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纸媒的社会新闻采写编 纸媒与新媒体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当下,社会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突出的位置,已成为媒介竞争的重要拼杀战场。如何使社会新闻与各媒体自身更好地结合、发挥其更大的传播价值,是学界和业界不停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为报纸媒体社会新闻的采、写、编提供一些建议,希冀能对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社会新闻 社会责任新闻故事化 负面新闻信息
自上世纪末晚报、都市报兴盛以来,社会新闻因其报道面广、内容丰富、贴近百姓生活等特点成为各媒体逐鹿市场的利器。时至今日,社会新闻报道仍然是媒体间竞争的重要砝码,纸媒更应该深入思考社会新闻应有的报道形态。
一、 采社会新闻:社会责任第一
学界和业界认为:社会责任是新闻传媒对社会、国家、民众所应负的责任和所应承担的义务。【1】正如储瑞耕先生形象地说:传媒人、新闻工作者,质而言之是“受雇于整个社会”,是为道义、为社会的整体正义服务的。【2】采是社会新闻采写编三部曲的基石,一定要引起编辑、记者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社会责任在社会新闻的寻找和采访中有三点具体体现:
1、关注民生
社会新闻是指社会生活中有关伦理道德、社会风气、奇闻轶事、风土人情等内容的新闻,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有浓厚的人情味和强烈的趣味性,构成社会新闻的重要特色。【3】民生新闻就是以老百姓为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生为取向,传递民声、关注民情、反映民意,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4】由此可见,注重报道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题中之义。所以,在采访社会新闻的时候,记者要怀着责任感和同情心去寻找公众关心的、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变动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关注民生不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常见诸报端的小猫走丢、小狗被困等等无关痛痒的报道,是社会新闻在激烈竞争中泛滥、走入误区的表现,此种报道是民生新闻的异化,降低了社会新闻的趣味,是应该摒弃的。
2、深入挖掘社会新闻的本质
“硬新闻”指表现形式庄重严肃,内容主题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重大性的新闻;“软新闻”指表现形式轻松活泼,内容主题着重于贴近性、通俗性、趣味性的新闻。【5】社会新闻就其题材来看,常常是软新闻居多,也早有报人赵超构呼吁新闻应“软些软些再软些”。笔者认为这里讲的“软”是脱离僵硬的报道形式的软,并不排斥硬思想。小题材、小事情也可以蕴含大道理,社会新闻的思想还是要“硬些硬些再硬些”为好。这就是说,社会新闻的采访要致力于获得整个事件过程的完备的信息,记者要深入挖掘它的本质和更高层次的社会意义,要紧追猛问,要有打破砂锅问(纹)到底的新闻敏感和敬业精神。
纵观1998年―2007年10年中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小题材”的社会新闻依然受到了评委的青睐,在文字消息类获奖作品中,有111条社会新闻,平均每届11条,其中数量最多的第11届 (2001年)共有15条,占当年文字消息类获奖作品的45.5%,最少的也有8条,占第9届(1999年)文字消息类获奖作品的27.6%。【6】这就要求记者在抢发社会新闻时要冷静,在社会新闻采集中,能够深入扎实、胸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小处着眼,客观地看到一滴水折射出的太阳的光辉,以小见大,吹沙见金,于细微处见精神。
3、做好社会新闻策划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秀国教授说:新闻报道策划就是围绕某个主题或话题,对新闻采编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通过制定并实施方案,来强化传播效果,以形成和引导舆论的前瞻性行为。
在社会新闻实行爆料有奖导致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当下,编辑、记者在社会新闻采集时,要有策划意识。比如,《燕赵都市报》成功策划的“为山西黑砖窑事件中得救的儿童找回家的路”的系列报道【7】,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众人纷纷提供线索和捐赠衣物,人们每天都在关注着这些孩子的行踪,聚在一起就讨论这件事,孩子们一天找不到家,受众的心就一直悬着,一天也不能离开报纸。成功的新闻策划不仅成功地发挥了新闻的“正议程设置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积极正当的手段提高了阅读率,很自然地赢得了受众市场。
二、写社会新闻:讲故事的艺术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是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备受推崇的新闻理念,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种写作手法,近年来也在我国新闻界悄然地陆续被尝试,新兴的强劲主流媒体《新京报》就是秉承这样的社会新闻报道模式。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也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
1、尊重事实,有效传播
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8】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让读者在读文字时有“看到”现场的效果,同时又有很大想象空间,做到了凸显报纸媒体的绝对优势。但必须明确,讲故事的前提是尊重新闻事实本身,坚决杜绝假新闻。
2、新闻特写
“故事化新闻”强调文字描述对读者的感官刺激,要求记者用感官化、视觉化的文字报道新闻事件,以适应读者“轻松阅读”的要求。【9】笔者认为,这里其实讲的是新闻特写。特写,本是电影界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局部突出、局部放大。新闻界借用这个术语,创造出一种新闻特写,指将某一新闻事实给予突出的描绘,使读者有很强的感受。【10】当然,可以使用恰当的新闻图片辅助社会新闻的有效传播。
三、 编社会新闻:把握负面新闻信息的平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时候都要承认矛盾,并且要抓主要矛盾、抓主流。在编辑社会新闻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把握负面新闻信息报道比例的平衡。
1、负面新闻信息不是“负面新闻”
负面新闻信息即指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从内涵来看,负面新闻信息是有悖于社会发展变动的事实;从外延来看,这种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变动表现比较广泛,诸如各种触犯法律、扰乱规章、违背社会道德、侵犯公众利益现象、以及各种灾祸(包括自然灾害)等等。【11】
负面新闻信息与常说的“负面新闻”不同,一般指经过人加工而形成的“新闻报道”,实际上就是消极的新闻报道或负面报道,它广义上包含两方面(实则侧重后者)的内容:一是新闻报道的内容为负面的新闻信息,产生的影响也是消极的、负面的;二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是非负面的事实,但由于表现不当,产生了事与愿违的消极影响。
2、社会新闻中负面新闻信息报道存在的问题
当下媒体间竞争日益激烈,在眼球经济的驱使下,若干社会新闻报道为“攻破”受众的猎奇、刺激心理已然走入误区,“正”“负”比例严重失衡。
有学者将《楚天都市报》2006年3月25日至4月5日共396篇社会新闻报道按题材分类,其中有关罪案、事故类负面新闻信息报道共179篇,占报道总数的45.20%;展现新道德、新风尚、时代精神面貌的正面新闻信息报道共51篇,占报道总数的12.88%;直接展现市民生活的报道共144篇,占报道总数的36.36%;其他类报道占5.56%。在负面新闻信息报道中,罪案类报道高达126篇,就占了该类报道总数的31.28%,报道内容涉及敲诈勒索、强奸猥亵、投毒、贩毒、偷盗抢劫、行骗、拐卖绑架、杀人行凶、非法禁锢、破坏公共设施等各类罪案。【12】
3、兼顾“正”“负”平衡,保证正确舆论导向
编辑社会新闻时,务必调控负面新闻信息的比例适度,保证社会新闻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要明确我国现阶段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报道方针,为了稳定的大局,也为了给群众一个积极的道德、文明传承的环境。其次,编辑可以借图片、解释、评论、标题、字体、字号、边框等强弱势的编辑手段,对读者阅读负面新闻信息进行正引导。总之,编辑要站在主流立场上把关,使媒体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在采写编社会新闻时,记者要有一双“新闻眼”,善于发现和抓住好新闻;要有一颗悲悯之心,做正义的化身;要有一副好笔杆,把“新闻故事”娓娓道来,润物无声。同样,编辑也要有一双“火眼金睛”,敏锐判断出新闻的价值大小和倾向性,把住关、把好关,迅速作出取舍。■
注释
【1】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34页
【2】储瑞耕:重人格――当今传媒人素质系列谈之一,今传媒,2009.04卷首语
【3】彭菊花:新闻学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47页
【4】韩风:社会新闻的“四要素”,记者摇篮,2008,4,20页
【5】陈朝晖:新闻写作中如何“化硬为软”与“化软为硬”,新闻三昧,2009,4,47页
【6】宫京成:从十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社会新闻的精品策略,新闻知识,2008.11,38页
【7】http://epaper.省略/xjb/html/2008-04/25/content_195130.htm
【8】董薇:新闻写作的“故事化”手法运用,记者摇篮,2008.6,60页
【9】杜艳平 方菲:超越倒金字塔――浅析讲故事的新闻写作,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9月下期,157页
【10】胡宏文:《新概念新闻学(上)》,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221页
【11】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角,新华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6-7页
【12】陈曦:都市报社会新闻报道的三大失衡,今传媒,2007.02,57页
(作者: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08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小议 采写 社会新闻 小议纸媒的社会新闻采写编 采写编2003年05期 采写编杂志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