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广告创作的人文关怀【浅议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及新闻从业者面对自身生存发展和经济利益的压力,往往容易忽视人文关怀这一重要课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以情动人,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突发事件 人文关怀 《第一时间》
  
  突发事件,历来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既有抢抓新闻热点、提升收视率的要求,也是提供资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义务。
  突发事件(往往是灾难性事件),一般事件重大、新闻性强,媒体报道时常常关注“事”,容易忽略“人”。而且,如今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突发事件时,一味地追求刺激、轰动,靠“揭伤疤”赢得眼球,还是坚持人文关怀,以平民化和人情味争取社会关注,也常常成为媒体及其从业者的两难选择。笔者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近几年的部分稿件为例,认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坚持人文关怀必须引起媒体及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和议程设置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核心价值取向。
  所谓“议程设置”,美国的沃纳?塞佛林等人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认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议程设置可以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
  《第一时间》栏目开播于2003年7月28日,作为安徽电视台第一档大容量日播型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从开播之初就把“人文关怀”确定为采访和播出的特色之一,是每一位采编人员秉承的职业操守。
  2004年3月24日中午,一名青年男子站在合肥市某高层住宅楼的20层楼顶,准备从楼上跳下。为了挽救他的生命,最先赶到现场的《第一时间》栏目记者放弃了采访和拍摄,和另一名报社记者加入了劝解者的行列。为了赢得跳楼者的信任,记者主动递交了记者证、名片,一起抽烟,谈心,甚至不惜下跪相求。遗憾的是,众人的努力没有挽回一颗绝望的心灵,劝解三个多小时后,青年男子最终还是跳了下去,但记者的行为也得到现场各部门及群众的好评。在当天的《第一时间》节目中,记者突破了以往报道突发事件的传统模式,将关注的重点从事件本身移到了“人”身上,从一名参与者和亲历者的角度,描述了在这一事件过程中,跳楼者和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通篇稿件没有猎奇和血腥,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珍惜生命的呼唤。
  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当省内的其它媒体还在集中报道灾情和救援进展的时候,《第一时间》栏目率先启动了为期近十天的“寻亲行动”,栏目一方面向地震灾区派出多路记者,一方面与当地民政等部门保持热线联系,积极主动地为省内观众提供寻亲服务。经过不懈的努力,前来求助的观众绝大多数找到了自己在川的亲人,而栏目因为这一举动,在取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突发事件,不管离受众生活远近,由于其“突发性”特点,一般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冲击,甚至会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多数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会对受众产生强烈的吸引,甚至影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对信息的取舍有很大的盲从性、不科学性。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报道,要对新闻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和调控,对舆论进行引导,为受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所以,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更加引人注目。
  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们了解舆情的窗口。媒体必须通过议程设置,承担起引导舆论、反映人民呼声的社会责任,同时要加强人性化的新闻报道,注意新闻信息中的人文关怀。
  二、突发事件报道中应树立人本意识
  人文关怀是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在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对大众生命的负责上。人的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人的一切权利,包括劳动权和休息权,均以生命权作为前提。生命的神圣性应当是全社会的共识,所有人都应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2008年6月25日,繁昌县桃冲铁矿发生坍塌事故,12名工人被埋在井下。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栏目记者最早赶到现场,并连续播出多条最新报道。随后,记者走访了多名被埋工人的家庭,了解工人们的经济状况、工作场所的安全状况、调查事故原因。很快,栏目在报道事件的同时又播出了独家新闻《记者调查:贫困的驱使 非法的开采》。正是这篇报道使得《第一时间》栏目的系列报道脱离了单纯的事件性和流程化报道,而是侧重于对工人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对少数人不尊重不敬畏生命现象的鞭挞,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色彩。
  2009年6月21日凌晨,凤阳县大庙镇晶鑫矿业公司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当场炸死16人伤43人,并造成上百间房屋受损。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一方面积极调查事故原因,一方面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两天后,记者没打招呼,在晚饭时间找到当地设立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探访群众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亲身感受。第二天的节目中,观众在镜头的带领下,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安置点和受灾群众安定祥和的生活情况。这样一条充满人情味的稿件,也脱离了以往报道政府工作稿件的程序化和机械化,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激烈的竞争让一些新闻从业者面临巨大压力,而媒体面对自身生存发展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往往容易忽视人文关怀,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平民视角和人情味
  突发事件发生时,有很多严峻的事情需要面对,但媒体不应该让受众心理更加冷峻。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要注意报道的形式,发掘受众的心理感受,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新闻事件。
  有人可能会说,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地震、洪灾、矿难时,由于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报道时才有条件发掘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而普通突发事件由于发生突然,结束快,采访时间有限,就很难做到上述要求了。
  其实不然,现举一例。
  2010年5月22日,《第一时间》栏目播发了一条稿件《私家车遭遇灭顶之灾 母亲舍命护幼儿》,此稿是前一天晚上夜班记者采访的一起车祸,车上三口之家一死两伤,令人感动的是,母亲在车祸发生的一霎那拼死拱起身体,牺牲了自己,却保全了身下的幼子。由于车祸发生在主干道,现场很快被清理,事故原因一时又无法定论,作为常规的交通事故来说,这个报道显然要素不全,但记者抓住了“母亲护子”这个细节,把全文的重点从车祸转到这上来,并配发了编后:“生死关头,母爱战胜了死亡,这种伟大的情感催人泪下,也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位伟大的母亲在天堂里安息吧。”形成点睛之笔,在惋惜生命的同时,更对伟大母爱尽情赞美。
  由此可见,普通的突发事件报道也可以有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内容,关键要有独特的视角和情感。
  1、平民视角和人情味使信息传播得更加真实
  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事实是人文关怀的物质载体。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属性。这里所说的“真实”,不仅包括事件本身的真实,也理当包括新闻人物情感的真实。比如媒体中曾经出现过报道典型人物追求“高、大、全形象”的现象,那样的报道只会给受众留下空、大、假的印象,让受众觉得典型人物可敬而不可亲,可赞而难学,很难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而有的报道由于有人情味,注意人物真实感情的挖掘,就能真切感人,令人信服。
  2、平民视角和人情味易于使受众接受新闻信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受众心灵为报道所吸引和震动,必然要依靠情感的灌注,平民视角和人情味就能让新闻报道内容具有感染力量。突发事件中,从平民视角出发、富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往往具有亲和力,能够减轻受众的紧张情绪,吸引受众自愿接受。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与受众在心理上的接近性,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展现灾难中的人性光辉。
  总之,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要树立科学而人性的新闻观,在加强人文关怀的同时,注意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培养,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中心)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突发事件 道中 关怀 浅议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