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高山越过平原 [从高山到平原漫步人生路]
发布时间:2020-02-25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在宝岛台湾的东海岸有一处被誉为“洄澜梦乡,蓬花净土”的美丽地方,那就是花莲。那里居住着阿美、排湾、鲁凯、泰雅等七个台湾少数民族,其中的第一大族便是阿美人。1922年的春天,本文的主人公涂学琳(原名王正一)就出生在这里。
“很多事来不及思考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在丰富多彩的路上,注定经历风雨。”
正一8岁时,父亲因工受伤,眼睛被火炭喷伤,被日本人解雇了。于是全家人回到乡下老家。那时正值日据时期,正一学的是日文,名字也被迫改为川岛正一。8年后由于家庭的贫困和日人殖民政策。16岁的正一进入当地的糖厂“大和工场”做电工。
1942年,王正一被抽往香港启德机场,作为地勤人员在机场做飞机零部件的修理工。第二年,战事变得紧张,日军疏散至新界古洞村。也就在那时,他认识了古洞村涂村长的女儿涂姑娘。
1945年日本投降。广州治安很差,国民党要将所有台湾劳工送去芳村集中营。而此时涂姑娘在父亲去世后也和母亲从新界搬回了广州老家。正一从机场逃了出来,躲到了涂家,并被认做了干儿子,同时改名为涂学琳。从此,这个名字就落地生根在广州,涂家也多了个入赘的台湾女婿。
当时,广州的广卫路是台湾同乡会集中活动的地方,那里有个第五汽车修理厂(后转为海珠区第四汽车修理厂),专修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汽车和坦克,很多台湾人去应聘,共招进了60多人,懂技术的涂学琳也成为其中一员。
1948年,国民党11军的一个少校来工厂征兵,涂学琳不想再去打仗,于是跟着两个同乡去内河行船。同年夏末,在番禺成立了市桥糖厂,原就有着糖厂工作经验的涂学琳就被介绍了过去,仍旧是负责技术安装工作。
1950年顺德糖厂改建,1951年揭阳糖厂兴建,涂学琳都参与了相关的技术工作。1952年7月,沙面的糖业公司成立,涂学琳再次考了进去,一干就是18年,从工人做到技师、代车间主任。其间,一度被派去内蒙古糖厂协助安装东德设备。
“让它自然地来吧,
让它悄然地去吧
就这样微笑地看着自己,
漫步在这人生里。”
上世纪60年代,那场浩劫如暴风雪般席卷了全国,神州大地上的芸芸众生都无法置身局外。出身、成分、立场、阶级,所有人被贴上了带颜色的标签。天空是灰的,充满阴霾。
来自台湾,经历过战事的涂学琳,生活也因此遭逢颠覆,被迫迁出干部宿舍,住进牛棚,挂牌游街写检讨。白天劳作,晚上挨批,家人同时受到牵连,由于在下雨天劳动也落下了心脏病。
好在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严冬过后是改革开放的春天,一系列的平反和落实政策连同台联组织的筹备建立,渐渐开始进行。身为定居祖国大陆的第一代台胞。涂阿公积极参与了广州市台联的筹备、学习和考察工作,1982年还申请加入了台盟。从小懂日语和闽南话的涂学琳,在工作中还自学了客家话、粤语和普通话,时不时会做些日语的翻译工作。
涂阿公担任过第一至三届广州市台联副会长及第四届广州市台联顾问。还曾被选为广州市海珠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后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对涂学琳来说,这些头衔只是他在为广州台胞们争取更多福利的一个责任。认识的人都说,涂学琳没有为自己或自己的家庭谋划过什么,却主动为老台胞的住房问题和医药费报销问题向广州市委统战部等相关部门奔波求援,最终使一些在职台胞能分到住房,令身患重病的台胞不必为巨额医药费而担心。往昔的岁月,涂阿公只是轻描淡写地提起,唯有脸上的微笑始终如一。走过的坎坷崎岖,在叙述中也已成了平地漫步。没有说出的故事,也就让它沉淀在心底。
“当往事悄然走远,
只留下清澈的心
让我们相互温暖,
漫步在这阳光里。”
虽已定居祖国大陆半个多世纪,涂阿公从未忘记过自己是40万台湾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也时常惦记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1988年辗转联系上花莲的弟弟后,他于1989年首次踏上了返乡路,见到了健在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此后又6次重返故里。
采访中87岁高龄的涂阿公,端坐椅上娓娓道来人生往事,仿佛读着一本活的书,不由让我想起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社会便是个大学堂,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修炼。
当问到他最难忘的人时,他说是老朋友,那些在最黑暗时期帮助过他、替他照顾生病的老伴和一群儿女的同乡好友。80岁高龄的涂阿婆在采访过程中一直安静地坐在一旁,听着我和涂阿公的对话。
在涂阿公和涂阿婆简单的交谈中,我听到的是深切的关怀和细微的暖意。两人一路走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旱已不是一句誓言,而是一辈子的相濡以沫。真心祝愿两位老人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相关热词搜索:高山 平原 漫步 从高山到平原漫步人生路 漫步人生路 人生漫步路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