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变极端的】 变啦

发布时间:2020-02-25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相亲节目中。一个男人上来,外型不错,谈吐还行,突然嘉宾扔出一句话。明显的质疑。接着,男人的噩运来了,所有女嘉宾开始揪住这点不放。批判、攻击、挑衅、打压,好像有人扔了一块砖,其他人就得齐心协力把他拍死。否则就是对民意的背叛。
  其实,男人真没那么差,不过是多说了一句话而已。
  你刚看完一部电影,觉得还行,突然有人说,这片子太烂了!于是。你住了口。又有人说话了,特效也太差了,什么东西!接着,铺天盖地都是恶评,从导演,到演员,到音乐。到故事,简直难以置信的垃圾。你只能闭嘴。这会儿再去倒戈,非被口水淹死不可。
  其实,电影真没那么差。不过是大家在一起闹的。
  有一个词叫做“群体极化”,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与群体成员单独决策相比,群体倾向于作出比较极端的决策。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还是上面的例子,换一种情境,如果要你单独和一个男人接触,或者对电影提交一个态度评定,你肯定会中肯许多,男人和电影也就没那么倒霉了。
  现实中,还有很多倒霉的人倒霉的事,
  办公室里的女同事,如果相当不招一个人待见,那么她可能会渐渐不招很多人待见。那个对她不怎么感冒的人,随口说上一两句,极化效应就来了,大家都会觉得这人就是诡异,怪不得人人都不喜欢她,其实最初不喜欢她的,可能只有一个人。
  追求女孩的男人,女孩并不讨厌,可是偏偏女友们不喜欢。女友总是说,你看,他总是不给你打电话。你看,他戏过了。女孩不为所动。可是不久,女孩发现。朋友圈子都相当不喜欢这个男人。好像自己要真和他好了,不仅仅是有眼无珠。更是众叛亲离。
  更常见的情景是,一件衣服,有一个人说了不好,你再说好,似乎有损于自己的品位:一种现象,当大家都向一个论点迈进的时候,你最好沿着分支走,另辟蹊径只会让你成为公敌:一个品牌,如果有一个人说太土了,那么接下来肯定是一片损毁,你都不好拨乱反正:一个人,如果大家都不待见,你偏去招惹。就是认不清局势……
  想起一个女同学。都不记得有什么具体事儿,好像是传言她有乙肝吧。先是几个一块玩的女生孤立她,接着扩大到坐在她周围的人,最后,好像全班谁再理她,就是和所有人作对。本来挺正常的一女生。从此负面新闻不断,周围人谴责她为什么不早说。都和她用过一个碗,喜欢她的男生恨不得马上撇清关系,连她的同桌也跟老师申请要换座位……
  群体极化就是这么可怕。不幸的是,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是它的帮凶。
  人们都习惯于用挑剔质疑的眼光来对待事物,而这个论调一旦确定,大家就会在这个方向上提供更多的论点,只有极小部分的论点会转向另一个方向。其结果,只会让最开始冒出的那个倾向更跨进一步。到最后,你发现其实结果很荒谬,但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过程中都很自然地选择顺从。
  还有社会比较。
  人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也习惯赞同别人,一旦团体成员听到别人相信什么。通常就会调整自己的立场以符合主流方向。持不同看法的人宁愿三缄其口,也不愿犯了众怒,赞同总是比反对更容易,不是吗?
  当然,极端未必是坏事,如果没有群体极化。许多重要的价值至今不会顺利实现。例如公民权运动、废奴运动和女权运动,都曾一度被视为极端而遭多方打压。
  但是,生活中,事实也很清楚,极端可能会伤害很多人,灭掉很多东西,有些时候,你跟着群体作出的决定,回到一个人的时候,会生出很多后悔。
  比如,那个疑似乙肝的同学,其实本不应该被大家孤立,现在几个老同学说起来都觉得很惭愧:那个总是被周围人质疑男友的女生,至今单身,几个女伴都开始反思是不是小圈子闹的:还有,那些可能是更好的更客观的决策,在极化的过程中都被中和掉了……
  要知道,生活并不是跷跷板,无论永远在高处,还是永远在低处,都不是最佳观测点。有些时候,往中间靠靠,才可能摸清全局,也看到退路。

相关热词搜索:你是 你是怎么变极端的 去极端化 极端的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