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杞县钴60泄露”事件看谣言的传播与应对策略]杞县钴60泄露 原是一场虚惊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谣言是一种非正常的传播现象,谣言的传播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2009年7月河南省杞县发生的“钴60泄露”事件可以说一个典型的谣言传播案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些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谣言 从众 选择性心理 第三方干预
一、谣言的传播学解读
什么是谣言?本文倾向于学者胡钰给谣言下的定义:“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①
那么谣言是如何产生的呢?学者胡珏提出:谣言=(事件的)关注度×(事件的)模糊度×(事件的)反常度,他认为事件本身的反常性应是谣言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②可见,谣言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对事件本身重要性和模糊性的认可。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环境因素。从大的方面来看,任何一项传播活动都有至少三个要素:传者、受者和中介,其中中介可以理解成为一种环境,而谣言的传播也不例外。
2009年7月河南省杞县发生的“钴60泄露”事件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谣言传播案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的策略。
二、“杞县钴60泄露”谣言传播分析
2009年6月7日,杞县(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利民辐照厂在完成农产品辐照作业后,发生卡源事故,放射源钴60无法正常回收封存。当地政府的严控下,媒体并未对这一事故播报。但谣言不胫而走,至7月10日,一个题为《开封杞县钴60泄漏》的帖子现于网络,一下引爆了民众的情绪。虽然7月12日,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澄清,但为时已晚,谣言已经流传至杞县人耳里。7月17日,因为惧怕“辐射”、“爆炸”,杞县数万名居民出走,县城一些商铺纷纷关门,不明真相的群众借助汽车、拖拉机、三轮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纷纷奔向周边县市“避难”,车辆一度堵满了该县通往周边县市的道路。大量群众外出,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17日下午5时许,开封市环保局联合杞县人民政府率先发布辟谣消息;晚8时,开封电视台开始播放故障现场探视活动,杞县县长再次在节目中澄清事实;晚9时,开封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环保专家重申放射源处于安全状态;18日,一些得知真相的杞县群众开始陆续返回家中;19日,开封警方宣布成功抓获杞县钴60事件5名造谣者。至此,谣言事件得以平息。
事件本身:“杞县利民辐照厂卡源事故”是谣言中心事件。这一事件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高度关注性。事件发生后肯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至少在一定区域内(杞县及周边县市)会受到人们很大的关注;二是未知性。民众尤其是农村的普通老百姓更不知道钴60和卡源是什么,不知道此事件会引发什么后果。这就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谣言传播:从6月7日卡源事故发生到7月17日出现大规模的居民“避难”,之间出现了四个谣言传播阶段:一是事件刚发生而政府没做出正面回应,谣言便开始小范围流传;二是7月10日谣言帖子出现在网络上,这就为谣言的大规模流传提供了可能;三是谣言由网上传递到现实生活中,由人际传播流传得更广;四是出现在7月12日政府首次辟谣之后,由于辟谣错过了最佳时机,辟谣行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谣言的传播。谣言经过四个阶段的传播之后终于引发7月17日的“群众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③
政府行为:政府在此次事件的传播中可以说是相当被动。在6月7日卡源事故发生到7月10日谣言帖子首现网络的这段时间,杞县当地政府部门失声或者是缺席,未对事件做任何的相关报道或澄清,致使谣言一再扩大传播和影响范围,以至于后来政府部门屡次辟谣和澄清事实也无济于事。当地政府不得不使用了干部拦劝、贴发告示、电视播放、短信劝阻等传统手段和权威媒体传播、新媒体传播的组合拳才阻止了恐慌蔓延。
民众行为:民众在此次谣言传播事件中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首现,他们接受并相信了谣言,是受传者;其次,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把这种他们得知的“重大事件”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再告诉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又扮演了传播者的角色。
“杞县钴60泄露”是一起典型的谣言传播事件,它发端于网上,传递到现实生活中,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短时间内的恐慌。
三、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
(一)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谣言的传播主要基于从众心理和选择性心理两种心理机制。
从众心理:所谓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现象。④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容易做出从众的选择。随着相信谣言的人增多,谣言的可信程度随之提高,形成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一种社会放大机制,它会进一步扩大相信谣言的人群规模。⑤此次的“钴60泄露”谣言传播中,民众就有着典型的从众心理,尤其是到了谣言传播后期更导致民众争先外出“避难”。
选择性心理: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在选择性心理机制中,受传者会通过创造性理解和歪曲性理解,将原本真实的信息自我转化为谣言。在“钴60泄露事件”谣言传播过程中,民众避开了那些对泄漏事件正面的信息,反而重视甚至依赖那些负面的信息传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便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写照。
(二)谣言的传播过程
结合对“杞县钴60泄露”这一谣言传播的分析,本文把谣言的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传播者传播阶段、受传者传播阶段、第三方干预阶段。
传播者传播阶段: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关注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而最先进行这种阐述或诠释的便是造谣者。而且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很多时候便再难以找出这个信源所在。这个阶段的传播者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或技术率先发表对未经证实的消息的看法而影响其他人。
受传者传播阶段:当客观事件本身被加工成谣言进入传播渠道之后,由于受传者的知识结构、价值观等的差异,被加工成谣言的事件本身便被当成“客观事件本身”被传到受传者那里。同时,受传者接受了谣言之后自己也会充当传播者对谣言进行再加工,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再传给其他人群。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谣言进行改造和变形,新的谣言之间又互相交叉,谣言再次传回受传者那里时甚至连发布人也很难辨认它的原貌,便出现了传播学上所谓的“奇异回流现象”。
第三方干预阶段:谣言传播到一定范围和规模势必会对个人或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这时候会有第三方出来澄清事实,制止谣言的继续传播。如果此时第三方的干预使谣言得到很好的控制,谣言的传播便到此为止;相反,如果此时第三方未能很好的控制谣言的传播,谣言反而持续的时间会更长,影响范围会更大。这时候就需要更强势的第三方进行干预。在此次“钴60泄漏事件”中,当地政府多次澄清事实才得以控制谣言的传播,显然没有扮演好第三方干预的角色。
(三)谣言的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这是最原始也是最为有效的谣言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模式的特点是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大众传媒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谣言传播者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新近崛起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形式,使谣言的传播更快速更难以控制。
复合式传播:一个谣言的传播往往是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介传播共同促成的,各种媒介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庞大信息生态系统。在谣言复合式传播中,互联网的地位不可忽视。互联网发布信息的把关不严,绝大部分信息没有经过核实就在网上传播。当谣言在信息生态系统快速流动时,谣言便最大化的得到了传播。像此次的“杞县钴60泄露”事件,就是先发端于网上,然后传递到现实社会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慌。
四、谣言的应对策略
怎样才能避免谣言这一非正常信息状态,减少其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利影响呢?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做到信息公开,及时辟谣
及时辟谣是第一时间阻止谣言扩散最为有效的方法。其有效途径就是提供证据,直接指出谣言的荒谬之处,否认谣言所陈述的所谓事实。对于具有明显谬误性的谣言,从一开始就立即提出反证,人们就来不及相信,这是防止谣言扩散非常有效的办法。在钴60泄漏事件中,当地政府错过最佳的辟谣期才使得谣言大行其道,使得政府在后面的处理中陷于被动。
(二)要善用媒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谣言传播除了口头传播的传统方式和途径外,还包括网络传播、手机短信传播、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尤其是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其本身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一旦被用来传播谣言,其传播速度是可想而知的。由于谣言传播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使得谣言控制也并非政府一己之力就能应对的。既然媒体能传播谣言,同样地,政府部门完全也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正面信息的传播。面对谣言传播的多元化方式,政府部门也要学会善打媒体组合拳。因此,政府必须与媒体合作,借助媒体的力量,尤其是要学会善用新媒体,对谣言的滋生和蔓延进行全面的控制。
鉴于谣言传播的危害性,政府、社会和民众应当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的信息生态系统,消除谣言的市场和土壤,使得社会系统得以良好运转,避免“杞县钴60泄露”这样的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①胡钰:《大众传播效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③《三峡晚报》,2009-7-20
④肖旭:《社会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⑤李国武:《谣言实现的社会机制及对信息的治理》[J].《社会》,2005(4)
(作者:均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学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杞县 谣言 泄露 由“杞县钴60泄露”事件看谣言的传播与应对策略 关于杞县钴60泄露事件 杞县钴60泄漏谣言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