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 新闻专业主义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中国是否需要、在当下呈现怎样的形貌、它是如何被建构的、历史能提供哪些启示,本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从以上角度对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理论研究 综述
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闻专业主义经李金铨、郭镇之、黄旦、陆晔和潘忠党等人的引介,开始吸引国内学者的目光,并从2003 年开始形成讨论的热潮,以后每年的讨论文章逐年上升,成为最近几年新闻学研究的一大热门话题。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内容,黄旦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同时还要干预和推动社会;第二,在性质上,媒体是一个独立专业,因此,它必须是自主的,尤其在政治上不依赖任何派别;第三,媒介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并反映民意;第四,媒体的运转是靠自己的有效经营,尤其是广告收入;第五,媒体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尤其是后者。①芮必峰将“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客观公正、自由独立、服务公众。②
本人在维普资讯网上输入关键词“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将搜索到的相关论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梳理。
一、中国是否需要新闻专业主义?
中国当然需要新闻专业主义,樊昌志、童兵在《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主义之建构》一文中坚定地回答。他们指出新闻专业主义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创造的共同财富,在新闻改革进程中的中国传媒,需要新闻专业主义为其引领出路。③
而现实中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加剧了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呼唤。《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媒体又现媚俗“三招数”》篇首的一句话“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庄重”,集中反映了当下媒体媚俗现状,而媚俗现象的背后,正是媒介专业主义的缺失。④“杨丽娟”事件、“封口费”事件的发生,更激发了对专业主义缺失的讨论。
有的人从新闻从业人员的角度看待此问题。李雅林考察了现实中新闻从业人员的“无激情状态”,从新闻工作的性质、要求出发,提出新时代新闻从业者必备“新闻专业主义激情”,并具备内省力和内驱力。⑤刘元袢考察了现实中记者的角色错位和道德失衡,并指出了其危害,即导致了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信任危机。⑥
近年来,有不少文章从危机事件的角度(如三鹿奶粉事件)阐述新闻专业主义。赵远远指出在危机事件频发的转型期的中国,新闻媒体应把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充分地传达给公众,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发挥新闻媒体应有的贡献。⑦
二、中国需要怎样的新闻专业主义?
樊昌志、童兵认为,现阶段中国并不需要完全西方化的新闻专业主义,需要的是紧密结合中国传媒实践的新闻专业主义。它是在宣传体制和市场体制并存的传播体制内的新闻专业主义。迅速超越既有的传播体制,只会使得新闻专业主义成为空中楼阁。也许在未来,当传播体制衍变为真正的新闻传播体制的时候,它会建构为一种不同的样式。⑧
刘新利认为对于新闻专业主义,可以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对它进行批判地吸收。“用事实说话”成为中国新闻界对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报道原则的朴素理解和操作方法。⑨
不少论文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阐述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看起来更加容易,但也给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带来了新的现实困难。新媒体时代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一次机遇,加强大众传媒素养的培育,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需要,更是培育良好的媒体生态环境的需要。⑩
三、当下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形貌?
它主要是作为一种话语被呈现。它借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呈“碎片和局域状态”。在中国的媒体生态中,新闻专业主义与其说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不如说是探索中的话语实践。⑾
芮必峰认为,近年来国内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媒体以及一批中青年从业者, 对专业主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同,甚至是有意识的追求,如《南方周末》、《财经》杂志、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等。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 这些认同都是些“碎片化”的选择性认同, 用上述研究者的话说, 就是被传统和现实“收编”后的认同;这些追求大多是业务层面的操作技巧,它们在许多场合往往被当成媒体或从业者的 “防身武器”, 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诉求。⑿
有人关注到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中的病态。施小冬在《媒介审判:新闻专业主义的畸变》中提出来“新闻专业主义畸变”的概念。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的畸变”,说到底就是新闻媒介为了商业利益,不遵守正常的新闻规律,片面地理解新闻事件的价值,以致刊载的新闻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作者认为,商业化和消费主义的侵蚀,导致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畸变,使媒介偏离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新闻报道。媒介审判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煽情化的语言带来的可能是全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后果,打着表达民愤的幌子,实行媒介审判似乎成了多数人的暴政。⒀
四、从社会结构宏观地考察,新闻专业主义是怎样被建构的?
樊昌志、童兵认为在传媒――政府――公众的传播结构作用下,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建构了传媒的身份认同和传媒从业者的身份认同。在改革进程中的传媒因为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引进中,向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实行了反向的建构,从而建构出当下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⒁
对此,王学成持类似观点,“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本身就是在新闻专业与市场、政府和大众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之中产生的, 不可能脱离‘历史’与‘关系’的眼光来看待新闻专业主义。从这个角度来看, 新闻专业化的争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历史环境变化中多方博弈者力量的消长。”⒂
丁莉按照实践社会学的分析路径,通过逐层分析记者所处媒介场域相对于权力场域的位置、记者所属媒介机构在媒介场域中的占位关系、记者个体惯习养成和在媒介机构中的占位,力图寻找到记者的实践逻辑,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提供一个实践社会学角度的解读。她指出,媒介场域被包含在权力场域(政治、经济等)之中,但是在权力场域中,它又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因此,处于媒介场域中的记者属于“被统治的统治者”。⒃
刘君结合新闻改革30年分析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驱动因素。其一为背景性驱动因素。新闻实践反映其赖以发生作用的社会与政治结构。探访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念,必须结合具体新闻传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它影响着新闻从业者对不同阶段的新闻工作的战略观点和理解认识。其二为直接性驱动因素,如新闻教育理念、新闻组织自律、职业认证和专业评价等。⒄
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的关系这一问题,有人关注道德缺失,有人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李超颖在论述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的关系时,指出新闻专业主义所包含的新闻传媒的三方面的理念(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等)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背后应该具备的三方面的内容(包括职业职责、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等)关系密切。⒅
朱清河、张荣华在谈到社会转型期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旨归时提出公共领域与公共性是社会转型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理想价值期待,将中国现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路向的第一步归结到“公共性”上,希望能够形成对中国化的媒介存在机理转型时期的追问与合乎法则的探讨,并以此作为中国传媒职业精神的思想新起点与新标准。⒆
五、从历史的角度看新闻专业主义
王韬曾撰文要求清政府放宽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其言论成为启发后人理解新闻、走进新闻、研究新闻的重要一环;随后梁启超先生在《清议报》上发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则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观念发展到了新的水平。⒇
有不少论文具体关注了《大公报》等报纸及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任白涛、邹韬奋等著名新闻人。毛家武解析了早期大公报办报模式的核心是“四不”办报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指出它是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早期典范。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商业与政治之间,高高举起新闻专业主义的旗帜,使其渗透在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传播中,可使二者获得更优化的传播效果。(21)
刘国强、罗芳在《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追寻与失落》一文中,从新闻专业主义这一角度分析了这位著名报人。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报纸的地位和角色:独立的监督政府的“国民舆论代表”;2、报纸的立场:“社会第三者”的中立立场,记者必须采取超然中立的态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社会第三者”角度来报道新闻;3、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强调新闻的真实与客观,反对“有闻必录”。4、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品性第一,智能独特。(22)
从对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的以上梳理可以看出,中国需要新闻专业主义,需要紧密结合中国新闻实践的新闻专业主义。但其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仍呈“碎片和局域”状态,在与政治、经济、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可以借鉴历史,实现其在新闻实践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2
②⑿芮必峰,《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
③⑧⒁樊昌志、童兵,《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主义之建构》[J].《新闻大学》,2009(3)
④张加春,《试析我国媒介专业主义缺失的原因》[J].《东南传播》.2006(6)
⑤李雅林,《新闻专业主义激情――新闻从业者的呼唤[J].《声屏世界》,2009(8):62
⑥刘元袢,《新闻专业主义的呼唤――记者角色错位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8):42、43
⑦赵远远,《论公共危机与传媒责任担当》[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6):59、63
⑨刘新利,《新闻专业主义建构――解析《南方周末》的“5?12”大地震报道》,[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11
⑩杨一、黄超,《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大众传媒素养的培育》[J].《电影评介》,2009(12):75、76
⑾吴皓月、汪晓婕,《试论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构建》[J].《新闻世界》,2010(2):76
⒀施小冬,《媒介审判:新闻专业主义的畸变》[J].《青年记者》,2009(5):P26、27
⒂王学成,《“现实”与“理念下”的分裂――重思西方新闻专业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
⒃丁莉,《从实践逻辑看新闻专业主义理想与现实的悖论》[J].《社科纵横》,2009(6):141
⒄刘君,《试论新闻改革3O年新闻职业理念影响因素》[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3
⒅李超颖,《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的关系》[N].《企业导报》,2009(6)
⒆朱清河、张荣华,《专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中国近观――论社会转型期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旨归》[J].《兰州大学学报》,2009(11):78
⒇侯迎忠,《20世纪初民族新闻业的专业主义解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3
(21)毛家武,《早期〈大公报〉办报理念对当代中国媒介文化转型的启示》[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3O卷(2):41
(22)刘国强、罗芳:《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追寻与失落》[J].《新闻知识》,2009(3):74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综述 主义 我国 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 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吴飞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