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乡村仪式传播对乡土社会维系的作用] 乡村系统乡土懒人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中国传统的乡村结构世代相传,乡民的乡土意识也亘古难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乡村社会也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经历着种种变迁,甚至衰落。但是仪式传播作为乡村社会价值规范、文化习俗传承重要的形式,在维系乡村社会独立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仪式传播 乡村社会 社会变迁
  
  本文通过对乡村社会日常生活的变迁,以及乡村仪式传播在乡村社会维系中发挥的功能进行探讨,进一步理解仪式传播在乡村生活中的意义。
  一、仪式传播概述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起初仪式被人们用于与神圣的、超自然的或巫术世界之间的“联系”与“对话”。仪式因此被披上一层神秘色彩,被定义为一种“神圣化了的活动”。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仪式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超出了宗教和神话的范围,而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如各种庆典、纪念会、婚礼、葬礼、政治仪式等。仪式也因此成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行为方式和交流媒介。人们借助这一种集体性的典礼、庆祝等仪式活动,从而获得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群体认同。
  鉴于此,“仪式”一词也具有“分享”、“参与”、“合作”、“交往”等暗含之意。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凯瑞根据构成仪式的诸元素所具有的传播特征及仪式的共享信仰功能,梳理和论证了传播的仪式性。
  凯瑞将传播定义分为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两类,并且更偏向于传播的“仪式观”。传播的传递观即是将媒介与其承载的信息分离开来,将信息传播类比于物质运输,视传播为“时间对空间的消灭”,从而使传播无论在统治者手里还是在研究者看来都成了一种达成特定目标的工具。在詹姆斯?凯瑞看来,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传播的“仪式观”即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①仪式传播观中的传播实质上是“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以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从仪式观的角度来看传播的实践活动和过程,凯瑞认为,“传播是一个符号和意义交织而成的系统,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这个过程因之而成为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②在参加仪式的过程中,人们并不关注是否学到什么新的东西,而是注重在规则化的仪式程序中使特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到描述和强化。
  二、乡村社会日常生活的变迁
  从乡村日常生活来看,乡村社会的风俗、家庭生活、闲暇娱乐、社会交往等四个方面自建国以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乡村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1、乡村社会的风俗的变迁
  关于乡村社会风俗的变迁,包括乡民对待传统节日、日常生活仪式如婚丧嫁娶等、民间信仰等价值观念都在经历着社会变革的考验。以乡民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为例,乡村居民最重视的是春节。但是,现在春节的氛围在乡村社会越加淡薄,远不如从前。大家差不多都是呆在家里以看电视的方式度过。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的人是怎么方便、怎么舒服就怎么过”。
  此外,乡村社会中日常生活仪式也日渐与传统仪式背离。以乡村居民结婚仪式为例,现在几乎所有乡村年轻人结婚时喜欢拍婚纱照并请摄影师跟踪拍摄婚礼的全过程,这些在传统的结婚方式中是不存在的。
  2、乡村家庭生活模式的变迁
  在我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受封建家庭关系模式的影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其家庭关系“父权、夫权至上”的传统大家庭。如今,我国乡村社会这种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解体,以四口之家为特征的家庭逐渐成为现代家庭的主体形式。而且青少年在家庭中则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老一代成员由于知识结构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常表现出对现代信息及流行文化理解的滞后性与排斥性。青年一代与他们的长辈沟通矛盾也在加深。
  3、乡村居民闲暇时光处理方式的变迁
  在我国传统乡村社会中,农民的闲暇时间是比较短暂的,闲暇时活动内容却并不单一。“农民的日常闲暇活动主要包括在各种公共场合或私人场合中的聊天消遣、探亲访友、喝酒玩牌或聚集于少量拥有电视的家庭观看电视等。村民的特殊闲暇活动则包括每年春节期间的社火、一年一度的庙会、村庄内部各种红白喜事、农闲时节的皮影戏、电影以及地方戏曲等。”③
  近年来,乡村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迅速提高,农民闲暇时间普遍增多。然而,乡村原有的农民闲暇活动格局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村民在闲暇时间选择看电视或者打麻将等消闲活动,很少去组织参加庙会、地方戏曲等传统娱乐活动,连探亲访友都比以前少了,活动形式相对以往逐渐变得单一。
  4、乡村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建立在熟人基础上的社会,少不了人情往来。然而,随着农民流动性持续增强,人情所承担的功能正在弱化。不仅如此,连村民的日常交流活动也在萎缩。传统的以人际交往为主要社会交往方式的活动在乡村社会受到冲击。
  三、仪式传播对于乡村社会的维系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这个独立运作的社会系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影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独立的社会系统还能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维持着它的基本运作,仪式传播在乡村社会仍未废止,并且在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仪式传播在乡村社会传递着特定的乡民情感,建构并维系着熟人社会圈
  “仪式所构造出来的是一个虚拟与真实交织的世界,仪式行为方式、仪式表演手法、部分仪式场景的布置以及仪式行动者的心理时空都带有很大的虚拟性,但仪式行为者的感情与心态却往往是真实的表露,当然也不乏喜剧性的表演成分。”④因而,在这仪式的展演过程中,通过共享的乡村文化象征符号,如语言、神话、信仰、价值体系等将人们整合在乡村社会独立系统中,从而保持乡村居民文化认同的凝聚性。因此,无疑乡村仪式如结婚、丧葬、春节、端午的仪式等,虽然形式上与传统有所不同,只要这些仪式存在,就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情感凝聚的方式,同时激发了乡村居民眷恋乡土的热情。
  2、仪式传播在乡村社会建构乡民的生活方式,营造一种团结的氛围
  当前,中国乡村正面临着城市化、市场现代化的巨大冲击,同时又处在一个从“礼俗社会”转向“法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快速而又多元变动的社会中,乡村社会急需一种力量和方式将人们团结起来,而仪式传播的象征性信息,为乡村社会居民的凝聚提供了一种中介。因此在仪式展演的那一刻,“人们围绕着群体共同的象征符号聚集到一起,置身于一种面对面的直接联系,并沉浸于集体的兴奋状态”,⑤一种成员感、亲近感、融合感油然而生。如现在乡村社会比较重视的重建祠堂等仪式,表示对祖先的哀悼缅怀等,它们能使不同利益要求的人们之间在某一时刻共同的社会认同基础之上,形成一种团结的共同体,发挥其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作用。
  3、仪式传播在乡村文化的共享和沟通上,提供一种文化认同的空间
  文化认同对于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乡村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乡民借以团结其他人的重要力量,而且是一个乡村社会一种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仪式的表达和象征也是以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等为内涵的文化传播,是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演和传播。”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文化传承正逐渐失去它固有的空间,乡村社会的稳定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仪式却成为延续乡村文化的重要方式。
  4、仪式传播维持着乡民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仪式传播符号大都是非语言符号,并非人人都能掌握其符号意义,即便是全体成员参加的仪式,也只有极少数仪式专家才懂得仪式符号的意义。正是仪式传播符号的神秘性,使得乡民对于传统乡村社会文化保持着一定的敬畏之心,心怀敬畏之心也就在社会仪式参与中,自觉地寻求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这在无形中对于乡村社会文化的传承以及乡村社会的维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现在的乡村结婚仪式,尽管已经抛却了许多传统的繁文缛节,与城市的婚礼仪式接轨,但是一些重要的仪式还是不自觉地被延续了下来,如向新人的床四周撒核桃、枣等,这都包含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特殊的伦理规范,虽然一些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它的意义,但由于对此仪式的敬畏,而作为一种程式化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总之,在多重力量的作用下,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在诸多表象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变”,即乡民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保持或者沿袭传统生活节奏的一面。如农事活动依然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耕依然是村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虽然受到现代城市化、商业化的深刻影响和冲击,但基本的乡村价值、田野秩序、村落布局的稳定性都通过仪式传承在乡村生活中发挥着作用,使得乡村社会还能基本保持着它的独立系统。
  参考文献
  ①②James?W?Carey:《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7、28
  ③原明明,《电视对乡村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④⑥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初探》,《新闻知识》,2009(7)
  ⑤戴安娜?克兰 主编,王小章、郑震译:《文化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乡土 维系 乡村 试析乡村仪式传播对乡土社会维系的作用 和合文化的主要观点 关于无政府主义的特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