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域视角解读《非诚勿扰》:场域视角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2010年1月全新推出的一档婚恋交友节目,自开播以来,短时间内迅速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掀起相亲节目收视率新高。在场域视野下解读《非诚勿扰》,不难发现这一档节目不仅受到各种场域的控制,背后还隐藏着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非诚勿扰》 场域 象征暴力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2010年1月全新推出的一档婚恋交友节目,自开播以来,短时间内迅速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掀起相亲节目收视率新高。首集34 城市收视率即达1.35, 居同时段首位, 此后更是一路攀升, 收视率自4 月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以来连连破3,牢牢占据国内同类节目的收视冠军宝座。①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非诚勿扰》栏目以其新颖的节目形式、热点话题、戏剧化场面维持着它极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俨然形成一道“媒体奇观”,给受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在此,笔者运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非诚勿扰》作一解读。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把“场域”概念引入到人文学科,并确立其为原理论。根据布尔迪厄的观点,“场域”是由附着于某种权利(或资本)基础之上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利益、资本、社会位置是场域的构成要素。换言之,场域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它强加在每个进入场域的个体行动者身上,是权利分配的结构,任何个人欲获得利益,必须进入相应的场域。场域的结构“既能加强又能引导某种策略,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这些位置的占有者力图用这种策略来维护或改进他们所处的位置,并且将等级化的原则以最佳的方式强加到他们自己的产品上”。②布尔迪厄据此把社会分为新闻场、政治场、经济场、科学场、艺术场和司法场。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一样,远比科学场、艺术场甚至司法场更受制于市场的裁决,始终经受着市场的考验。《非诚勿扰》栏目中,也存在着各种场域利益的博弈,如经济场、艺术场等。
  一、《非诚勿扰》受到政治场、经济场的控制
  大型相亲娱乐“真人秀”节目,收视率一直领跑同时期的其它相亲节目。与高关注度相伴而来的是“作秀”“拜金”“富二代”等备受争议的词语,还有马诺的“宁愿坐在宝马里面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等惊人语录。于是,国家广电总局于6 月2 日和8 日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等,对婚恋交友、情感节目进行规范管理。广电总局的通知指出,这些节目在体现电视媒体引导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一些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行为失检、恶意嘲讽,主持人引导乏力,部分节目盲目追求收视率,放任拜金主义、虚荣、涉性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这些做法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违反了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抵制低俗之风的有关要求,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③可见,《非诚勿扰》节目,它受到政治场的制约和控制。笔者发现,自广电总局发出通知后,2010年6月后的《非诚勿扰》,话题讨论已不再先前那般犀利,甚至在2010年7月开办了外来务工人员专场和在9月开办教师专场这样体现社会人文关怀的形式。同时,《非诚勿扰》也受到经济场的制约。在节目中,非常醒目的广告有步步高音乐手机、伊利果汁优酸乳、奥康鞋业、百合网、世纪佳缘交友网、美的智能电饭煲等等。
  二、节目中的人员结构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说:“为什么人们总肯上电视节目?……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将在电视上说些什么就答应上节目,在我看来,这显然暴露出这些人上电视是为了别的原因,尤其是想在电视上暴露脸或被收视,而不是要说点什么……电视屏幕在今天就成了某种那喀索斯的镜子,一个恋己癖展示的所在。”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尤其是初期,台上女嘉宾雷人的语言、犀利的言辞,“宝马女”马诺、“赛春哥”谢佳、“凤姐二代”朱真芳等俨然不像是来参加相亲节目,而像是在炒作自己,无怪乎形成非常负面的社会反响,引发社会争议。当然,《非诚勿扰》是一个真人秀节目,或许栏目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满足受众的的“偷窥欲”,另一方也是展示场上嘉宾“暴露欲”的舞台。
  布尔迪厄提出伊达诺瓦法则,即:一个文化生产者越自主,专业资本越雄厚,只投身于除了竞争对手就没有别的顾客的市场,那他就越倾向于抵抗;与之相反,越把自己的产品投向大生产的市场,就越倾向于与外部权利合作,屈从于它们的要求和指挥。
  笔者对从网络上可查找的2010年6月到2011年5月一年间的《非诚勿扰》节目,每个月抽取两期进行考察和分析。通过对女嘉宾的职业分析,主要有个体经营者或业主、公司管理人员、公司普通员工、技术人员、销售人员、老师、律师和学生8个职业,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女嘉宾中属于公司普通员工人数最多,约占有32%;其次是公司管理人员,约占19%,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公司管理人员多为企业经理;再次则是个体经营者或业主,约占9%。依据上图,结合布尔迪厄的伊达诺瓦法则观点,参与《非诚勿扰》节目的女嘉宾大都是出于她们所在“场”的边缘区域,无法进入自己所在的“场”的核心部位获得足够的认可或者知名度,于是借助《非诚勿扰》这样的电视节目“搭梯子”,以获得某种认可或关注。例如,马诺原本只是个普通的平面模特, 因一句“宁愿坐在宝马里哭, 不要在自行车上笑”而被冠以“毒舌女”“拜金女”, 一夜成名, 个人网站访问量超过了30 万次。
  三、平民化背后的象征暴力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通过大众报名参与的方式,让男女嘉宾通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和爱之终决选以及男生权利反转来进行相亲速配,似乎体现了平等性与平民化。但是,布尔迪厄认为,这种平民化的背后存在着象征暴力。象征暴力是一种通过施行者和承受者的合谋和默契而施加的一种暴力,通常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施行或在承受。“电视是一种极少有独立自主性的交流工具……各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审查自不待言,主持人角色行为的限制,时间分配的限制,谈话内容的限制,演播程序的限制,甚至主持人的不经意,都在行使电视的符号暴力――拒绝自由交流。”④在《非诚勿扰》中,掌控媒介话语权的主持人孟非时刻统领全局,严把话题时间。在嘉宾展开话题争锋中,色彩性格分析师乐嘉会恰到好处予以总结,掌握话题方向和时间。在节目开始前,《非诚勿扰》栏目会对嘉宾选择、节目人员的选择以及节目现场布置;在节目进行中,进入到《非诚勿扰》栏目的嘉宾就意味着他们进入一个有“游戏规则”的场域,“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和“男生权利反转”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以及5位男嘉宾轮番上场,每个都有时间限制,节目现场男女嘉宾需要听从主持人的指挥,话题选择、谈话时间以及谈话方式都一一受到约束。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非诚勿扰》是一档披着相亲交友功能性外衣的娱乐性节目,给受众提供娱乐功能、休憩功能和自我确定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对一场收视狂欢的热潮中,保持冷静的心态来分析有利于培养受众的判断能力和提升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①侍浩军,《以娱乐关怀民生:〈非诚勿扰〉的核心理念》,《现代传播》,2010(5)
  ②L.D.Wacquant.Towards a Refle-
  xive Sociology:A Workshop with Pie-
  rre Bourdieu.Sociological Theory.V-
  ol.7.1989:40
  ③《广电总局规范相亲节目:不得讨论涉性展示拜金主义》,http://news.省略/10/0612/18/690E2BGC000146BD.
  html
  ④[法]布尔迪厄 著,许钧 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勿扰 视角 解读 从场域视角解读《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 从场域视角解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