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真性 [新闻的失真性剖析]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一篇新闻的剖析,以期引起对报道失真性的重视。 【关键词】新闻 失真 新闻报道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故人们普遍警惕新闻失实。但捕风捉影、夸大歪曲乃至虚构编造的报道,其真假较易判定;“五W”具实的新闻失真却难以判断。本文试通过对一篇新闻的剖析,以期引起对报道失真性的重视。
一则失实报道
2003年6月25日西藏那曲唐古拉山地区连降暴雨,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部分施工人员被洪水围困,因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和报道时间上的差异,造成新闻失真。
1、新闻报道
某媒体上午的报道:
唐古拉山降暴雨 洪水围困60名青藏铁路建设者
拉萨6月26日电 记者26日上午途经藏北重镇那曲时获知:因唐古拉山南侧无人区地带连降暴雨,正在这里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中铁某局60余名干部职工被洪水围困在施工现场。
25日晚9时许,求救信息发出后,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卢春房要求拉萨、格尔木两个建设指挥部立即组织人员抢救,确保被困者生命安全。
26日凌晨,得知险情的拉萨指挥部(以下简称“拉指”)指挥长黄弟福立即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并与自治区副主席杨海滨一起制定了救援方案:一、向人民解放军驻拉萨某部求救,派出冲锋舟前往救援;二、要求就近的青藏铁路建设单位立即派出人员赶赴现场,千方百计传递氧气袋和食品;三、拉萨指挥部副指挥长赵新宇带人前往水灾现场协调指挥。
26日上午,人民解放军驻拉萨某部派出的救援人员正紧急赶赴500多公里外的唐古拉山。
2、新闻事实
当各方采取以上措施时,设在格尔木的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以下简称“总指”)同时于25日晚请位于唐古拉的武警水电部队救援。以下摘自总指第62期青藏简报:
26日凌晨0时30分,总指领导接到十七局报告后,及时与安能公司政委王文才打电话联系,要求迅速组织官兵救援。王文才政委迅速组织80多名官兵,驾驶8台汽车和装载机,冒雨紧急赶往一百多公里外的17标段无人区救援。……广大官兵借助手电、应急灯的灯光,冒雨喊着口号装运砂石料袋往洪水中投放、铺路,驾驶装载机将被困人员接出运往安全地带,有的战士不畏寒冷将被困人员背上,涉水运送到安全地带……。经过武警安能公司广大官兵与现场干部员工近三个小时的共同奋战,在天亮之前将被洪水围困的六十余名人员全部抢救脱险。
简报清楚地表明,在媒体消息发出之前,即至少在26日上午8:00前(当地与北京时差约1小时40分,天亮得晚),被围困人员已经“全部抢救脱险”。作者写作此文时再次向记者咨询,发稿时间实为26日中午。
3、传播效果
a、北京的反应
作为我国目前四大重点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建设工程,因其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尤为中外瞩目。26日中午的消息发出后,国务院领导特别关切,要求铁道部全力以赴做好救援工作,确保人员生命安全。铁道部主要领导批评青藏总指不及时汇报大事的同时,责令全力以赴抢救被洪水围困职工。
b、各媒体反应
26日下午起,各媒体纷纷转载此消息,中央电视台也播发了新闻。
青藏铁路有全国20几个铁路工程局等企业数万职工、民工参加建设,消息引起各方关注。现场干部职工的亲朋好友咨询电话不断。
以下选摘的是国内几家网站转发消息的时间,均在26日19:00以后,有的甚至已经是27日。如新浪网 2003年06月26日19:12、北方网 2003-06-26 19:28、人民网2003年06月26日19:58等
c、现场的反应
现场被困人员凌晨已脱险,400余公里外的解放军驻拉萨某部救援官兵上午赶到那曲后已无险可救,仅被要求原地待命。
赶到那曲的拉萨指挥部副指挥长赵新宇奉命率工作人员深入数十公里外的施工十七标洪水现场调查情况,组织恢复生产。
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干部职工纷纷议论,认为高原水系丰富,河水涨得快也退得快,在雨季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即使如此,在当地政府和青藏总指指挥下,人员已经解救,“迟到的新闻”引起高层领导和受众不安,给青藏铁路建设工作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影响。事实上,某媒体下午又发了一条被困人员“全部脱险”的消息。但是我们注意到,其它的媒体依然在转发“遇险”的消息!
三、失真新闻的后果及对策
这条新闻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并无造假、虚构,所以难说即是失实新闻;但笔者以为,通过以上叙述,由于事实的发生与报道时间上的差异,这条新闻至少属于失真新闻。
失真新闻的传播,一误导受众,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二易引发矛盾,造成无谓纷争,常常通过法律手段也难断是非,诉讼论争难以了结;三影响新闻媒体自身的权威性乃至损害媒体整体形象,造成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事实完全真实”。即必须确有其事、对事实的描述包括“五个W”要准确真实,涉及的数字,数量等必须如实报道,并说明来源,对事实的分析,解释、评价等必须真实,具体事实和概括事实完全真实等。
新闻事实真实还要求必须把握好与总体真实的关系。做到“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全面地、辩证地去掌握、鉴别新闻,才有可能既做到事实的真实,又做到总体的真实。
但这一新闻理论,在新闻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因为任何新闻事实、新闻事件都是在不断进行、不断变化的,而新闻报道无论如何总是滞后的,总是先有新闻事实,再有新闻报道。所以新闻报道要做到从“全部总和”、“全面的联系”中辩证地掌握、鉴别,对记者甚至媒体而言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事实上,文字新闻采写除了记者的目击新闻,相当多记者不能到达新闻事件现场的新闻报道也已经是一种“真实再现”:虽不是靠“扮演”,但常常要靠当事人的叙述、目击者的描述等等,实现“新闻再现”。“目击”尚有误差,何况“再现”?更有“易碎品”――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新闻“保真”难度极大。
造成新闻失实、失真的原因,许多业内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比如:认识的疏忽或偏离,新闻传播者个人的品德低劣,不正常的社会环境①,传媒自律缺失,内部考核压力等等。从新闻失真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本例失真新闻的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样值得引起重视。
媒体竞争因素,如媒体工作激励机制、传播价值取向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等。
这些客观因素包括通信联络及道路交通、新闻事实发展的复杂性、新闻时效性压力、新闻竞争环境压力、审核制度的缺失等。新闻审核除了送“把关人”的审,理应强调请被传者的核。但由于操作上的难度,目前媒体普遍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本例新闻如向被传者的管理部门青藏总指核实,就不至于造成失真。
结语
新闻失真现象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比较普遍的存在,主流媒体有之,非主流媒体更甚。本文剖析的是因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和报道时间上的差异造成的新闻传播失真。事实上在新闻采写中,新闻“五W”都有可能因采写的差异而产生报道的失真,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举不胜举,当前更由于网络传播的发展,有推波助澜、愈演愈烈之势。
“内容的公信力是传媒最可珍视的资产,是传媒保持持久的竞争活力的不竭之源。在未来的传媒市场上,谁的公信力高,谁将处于优势地位,公信力已成为传媒制胜的关键变数。
同时,公信力也是传媒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②。”笔者以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新闻传媒业,在传媒市场的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作为新闻传媒,在努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同时,既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又当抓紧队伍职业精神的培育,如同教育界、医务界,不仅具有较为完善的职业规范,又有社会公认的职业精神,从而能够在从业的过程中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不断提高新闻传媒业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①黄胜钦,《对新闻真实性理论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
②李方鹰 ,《传媒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新华网,2005年3月28
(作者:中铁四局宁杭客运专线工程指挥部党工委负责人)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失真 剖析 新闻 新闻的失真性剖析 新闻失真案例 2017失真新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