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物专访节目的新闻性和深度】 人物专访节目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新闻性和深度是人物专访节目的内在要素,新闻性和深度应该统一。但二者也可能彼此制约,这时需要发挥主持人的临场挖掘能力,或采用连续报道的方式进行深入挖掘,这样才能做好人物专访节目。
【关键词】人物专访 新闻性 深度
在这个媒介发达的时代,人们希望不再是单纯地被告知,而是希望有平等机会能发言或见证发言,不仅想获得信息或知道观点,还想知道信息是谁发布的、观点是谁的,渴望能够在互动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听到新闻背后的新闻,尽可能地贴近信息源――新闻当事人。而人物专访节目便满足了受众的这一要求。它直接展示信息源,面对新闻当事人,呈现给观众更具深度的信息。如央视的《面对面》。人物专访节目具有鲜明的新闻性和深度,二者也构成了其核心竞争力。本文谈谈如何把握这类节目的新闻性,进行深度挖掘,及如何做好两者的结合。
一、不可或缺的新闻性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首要考虑的就是节目该怎样凸显新闻性。凸显新闻性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人物选择上体现新闻性
对于人物专访节目而言,嘉宾的选择是关键。不论是走出去采访的《面对面》,还是请进来访谈的《新闻会客厅》(现已停播),对嘉宾的选择都十分慎重。人物专访节目以新闻人物为主体,以其作为展开话题的主要线索,因而选择的嘉宾应是涉及某个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他们亲身经历过新闻事件或与新闻事件息息相关,通过对他们的访谈,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事件。
(二)精选话题,凸显新鲜感
新闻话题应该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一般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然而,在这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作为嘉宾的人或其经历的新闻事件早已被报纸或其他访谈节目报道过,受众对此已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再从受众熟知,其他媒体报道过的角度进行访谈就没有新闻性可言了。这就要求节目对事件、对人物要另辟蹊径,从新角度进行解读,为观众带来新鲜感。
(三)以纪实理念呈现新闻的真实性
人物专访节目要遵循纪实理念。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要真诚交流,让新闻当事人讲述自己的经历,还原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样,给电视观众的新闻感就更强。
(四)注意拍摄技巧强化新闻感
背景选择要为丰富人物形象服务,拍摄上要突出现场感。在拍摄人物访谈节目时,通过调整摄影机和人物的角度获得自然光效,使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强化节目的新闻性。《面对面》对新闻现场的处理就比较巧妙。在“非典”时期该节目在采访护士长张积慧时,选择了一间空着的护士站,用蓝色宣传板作背景墙,摆放一些病例夹和一盆绿色植物,这些表现了医院特有的工作氛围,有很强的现场感。
二、取胜之道――深度挖掘
纵观众多人物专访节目,能被观众认可,创下高收视率的都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有深度解析的节目。如何对话题和人物进行深度解析,是人物专访节目取胜的关键。
(一)背景材料的运用
背景材料主要是以节目中穿插的视频来展现,它的作用不仅在于保证主持人准确地把握谈话思路,更重要的是支撑节目的深度。背景材料依据深度的向度可分为关于人物的背景材料和关于事件的背景材料。人物背景材料要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事实背景材料要探究新闻背后的事实。不管是人还是事,背景材料都应精炼地展示新闻背后的新闻,这要求在节目的前期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深入的调查。
(二)设计谈话思路
谈话思路就是对谈论的话题进行分析,合理设计安排问题。谈话思路形成了,节目的大体框架也就形成了。如对人物话题而言,什么是公众最关注的,哪些关注点是有深度挖掘价值的,可以从哪几个层面展开;话题从什么地方切入,不同观点可能在哪些方面形成,什么时候双方会有交锋,不同观点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当然在谈话过程中,更需要主持人现场的随机应变,根据嘉宾提供的新信息作出调整,对新问题进行挖掘。
(三)主持人的言语模式
通常面对面的访谈,话题比较集中、范围也较小,这种小范围的谈话需要主持人在谈话中对话题进行深度挖掘,主持人的言语模式对挖掘信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持人的言语模式可分为:陈述话题、向嘉宾发问、对同一话题的追问、打断嘉宾的谈话、调侃和顺接。主持人陈述相关问题的新闻事实是必要的,发问和追问是深度挖掘的重要方式,当然带有目的性陈述若能激发嘉宾的辩驳也能起到对话题进行挖掘的作用。比如王志在采访李连杰时,王志问:“你在上海的豪宅和你的‘壹基金’一样有名。”这样的陈述必然会引起李连杰的解释。当然,对言语模式的把握需要主持人的长久“修炼”。
三、新闻性和深度的统一
人物专访类节目,只有既具有新闻性又有深度才能获得成功。但人物访谈节目在经营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方面很难找到适合做专访的新闻人物,特别是那些符合深度访谈要求的人。另一方面是有故事性的人也许不具有新闻性,而一些新闻人物却没有深度挖掘的价值。这时,为了节目的正常播出,本该统一的两者却成为了彼此的制约因素。
(一)为了抢先报道,导致深度不够。因追求新闻时效性,在没有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背景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就播出节目,无法给受众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使节目与其他报道相比没有优势,也就难以吸引观众眼球。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发挥主持人的临场挖掘能力。前期背景调查的不足,可以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进行弥补。这需要主持人机智的现场发问,以及强烈的新闻敏感性。根据嘉宾在交谈中提供的信息,敏锐地发觉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并继续发问,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二)为了深入报道,牺牲新闻时效性。人物专访关注的是新闻背后的人和事,如果事件涉及的面比较广、时间跨度大,对事件的深入调查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必然要以牺牲新闻的时效性为代价。因为节目的播出时间限制,本该立即让受众知道的新闻事件,却因节目的固有播出时间而丧失了新闻的时效性。
面对重大新闻事件,人物专访类节目可以借鉴报纸的连续报道方式,对一个嘉宾或同一新闻事件给予连续的访谈报道。每一期针对事件的一个层面进行解析,这样既可以避免一期节目由于照顾的角度过多而解析得不够深入,也可以保证节目的时效性。较为典型的就是在“非典”时期《面对面》以连续报道的方式对“非典”时期的医生、护士、病人、政府工作人员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让人们对“非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①徐威:《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②张静民:《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 [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③陈阳、李辉、王菲,《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深度挖掘》[J].《青年记者》,2007年5月下,P72-73
④蔡月亮,《试论的新闻感》[J].《新闻界》,2008第4期,P132-134
⑤黄海玲、李艳,《从看人物访谈节目选题思路的拓展》[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4卷第1期,P61
⑥周骅,《新闻时效性与深度报道的再思考》[J].《新闻窗》,2005年第3期,P56
(作者:钟晓平 中国矿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07级本科生;赖榕萍 中国矿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08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专访 深度 节目 论人物专访节目的新闻性和深度 深度报道类新闻节目 新闻深度调查节目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