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之我见] 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所谓突发事件,指突如其来、不期而至的事件,是人们无法预料的,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变动,其变动时态往往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通常表现为对社会和人们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变故和灾祸。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同样是一个可能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在地震一被感知就迅即启动的抗震救灾报道,不仅在迅速、全面、丰富、深入报道整个进程的同时,推进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从而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而且也以其自身的创造性举措和突破性变化,在新闻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纪录。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新闻传播方面是相对比较封闭的,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也始终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是习惯于把它全都当作“负面消息”,强调要慎重对待,谨慎发稿,能捂就捂,能压就压,能不报道就不报道。这实际上既剥夺了老百姓的知情权,也导致了境外传媒的猜测性报道和歪曲性报道乘虚而入,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政府声誉。
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了WTO,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使我们面对新的挑战。各国新闻传媒之间,对新闻和信息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当前,世界正朝着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空前提高,特别是现代通信、电视技术、卫星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传播手段也越来越快捷方便。在新形势下再实行新闻封锁,无异于掩耳盗铃。现在世界上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传播得非常快,你想不让人知道都很难。因此,重新认识和认真研究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就成为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新闻信誉的重大课题。
正视事件及时报道
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不能无动于衷,从一定意义上讲,对突发事件能否予以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也是对新闻媒体能力和水平的检验。
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灾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人的好奇心表现为一种对不幸事件的倾向性。相对于好事情而言,灾难总是更容易成为某个社区的谈资。”在正常信息量不足,或信息模糊不清时,流言就会增多。美国社会学家G?阿尔波特提出的一个流言传播公式,流言流传的速度=问题的重要性×不了解的程度。可以看出,消除流言的关键是消除“不了解”,要消除人“不了解”,就必须让公众知情,知道突发事件的真相。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时45分,一架被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北楼,美联社在几分钟之后发出快讯:“一架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大楼)。”CNN开始同步提供现场报道“历史在眼前爆炸了”,血淋淋的真实画面就在人们的眼前。美国政府的官方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信息,他们当然也考虑到由此带来的“负面因素”,但让更多的人知情,就意味着更多的人会有所预防而免于被伤害。在信息时代,任何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公众都可能从各种渠道得到大量的相关信息,因此,要封锁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及时快速地进行公开报道才能消除流言,有利于社会稳定。所以说,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稳定,而不是要增加社会的恐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而不是要加剧危机;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要制造麻烦。全面平衡的报道有助于恢复社会秩序。
特别是在灾难新闻的采访报道中,应特别注意抓取灾难事件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组成因素,包括人员死伤情况、财产损失情况、原因、救护和救济情况、灾区灾后情况等。对于公众关心的问题,媒体应尽可能快速、准确和全面地报道。
以此次汶川大地震为例,正是由于政府的迅速行动以及媒体的公开即时报道,使这次让大半个中国都有震感的强烈地震没有引起民众的大范围恐慌,有关地震的谣言也控制在了有限的范围之内。另外,由于有关地震的公开及时的报道使震区之外的民众第一时间了解到了此次地震的严重性和破坏性,这也从客观上促成了全球的炎黄子孙以及国际社会的“总动员”:或为震区捐款,或为灾区捐物献血,或组织救援队进入灾区救援……可以说正是由于即时公开的地震报道,最大程度的减少了震区逝去的生命以及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为政府的救援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平衡报道情理并用
突发事件报道敏感性强、难度大,把握不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给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危害。因此,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从政治上、大局上考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下面两点:一是要保证报道客观全面。一般来说,突发事件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在报道中不能一叶障目,只报道某一方面的情况,而对另一方面的情况避而不谈,或把个人情绪和意见掺杂其中而误导受众。二是要注意正面引导。在报道突发事件时要充分考虑到在社会上可能产生的影响,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角度,注意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要善于发现并揭示那些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中的正面因素,表现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比如,突出报道人民群众在灾害面前的抢险救助行为、互助互爱精神,突出报道党和政府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果断决策和有力措施,突出报道公安干警同违法犯罪行为英勇斗争的事迹,等等。通过报道引导人们准确、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全面情况,正确看待突发事件的发生,把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注意正面引导,还应重视总结经验教训,以警示后人。
媒体要想在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中成功构建媒体本身的公信力以及国家的形象,除了坚持透明公开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外,把握报道的平衡性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准则。在本次汶川地震的直播报道中,CCTV的直播充分利用了这样的平衡报道策略,一方面以大量的篇幅公开迅速地报道了地震灾情以及破坏程度,另一方面以同样大量的篇幅报道了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的一线救灾指挥,人民解放军的救援以及全民的救灾捐献,这种报道上的“上”与“下”的平衡的恰当处理可以说为中国负责任的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是有安全需求以及情感需求的,尤其当人在经历了像地震这样巨大的苦难之后,更加需要有安全上的需求以及情感上的安慰,这样的一种安慰单靠理性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一些非理性因素诸如情感、意志便在这个时候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此次汶川报道这一结论再次得到印证:在“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直播报道中的主播赵普、郎永淳等因灾难的逝去者以及官兵的救灾而在直播中情不自禁的流泪不仅没有被网友们批评,还因为在直播中的真情流露而得到赞誉。这些在严肃的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插曲”的公开直接表达不仅调和了受众紧张的神经,更为悲情的国人找到了一个情感共鸣和调和的出口。
精通业务提高素质
突发事件的报道是一件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能否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好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事件本身的解决,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素质。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曹爱文,在一次采访少女落水事件的过程中,义无反顾地把救人放到第一位,她认为她选择救人只是一种本能,她说“生命比一条报道重要”。绝大多数网民对曹爱文的选择予以高度评价,赞美她是“中国最美的女记者”。也有少数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采访是记者的第一要务,救人并不重要。其实,有关敬业精神与做人良知的讨论在新闻界从未断过。最为极端的例子是美国摄影记者凯文?卡特的传世之作――《饥饿的女孩》,它是1993年苏丹大饥荒的真实写照:一个被饥饿折磨得皮包骨头的孩子痛苦地蜷缩着身体,在她的身后,有一只老鹰双眼放出冷酷的光芒,它正在等孩子死去,好啄食她的身体。这张照片以其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而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但也遭致公众的谴责:惨剧即将发生,旁边的记者为什么不伸出援助之手?卡特自己也陷入了长时间的自责。获奖后不久,年仅33岁的卡特自杀。
新闻记者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这个职业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公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大灾大难面前,新闻记者既要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善于捕捉感人的新闻画面,同时又要表现出现代公民应有的素质,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那些身陷困境的灾民。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困难的人们,至少不应该为他们增加负担。当救援队伍正在实施救助,或者医务人员正在实施抢救的时候,新闻记者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选取最佳的角度,制作新闻作品。如果干预了正常的救援活动,甚至打乱了医疗抢救的步骤,那么,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就与他的职业道德发生了冲突。■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突发事件 新闻报道 我见 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之我见 突发新闻报道 突发新闻车祸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