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功能_梁启超的大众传播功能观探析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本文以梁启超的报刊思想为基础,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他的传播功能观,以期丰富有关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研究。   【关键词】梁启超 传播思想 传播功能观   
  梁启超在政治、教育、文学、新闻等多个学科领域内都有着独到而系统的见解。其一生大体可分为两个社会角色阶段,第一为倡言新政而奔走呼唤的政治革新家阶段;第二为弃政从文沉潜清华园专事教学和著书立说的学者阶段。在他57年的短暂生涯中,亲自创办、主编和支持的大众报刊有17种之多。在实践的同时,梁启超很注重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总结,为我国近代新闻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仅谈一谈梁启超的大众传播功能思想观。
  何谓传播功能?邵培仁教授认为: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是研究者从社会角度和受传者层面看待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和释放的能量,是一种社会研究、向上看的传者研究①。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传播的三功能观:环境监测、社会调整和文化继承。之后莱特、施拉姆等学者自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但基本没有脱离以上观点的框架。
  笔者认为梁启超的大众传播功能思想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点:大众传播的政治功能、启蒙功能、整合功能、史家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政治功能
  作为政治思想家,梁启超大半生时间都在为政治立宪而奔走,其活动手段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宣传。综观梁启超政治传播实践,笔者认为他的传播政治思想观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播的去塞求通功能
  这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前提出的观点。他认识到“不通”的弊端,“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辱数十年,坐此焉耳。”;“去塞求通”的途径很多,“报馆其导端也。”②此时,他刚刚从封建士大夫阶层脱离,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思想尚没有脱离封建士大夫的范畴,所以他还只能从封建“言官”职责上演化报馆的职能。所谓“去塞求通”,就是去除阻隔传播渠道的噪音,而使上下、左右、内外以及各种级别、规模的传播系统能够自由传播,而只有传播通路畅通无阻,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报刊就起到一种沟通内外、连接上下左右的“通”的作用。
  2、耳目喉舌功能
  耳目喉舌论源远流长,我国大众媒体主要功能之一便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但真正为我国报人所论者,梁启超当推第一人。把报刊比作国家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其实是认识到了报刊的监控环境和引导传播功能。“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而报馆“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③这也是梁启超大众传播功能的核心点之一。将报刊视为耳目喉舌这一提法最初来自西方。早在19世纪初,资产阶级报人纷纷以国民的耳目喉舌自居。马克思也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④另一本对梁启超有过影响的《新闻学》(松本君平著)亦称新闻“不徒为社会之耳目,实为社会的镜照”。这些见解为梁启超对大众传播的认识提供了借鉴。
  如何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去塞求通、耳目喉舌”功能?梁启超提出了四项传播原则:一、“宗旨定而高”,主张信息传播要为国民公益服务;二、“思想新而正”,即传播媒介为国民传播新知识、新思想;三、“材料富而当”,大众传播的内容要丰富;四、“报事确而速”,报道的新闻要准确及时。⑤
  3、传播的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功能
  这是梁启超戊戌变法后在日本期间提出的观点。这一个时期,他在接受和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想和新闻思想之后总结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梁启超认为“政府者受公众之委托而办理最高团体之事业者也……其不免于滥用其权”,而限制的办法就是接受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他认为监督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传播自由”,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为一切自由之保障。而报馆者即据言论、出版两自由,以躬行监督政府之天职也。”另外借鉴西方传播理论,把报纸看作社会的“第四种族”,应与政府立于平等地位。
  如何向导国民?梁启超认为:“故某以为业报馆者,既认定一目的,则宜以极端之议论出之……”。这一过激功能观与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伍特?穆勒的“自我修正”理论相合。针对人性中安于现状不喜改变的弱点他还提出了“变骇为习”的传播策略。
  4、传播的舆论功能
  梁启超非常重视舆论的地位和作用,而报纸是制造舆论的最有力机关。“夫舆论之自出,虽不一途,而报馆则其造之之机关之最有力者也。⑥”报纸通过制造舆论,一方面可以监督政府,另一方面可以争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同情和支持。戊戌政变后不久,梁启超就打算在香港创办西文报,“发表圣德及帝党政策以引动白人之热心者”⑦,壮大维新运动的声势。通观其办报生涯,其所办报纸确实起到了这种作用。
  梁启超强调报馆要制造健全舆论。要做到这一点,报馆必须具备八种道德品质: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⑧
  5、大众传播的政治启蒙功能――开民智、兴民权、陶民德
  梁启超一直以启蒙传播者自居,在其1912年《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一文中曾坦言:“若夫立言之宗旨,则仍在浚牖民智,薰陶民德,发扬民力……”。梁启超所说的开民智,是与兴民权紧密相连的。他认为民权生于民智,而“建学校办报纸”是开民智的有效途径。在他看来,报纸之有益于开民智,主要是通过“衍哲理”、“明朝局”、“厉国耻”,以培养一代新民。除此之外他还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兴民权除了要开民智之外,办报也是其途径之一。通过报纸,国民可以实现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权利。通过报纸发表意见,还可以实现监督政府、参政议政的权利。故办报实为兴民权所必需。梁启超一向认为,欲改良政治,振兴国家,当先维新国民之道德。在他看来,数千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而报纸宣传正是治此痼疾的良方。
  二、大众传播的史家功能
  梁启超赞同西方学者的某些思想,把报馆比作“现代之史记”,要求报人应有史家之精神。何谓史家之精神?“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和史家一样,报人也应当有主客观二界。对事件均应以客观态度来报道,同时又要以主观思辨思想从客观事件中抽象出有利国民的道理。“有客观而无主观,不可谓之报。主观之所怀抱,万有不齐,而要之以向导国民为目的者,则在史家谓之良史,在报界谓之良报。”这显然将报馆上升到史学高度,补足了报纸对国民的向导功能。
  三、大众传播的整合功能
  在政闻社成立不久,梁启超就打算在中原腹地办报。在致朋友的信中指出:“盖同人决议以武汉为天下之中……故欲以全力首置基础于武汉。”其措施之一便是设立一家日报。梁启超本欲利用大众传播造就舆论以迫使政府推行政治改革,不过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限制和受众文化素质低下的原因,报纸所影响的不过是关心国家命运、热心政治事业的少数社会精英,像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曾受梁氏思想的浸润。毛泽东在接受斯诺的采访时曾提到自己少年求学时的情形,他说:“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种书刊,讲的是康有为的维新运动。其中一本叫做《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主编的。这些书刊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那时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毛泽东晚年还谈到当年“受到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的影响,感到改良派也不错,想向资本主义找前途,走西方富国强兵的门路。”⑨从这一角度来看,其利用报刊整合社会政治影响力的作用又是何其深远。
  结语
  梁启超的大众传播功能观的提出距今已有一个世纪,但在今天看来其很多观点仍不失借鉴意义。当然其传播的功能观也有其局限之处,比如他只是提到传播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当然,这与当时的传播环境相关,在积贫积弱、封闭落后的中国,梁启超思考的是怎样改变中国的命运,实现强国梦想,这就决定了他是一名政治家,而不是传播家,研究传播规律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在传播事业落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梁启超在吸取中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营养之下,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为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②③梁启超:《论报馆之有益于国事》,1896年8月9日原载于《时务报》第一册,《饮冰室合集》第一册
  ④马克思、恩格斯:《审判案》,《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1985:234
  ⑤梁启超,《中国?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册第5卷
  ⑥梁启超,《读一月初三日上谕感言》,《饮冰室合集文集》,第9册,第25卷
  ⑦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72
  ⑧梁启超,《〈国风报〉叙例》,《国风报》,1910(1)
  ⑨李锐:《恰同学少年――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辽宁画报出版社,2007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实习编辑:张兴宇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 大众 传播 梁启超的大众传播功能观探析 大众传播功能 大众传播的功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