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难事件_试论灾难事件报道的审美价值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灾难事件由于其特殊的负面性、冲突性和震撼性,对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应更加重视审美价值的表现,以使灾难事件报道正效应的最大化。本文从灾难事件的概念及特征着手,提出灾难事件报道因其固有的悲剧特征,在报道过程中应体现真善美的价值,以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灾难事件 审美价值 悲剧性
灾难事件因其具有强烈的冲突性、巨大的刺激性、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等成为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一、灾难事件报道及其特征
所谓灾难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以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的新闻题材,即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①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灾难性
灾难新闻主要是报道人畜伤亡,基础设施毁坏即通常所说的生命财产损失为题材的灾难事件,这就决定了灾难事件报道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灾难性的烙印。
(二)重要性
灾难事件中出现的矛盾冲突使人暂时面临困境,灾难之余人们不仅关注现象和后果,更加关注原因和总结经验教训。灾难新闻报道不仅要反映灾难现场的情况,而且要及时地跟进报道灾难发生的原因,组织做好抗灾救灾工作,所以灾难事件报道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问题的急需解决上。
(三)复杂性
灾难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会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媒体在进行灾难事件报道的时候谨慎处理,所报道的内容不能有失偏颇,应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只要真实恰当,是可以产生不同于其他题材的新闻所赋予的审美效果。而悲剧性,作为灾难事件报道过程中最为典型且强烈的审美特征,给予受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二、灾难事件报道的悲剧特质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它主要是表现和反映生活悲剧的文学和艺术所蕴含的深刻而又伟大的意义,它所激发的不是单纯的哀伤与悲痛,而是强烈的痛苦的快乐,是催人奋进,化悲痛为力量的审美喜悦。审美的悲剧性最经常最集中体现在以行动冲突为基本特征的悲剧里。”②这种审美对象具有普遍的矛盾冲突。亚里士多德最早针对戏剧艺术,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悲剧之美。他认为悲剧的美感在于美好事物的毁灭而“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③并把这些情绪宣泄出去,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使人归于平衡和愉悦。“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原因”④灾难新闻独具的“悲剧之美”是深沉的,其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悲天悯人
悲天悯人是悲剧审美最普遍的表现。灾难事件传播的悲悯是“一种痛苦的感觉,其原因是由于看见一种足以引起破坏或痛苦的灾祸落到不应遭受的人头上。”⑤同情是人类的共性,在深层次上体现出了人的本质,在对新闻报道中遭遇不幸的人表达怜悯同情的时候,也使自己的身心也得到升华,这种审美体验还往往促使自己采取行动,对不幸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由怜悯之心转化为爱的过程,也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过程……这时的痛感已经变成审美的快感了。”⑥这种快感,可以增强国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二)崇高的悲壮
“只要这些对象本身能通过感性生命所遭受的摧残与毁灭而在精神上具有不朽的意义,充分体现悲壮激越的情调,则可以进入审美领域。”⑦灾难事件中,会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甚至是生命诠释了人生的价值。这些平民英雄身上的悲剧在人们悲伤之后细细咀嚼,其中所升华的崇高的气节便是悲壮之美,这种美可以鼓舞人们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如在青海玉树发生的里氏7.1级地震中,在青海省玉树孤儿院当义工的港人黄福荣,为营救地震中被困的三名儿童,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在余震中重返废墟,孤儿院儿童全部获救,但黄福荣却不幸被倒塌的建筑物击中身亡。这一事件令人感到一种惋惜悲痛之情,他的英勇事迹令人油然而生敬意,这样便形成了对灾难事件新闻报道的悲与壮的统一。
(三)不和谐的悲愤
这是悲剧审美的又一种常态。在地震,旱灾等一些自然灾害的抗灾救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如正在全社会帮助玉树人民度过难关之时,有人却萌生了以赈灾名义实施诈骗的念头。新闻报道以客观的形式反映出这些不和谐音符可以引起受众既悲且愤的感受。这种感受一旦转化为实际行动,就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将不法者绳之以法的呼声,以推动事情的解决。
三、灾难事件报道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指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活动中所蕴含的对于受众和社会的积极的意义。同一般新闻报道相比,灾难事件报道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真”的本质
“真,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⑧真的本质运用于新闻报道中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1、报道内容的真实性
指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⑨“真实美”是新闻美的生命,正如王若虚所说:“真伪未知,而论高下,亦自欺而已”。新闻的真实美是新闻不同于其他文学艺术最主要的特征。缺乏真实的新闻,审美愉悦也就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一些灾难新闻报道为负面影响所累,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失真的情况,这些报道也许一时能稳定民心,但纸终究包不住火,一旦真相披露,必定会使政府与传媒的公信力在受众这里大打折扣。相反如实的报道会获得人民坚定地支持,凝聚了社会力量。如4月14日玉树地震,因为如实地跟进报道,使受众及时了解灾情,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共度难关。
2、逐渐显露的“真”
当然灾难的突然发生使媒体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全部情况,了解到灾难背后的深层原因。因此对灾难真实情况的报道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马克思曾说过“只要报纸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被完全地揭示出来。”在灾难发生的不同阶段,每篇报道呈现的“真”未必就是绝对的最终的真相,甚至中间可能出现失误,但随着对灾难报道事件认识的不断深化,新闻的“真”之美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二)“善”的体现
“善,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世世代代所追求的有利、有益、有用的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凡是益于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合乎人类实践的需要与目的的,就是善。”⑩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对社会和人生有用的信息,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有益于读者身心健康,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灾难事件报道过程中"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本身对人类生命破坏是惨烈的,带给人们的创伤是无法弥合的,所以此类新闻更要关注人文理念。
灾难事件中,人的安危是最重要的。灾难新闻的视角,应以关注生命作为最核心的内容,《论语》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夫子问人不问马的故事与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的侧重点是一致的,但是媒体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人文关怀是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人文关怀的要义在于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
2、心理上要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主体深入到审美对象的深层意义层次,体验、领悟着审美对象的意义和情感,并且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体验、领悟着自我生命的意义和情感”⑾因此,媒体应前往灾难现场,亲身体验灾难,用全方位真实的报道,将灾难现场的状况与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受众,这是最能深入到受众内心深处的方式,也是最好的与受众心灵契合的方式,用这种方式使受众在情感上与作者发出共鸣。
灾难事件造成的悲伤痛苦情绪冲击着受众的心理,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更应遵循美的理念和美的规律对此类事件的审美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传播,最大限度地降低灾难性事件的破坏性,揭示出事件内在的精神品格,来疏通人们的情绪。对“美”的追求与实践,使灾难事件报道有血有肉,更富感染力,也更易于被受众所接受,从而取得最优、最好的传播效果。“美,指能引起情感体验的自由和谐的感性形式……作为审美对象,其内容是“真”与“善”的交织交融,其形式是与内容相适应的载体。美的形式,特别是外在形式……总是体现着美的某些内容、某种意味。所以美的形式不是无内容的纯形式,而是功利的内容逐渐淡化了的、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相和相谐的感性形式。”⑿具备“美”的灾难事件报道可以使新闻传播得到受众的认可、接受,使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灾难事件具有极高新闻价值,对灾难事件的探讨,既有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意义,也有满足受众信息需要的实际意义。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不但是基于知识,服务的需要,还有对新闻审美的需求。席勒说过:“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⒀而在这其中,传媒要承担起为社会塑造“审美人”的重任,使这些“审美人”具备良好的美学素质,用美的力量升华灾难事件中的悲痛,从各个层面体现灾难新闻的审美意义,从而提升灾难新闻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①燕道成,《灾难新闻浅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9月,13卷第3期,P36
②⑧⑩⑿蒋国忠:《审美艺术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0―71,45
③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
④⑾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9,309
⑤⑥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203,96
⑦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3
⑨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7
⒀席勒:《美育教育简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89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新闻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审美 试论 灾难 试论灾难事件报道的审美价值 灾难新闻报道的审美把握 漫谈灾难报道中的新闻审美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