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的汶川:汶川10年后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2011年的第一天,我们在四川汶川的映秀镇。   天空阴郁,细密的雨水淋在脸上,手中的白菊花挂着剔透的水珠,一支小号奏出的悲昂旋律在天空中回荡,我们在漩口中学倒塌的地震遗址前悼念缅怀逝去的生命。在“5?12”地震中,这个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镇被夷为平地,镇上3万多人中有6000人遇难。瞬间的灾难使阴阳两隔,站在遗址前,我们似乎依然能感受到那些逝者的气息和眼神。将一束洁白的菊花轻轻放在纪念碑上,巨大的悲痛再次从心底奔涌而出。
  早些年,我去过震前的映秀镇,印象中它是古旧而忙碌的。213国道穿镇而过,是乘车去九寨沟的必经之路,所以终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地震摧毁后的映秀镇只在电视中看到,满目疮痍令人震撼。地震后的第三个年头,当我们再次走在映秀镇的街道上,很难相信这就是“5?12”大地震震源所在地。崭新的街道,别致的小楼,漂亮的街心花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浴火重生的映秀镇。
  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射出夺目的光芒。
  汶川地震之后,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各省市对口援建,港澳台的善款救援……共计8851亿元资金,41130个灾后建设项目。仅仅3年,灾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3国道是汶川灾区连接外界的主干道,在岷江右岸被地震滑坡掩埋在山体中的旧路依然保留在那里,碎石中露出的一辆轿车定格着当年的惊心动魄。而今岷江左岸的一条新建道路将汶川与外界重新连接起来,为灾区的发展铺架通途。
  2010年11月,我参加中央检查组去阿坝州检查灾后重建情况,所见所闻令人振奋和感叹。水磨镇是广东援建的小镇,重建过程中,既保留了巴蜀藏羌的文化传统又添加了岭南建筑的特色,新建的小镇充满活力和新意,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我在那里遇到的广东人老吴,喝起酒来竟如北方汉子般豪爽,从他那因风吹日晒而粗糙的黑红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援建者们的辛劳和真诚。在茂县,我认识了来自山西的小晋,他在灾区已经工作2年,每天穿梭奔跑于各个工地间,家中孩子年幼,他却很难回一次家。他参与援建的坪头村羌寨是一座民族风情园,家家新房,户户楼堂,乡亲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参观做客。他们说做梦也没想到灾后能有这样的生活,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吃饭的时候,小晋话不多,坐在那里默默地微笑。我们感受到了援建者们的满足和欣慰。
  感恩,是在灾区经常听到的词语。“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报恩之事。”是在阿坝州街头看到的最多的标语。朴实厚道的四川百姓、藏羌少数民族同胞以及四川灾区的各级政府、各界人士,都在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表达对中央、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川兄是我十几年的老朋友,身为州政府领导,抗震救灾时他日夜奋战在第一线,如今见到他依然是精神抖擞,每日忙碌于灾后建设。他对我说:“中央和全国人民给了我们这么大支持,做不好有愧呀!”时任汶川县县长的小廖,地震发生时正在陪浙江投资企业在山里考察,一行72个人中有46人遇难。承受着巨大打击,他却依然工作在抗震救灾最前线,当时他几天几夜不能休息,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我问他大难后的感受,他说:“地震后我在现场见过总理5次,总理不辞辛苦,亲力亲为,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对逝者、对政府、对群众,我们一定不能倒下,不能留下遗憾。”
  2009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京上演,其中毛阿敏演唱的《呼唤》是一首以四川汶川地震为题材的作品,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茂县的高县长是位羌族汉子,他听我唱这首歌时一直在流泪。夜深时发来短信,表示感谢,说这首歌让他想起了那些日日夜夜。河南水利厅的小石在地震后被派往绵阳的江油市援建城市防洪工程,奋战近2年,去年底完成任务光荣返乡。在郑州一起喝酒时,《呼唤》竟然让这个铮铮铁汉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5?12”汶川地震虽然过去3年了,那种对崇高心灵的呼唤却永远在天地间回响。人间大爱化作了灾后重建的美好家园,人性的光辉抚平了灾难留下的伤痛。逝者可以安息于这片曾经生活过的土地,而生者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相关热词搜索:汶川 年后 3年后的汶川 汶川地震死了多少人 汶川地震成都死多少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