要扭转10年溺爱对儿子的影响。军校就像秘鲁的微观世界,恃强凌弱的风气,等级与种族的歧视,种种粗暴、野蛮、勾心斗角的龌龊,使少年略萨经历了可怕的洗礼。后来也成为他成名作《城市与狗》的直接素材。
此后的作品,例如《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也是以略萨的结婚经历为小说题材的原貌。而年底将在国内推出中译本的略萨2006年小说《坏女孩的恶作剧》,据译者尹承东介绍,也很大程度上是略萨情爱生活的自传,很可能基于他延续至今的第二段婚姻。
这些个人经验的不断阐释,并没有使略萨作品陷入“私小说”的小格局。相反,大多数时候略萨用文字构建出非常宏大的场景与时代感。他的切身体验,与他宏大叙事的野心水乳交融,增加了叙事的细腻与可信。
略萨也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他习惯在图书馆读书写作,创作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新闻报道。他的作品里常出现各种文体的拼贴:电报、公文、文件、命令……纪实性的文字镶嵌于神奇的虚构想像中,亦真亦幻。比如他1981年的小说《世界末日之战》,写的是巴西腹地卡奴杜斯农民起义的故事,与巴西作家库尼亚的纪实作品《腹地》主题相同,不同的是略萨虚构出“劝世者”群像,以经过锤炼的风格将魔幻与历史相融。他对政治生态的阐述力,在讲述多米尼加独裁统治的重要作品《公羊的节日》中达到一个巅峰。
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是略萨小说中文版的主要翻译者之一,并曾出版《巴尔加斯?略萨传》。赵教授告诉记者,理解略萨的关键,还是他“分裂”的童年、少年成长经历。略萨之所以选择写作,一开始就是将“写”作为一种对父亲命令的反叛――他的父亲一直希望掐灭他对文学的爱好,认为这种爱好缺乏男子气概。略萨从反对父权开始,渐进到反抗社会上那些维护专制土壤的观念。这就引发了他对秘鲁社会贫困、军事独裁等的批判。他早期的口号是“文学是一团火”,要烧灭一切压迫。
《城市与狗》出版后,略萨被当时的秘鲁军政府宣布为叛国者,他的作品被公开焚烧、销毁,地点就选择在他曾就读的军校。那一把火越发助燃了略萨心中的文学之火,反抗之火。
2009年,在一次西班牙的略萨作品研讨会上,舞台布景上写着几个大字:自由与生命。赵德明认为略萨毕生的追求是自由,“谁能帮他摆脱压迫呢?一开始略萨认为是左派。他参加了很多左派组织。但后来在秘鲁的社会现实里,左派让他很失望,所以他才走向追求新自由主义。谁能帮助他追求自由,他就投向谁。这是贯穿始终的。研究流亡者与叛逃者的心理,就明白略萨的自由观与思想变化了。”
(摘编自《时代周报》)
【链接】
秘鲁作家略萨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文告称,“他对权力结构给予了制图般精细的描绘,对个体的抵抗、反抗和失败进行了犀利的叙述。”
1936年3月28日,略萨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1953年入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双主修文学与法律,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诗人鲁文?达里奥的学位论文(《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获文学(语言学)学位。
略萨大部分作品主题是反独裁,追求自由,极右(比如《城市与狗》和《酒吧长谈》)和极左(比如《狂人玛伊塔》)都是他批判的对象。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1987年,略萨曾回到秘鲁组建新政党“自由运动组织”,主张全面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1989年,略萨参加秘鲁总统大选,最终惜败于藤森。后来,在回忆录《水中鱼》中,略萨反思道:“现在看来,没能获胜意味着一种精神解脱,可当时真是刺痛了我的心。”然而,正是此次败选,让他坚定了对写作的信仰,“我要设法通过我的写作参与政治。”
《城市与狗》是略萨的成名作,也是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展开的4部里程碑小说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品还有《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谁是杀人犯》、《叙事人》、《谎言中的真实》、《天堂的另外那个街角》等。
1958年略萨移居欧洲,曾客居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国家。略萨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校任客座教职。当下,略萨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压迫 文学 略萨:文学是一团烧向压迫的火 文学是一团烧向压迫的火 略萨小说的立体结构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