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形象_江苏农民工媒介形象调查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课题组以江苏省淮安市和江苏省宜兴市为主要调查地,对当地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通过调查,了解与总结江苏省农民工对于自身在媒体中的形象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农民工对于自身在媒体中形象的认识与农民工实际媒介形象之间的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原因,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 媒介形象 调查
一、调查的背景及方法
本文采用《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中的定义,将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称为农民工。农民工的产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媒介资源和新闻源。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对农民工现象有所反映,那么,江苏省媒体如何进行此类问题的报道?江苏省农民工对于自身在媒体中的形象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的认识是否与媒体中表现出的相符?他们对目前自身的媒介形象是否认同?
鉴于此,作者于2010年7月至2010年9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和江苏省宜兴市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对当地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此次调查,在两地共发放问卷1100份,实际回收1060份,回收率为96.4%,其中有效问卷1001份。
同时本文以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作为样本分析的时间区间,对《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和《淮海晚报》三份报纸在这一时间区间内所发行报纸的版面内容进行筛查。以选取较为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力的评论及大幅图片等为标准,筛选了100篇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报道列入目标样本,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江苏省主要媒体建构的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特点。
本课题采取了问卷调查、定量分析、个人访问、实地调研、综合归纳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了解与揭示江苏省农民工对于自身在媒体中形象的认识与农民工实际媒介形象之间的差异,探究其差异存在的原因,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民工对自身形象的认识
在回答“请您选出符合您心目中农民工形象的词”问题时,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农民工是“勤劳”、“善良”、“弱势群体”,选择这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92%、52%、42%;认为农民工“不讲文明、没有文化”占30%,认为农民工“可怜”的占26%,认为他们“家庭美满”的占18%,另有4%的人认为农民工是“生活富足”的,极少数(2%)的人认为他们“招人讨厌”。可见,农民工对自身形象的认识主要是正面的。见图1。
2、农民工接受大众传媒宣传的途径
对于“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有关农民工的信息”的回答,46%的人是通过报纸来了解农民工信息的,选择“电视”“口口相传”“广播”“杂志”的人分别占28%、15%、7%和4%。因此将这些途径按照调查对象的选择从高到低排列为:报纸、电视、口口相传、广播、杂志。
3、农民工对大众传媒对于“农民工”问题的传播方式的评价
(1)在被问及“您认为以农民工为主要受众对象的报纸、杂志及广播电视节目等的数量情况”时,认为数量很少的占54%,认为数量很多的占22%,从没听过的占24%”。
(2)在回答“您认为媒体上对农民工的报道,数量怎么样”这一问题时,大多数人(68%)认为媒体上关于农民工的报道数量一般,有14%的人认为非常多,有18%的人认为非常少。
(3)关于“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和现实是否相符”的问题,32%的人认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54%的人认为不完全符合现实,其中,40%的人认为差距不大,14%的人认为差距比较大,还有14%的人选择“不是很清楚”。
由此可见,农民工认为,目前媒体对于农民工问题的报道既不全面,又不完全符合事实,也就是说,媒体塑造的农民工媒介形象与农民工认识中的自身的形象是存在很大偏差的。
三、江苏省媒体对农民工形象塑造分析
1、三种媒介形象
从对农民工接受大众传媒宣传的途径的调查结果看,报纸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我们选择《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和《淮海晚报》三份报纸在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时间区间内所发行报纸的版面内容进行研究。发现选取的100篇报道塑造的农民工媒介形象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正面”形象,“苦难”形象以及“负面”形象。(见表1)
2、存在的问题
(1)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不够。研究发现,在三份报纸中有关农民工的报道多以很短的篇幅出现在报纸的社会新闻版的角落,并且大多是问题比较突出的时候才予以关注的动态新闻。而农民工需要的就业信息、生活信息、知识信息以及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方面的信息也是少而又少。
农民工群体的信息贫困又将成为他们物质贫苦的一大原因,他们挣扎于双重贫苦之中,并陷入恶性循环,一个声音弱小但人数庞大的社会边缘群体将滋生出对主流社会的疏离感甚至敌对感,积累起反社会的因素,降低整个社会的安全系数。
(2)报道存在刻板化弊端。所谓刻板化,也称“固定的成见”,意指人们由于生活在比较狭小的一隅,对该环境中生活的某一类人或某一类事会形成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①通过上述对三份报纸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媒体所塑造的一个农民工的形象:可怜、悲惨、卖淫、强奸、抢劫、讨薪、讹诈、偷窥、素质低下、手脚不干净等等。这些内容是媒体的报道强加在我们的意志上的,以致于我们不能正确看待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
四、结论与建议
1、媒体报道中农民工形象与农民工自身认知形象的差异及原因
结合以上对问卷、采访调查结果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发现,媒体报道中的农民工形象与农民工心中所认识到的自身媒介形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主要由于以下两点原因: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农民工是被动接受的:一方面农民工很少会自己主动地搜索相关的新闻报道,另一方面农民工在探讨自身问题时属于丧失话语权的边缘群体。而在形成个人认识的过程中,农民工的主动性凸显出来:在农民工接触到与自身相关的新闻报道时,他们并非全盘接受报道的内容,而是会保持相当程度的怀疑态度。
除此之外,传播障碍也是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基于商业化运作对利润的追求,媒体会对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经过一定的筛选、删减,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本应该传播给受众的信息,可能由于不具备某些吸引受众注意的要求而被忽略,这就导致信息在传播的源头已经开始失真。另一方面,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和影响,比如传播时间、传播介质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传播的情况等;同时,受传者本身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价值观念等也是导致传播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
2、对江苏省媒体的几点建议
(1)重视农民工问题的新闻价值。江苏省目前共有84个主要媒体,其中有29种报纸媒体资源、8个电视媒体资源、2个广播媒体资源、45个杂志媒体资源。而其中仅有《科学养鱼》、《江苏农村经济》、《农机具之友》、《水产养殖》、《农家致富》、《农业开发与装备》6本杂志主要面向农村及农业工作者,但以农民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媒体则一个也没有,可见,江苏省主要以农民工为受众的媒体为数甚少。
结合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我省媒体忽视了农民工这种新闻资源潜在的新闻价值。媒体似乎更乐于通过对明星、富豪等强势群体的密集报道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没有正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群体存在的问题,没有挖掘出弱势群体这种新闻资源存在的新闻价值。应当对农民工这一新闻资源加以重视和挖掘,要注意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发现潜在的问题。
(2)采取平衡报道手法及多样化、多角度的报道形式。平衡的报道手法一方面在于报道主题的平衡,即媒体应增加对有关农民工建设成就和先进事迹等正面新闻的采写,消减负面、苦难类新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种平衡的手法体现在新闻的文本内容中,媒体应做到客观公正又具有人文关怀。比如在报道农民工“苦难”生活的同时,应着力描绘出他们与“苦难”命运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这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工获得社会的尊重,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有同样处境的农民工走出困境,自立自强。
(3)谨防新闻价值观的畸变,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所谓新闻价值观的畸变,归根结底就是新闻媒体为了实现商业目的,不顾客观的新闻规律,错误地认识了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其结果必然是制造出有害于社会的新闻。价值观的畸变,表现出的是媒体工作者在农民工报道中的“失实”、“失责”行为与新闻规律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面对过去社会上对农民工的刻板认识,以及媒体传播的商业化影响,要彻底改变媒体对农民工偏见与片面报道,似乎任重而道远。但是大众传媒有义务履行其充当弱势群体传声通道的社会责任。
【本文系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指导老师:孙宜君教授)
参考文献
①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高涵,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2008级本科生;胡道宁,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江苏 农民工 媒介 江苏农民工媒介形象调查 以农民工媒介形象为例 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