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低谷绝望的句子 我们怎样面对“低谷经济”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席卷全球。作为主流媒体的地方党报,如何正确判断形势,以其强势的舆论阵地,在经济新闻宣传中以其特有的权威性和反应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是党报新闻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党报必须开始重视经济新闻报道的“转型”,改变被动式宣传的模式,积极打好主动仗,采取一些新的宣传报道策略,做好“低谷经济”的大文章。
【关键词】地方党报 经济报道 金融危机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席卷全球。此次金融危机对国际、国内经济的影响为近年来少见,每个人对此都有切身的感受。作为主流媒体的地方党报,如何正确判断形势,以其强势的舆论阵地,在经济新闻宣传中以其特有的权威性和反应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是党报新闻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新课题。长期以来,经济新闻在党报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尤其是地方党报,积极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地方党报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所谓的经济新闻报道,更大层面上是“歌颂型”“表扬型”及“月报型”的经济报道,对于经济的逆向发展,对于经济的深层问题,特别是对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走入“低谷”,该如何展开新闻报道,这成为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发展,是一次危机,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经济调整措施,这些重大措施的出台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迅速攀升,这使得党报必须开始重视经济新闻报道的“转型”,改变被动式宣传的模式,积极打好主动仗,采取一些新的宣传报道策略,做好“低谷经济”的大文章。
转被动为主动 变发布为解读
在金融危机面前,经济新闻一方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及时调整经济新闻价值取向。如何让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被读者了解,这就需要地方党报更加重视改进创新,力求通过持续的内容创新形式,在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力争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发布为解读。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创新报道内容,改进报道文风,使报道不仅能够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的方针和政策,以及本地党委政府贯彻中央政策的丰富实践,同时更能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更好地发挥有效的舆论引导作用。
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中小城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如像马鞍山这样的产业城市,其经济实体所受的影响日益显现。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对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当重要。同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抢抓新一轮竞争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之举。为此,《马鞍山日报》从2009年2月3日起,推出“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专栏,及时报道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这组报道不仅动态地反映了马鞍山市在金融危机以来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同时也报道了各单位各部门为重大项目建设推出的一系列举措,较好地推进了重大项目建设。
企业是经济发展主体。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底,许多地方出台了帮扶企业的政策措施,这些帮扶企业的政策措施是否落到了实处,各单位各部门帮扶企业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2009年2月4日,《马鞍山日报》开辟了专栏“企业帮扶行动”,并在3月3日同时开辟专栏“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全民行动帮扶企业”,主要报道有关部门、企业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方法、举措,为企业增强信心、迎接挑战、战胜困难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金融危机之后,经济事件扑朔迷离,经济政策层出不穷,许多以前较为专业、只在小范围内探讨的问题,现在开始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如燃油税、利率、廉租房等,这都需要媒体的及时报道与解读。深度、专业是经济新闻的重要特征,然而以前党报在经济新闻报道上,往往是只提供新闻事实,很少解读事件的意义。金融危机之后,读者出于对经济事件的关心,更提出了对新闻进行背景分析,理清相关事件脉络、乃至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要求。
对经济事件进行解读,要灵活运用新闻背景材料、引入专家观点、同时调用多种报道手段,尤其是发挥评论的解释、引导作用,以更真实地呈现金融危机之下全球经济变化对读者生活的实际影响。比如,在对燃油税改革进行报道时,就应该同时关注该政策的实施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包括小排量、新能源汽车更受益,税后能否省钱取决于油价,以及该项改革对出租车和私家车等实际费用支出的影响等,使读者真正了解这一政策的影响与意义。
当今经济形势扑朔迷离,很多经济事件的现象变幻莫测,在短时间内难以理清来龙去脉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经济新闻记者面临的挑战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经济新闻记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新闻采写能力,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繁杂的经济事件发生时,理出头绪,为读者提供质量较高的新闻报道。
顾全局重本地 少空洞多介入
作为发行范围限于地区性党报而言,不可能不对金融危机中发生的大事进行报道,但如果仅仅是报道所谓的大事件,就会给读者造成拒之千里的感觉。事实上,作为地方媒体,报道金融危机时不可能脱离其地域性的特点。从全局着眼,从本地着手,关注金融危机中本地发生的人和事,应该是报道金融危机的基本出发点。
对普通读者而言,发生在“身边的事”是他们首先所关注的。当然,关注本地经济事件,并不是记者“鼠目寸光”,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本地发生的经济事件与国际、国内的经济事件息息相关。党报需要做的,就是采用本地化的方式,把大的经济事件与百姓生活连起来,以大框架关注小事件,在小篇幅里“一针见血”,以小同大,改变以往经济新闻“记者写得累,编辑编得苦,读者却不愿看”的局面。特别是在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媒体更是应该结合本地发展实际,避免空洞乏味的宣传,应采取介入式、跟踪式的新闻报道,较深入地、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现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好做法和经验,及时报道出来,为其它企业提供学习、借鉴的样板。例如《马鞍山日报》为更好地展示马鞍山市主要重点骨干企业和一部分高精专新企业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寻求生存发展空间,苦练内功,努力拼搏,开拓市场,转危为机的风采,自2009年2月25日推出了“坚定信心,积极应对,企业攻坚克难新举措”系列报道,共发稿57篇,配发言论57篇。如此大规模地报道,这在《马鞍山日报》经济报道上从没有过。这些报道真实地展现了马鞍山市企业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和应对的方法,介绍经验,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尽了一个地方党报应有的责任。
《马鞍山日报》策划这组报道的初衷,就是解读马鞍山市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上的方法和做法,报道的要求是增加新闻的鲜活性和可读性。在具体操作上,要求报道选择小切口的微观切入,体现具体而实在的经济实体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报道策划在选择企业时,不是选择一二个典型,也不是宏观层面的总结性报道,而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进行报道,以求全方位展现马鞍山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这些方法和举措实实在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很强的贴切性。读来生动可信,真实感很强。系列报道由记者“走进企业”为看点,真实地展现不同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积极应对,苦练内功,调整结构的具体做法,同时充分宣传了党和政府对企业的帮扶举措。创新模式,找准亮点。不面面俱到,不夸夸其谈,记者注重深入现场、挖掘规律、总结经验,每一篇都像一份具体、实在的调查报告,有特色、有看点。家家企业都有高招,家家都有核心竞争力。对这些案例的深入探索和总结,让读者尤其是企业界人士看后深受启发。
弃单向为多元 拓思路勤思考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果对于一件事情的认识、分析和报道,没有从正反两面去进行,就会出偏差。以往,我们的经济新闻表现手法一直比较单一,其中以比较枯燥、乏味的事件性新闻为主。这与我们长期在经济报道中的单向思维和一元思维有关。这也是造成经济新闻不受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
一些媒体过于迷信一些西方经济学教条的理论成见,或者过于注重一味追求部门利益的机关意见,而不结合中国实际和本地方实际,从国家长远利益和本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出发作出采访思路和决策。特别是很多话语者表白的是出于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出于“私虑”、私益,而不是出于“公心”,如果记者思维单一,不能结合国家整体利益,不从唯物辩证法出发辩证地看待事物,就很容易陷入盲目宣传的陷阱。改变这种现象,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实现经济新闻多元化,包括体裁的多元和报道思路的多元。
一是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增强历史意识,结合历史做纵向的比较,从经验和教训的角度看问题;也要做横向的比较,分析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和地区应该采取的不同对策。其实我们的很多报道,只要放在古今中外的坐标轴上去衡量,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事情发展的原因、趋势和本质。历史上美国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发生不只一次了,在国家策略上,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应该也不少了,如何应对?再结合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难找到答案。
二是不能单纯地把“市场化”绝对化和固定化,形成改革就是“市场化”的思维定势。不知道计划和市场是一个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相对于国家全面发展的目标来说,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应该根据“时”和“势”的不同变换,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这在新闻报道中就不会走偏路线。
三是对于一些做法,不能随大流,一味唱赞歌,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不要盲目颂扬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而忘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在美国金融海啸冲击下保持相对稳定,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中国的改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孤立的经济事件,要受国际经济和政治局势的影响,随着时间空间的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四是要实现新闻主体的人性化。也就是说,让活生生的人站到了经济活动前台,人的活动,人的故事组成了经济新闻的最重要元素。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最终都会体现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的政策,最终也都是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的。因此,经济新闻的报道,不能仅仅局限于新闻事件,更要重点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由于有了“人”的出现,原本抽象的经济新闻变得人情味顿生,可读性、接近性剧增,从而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马鞍山日报社总编辑助理)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低谷 面对 经济 我们怎样面对“低谷经济” 面对经济危机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猪价低谷怎样养猪赚钱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