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实践和思考】 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2002年,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引发了遍及全国的民生新闻潮。然而,在这一进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民生新闻出现的低俗、庸俗、琐碎、芜杂等问题,已经为传媒业者所认识并逐步改进。这几年,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今晚播报》栏目也对促进民生新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其质量和品位作了一些探索,并尝到酸苦和甘甜的滋味。
  
  一、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民生新闻的兴起,使得电视新闻日渐趋于平民化、通俗化,这一现象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节目题材、形态的固有样式。
  但是也应该看到,伴随着民生新闻的火爆,它的先天不足观众低端和致命缺陷题材低俗,让业界里的专家和有识之士充满担心和忧虑: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口号下,我们一贯倡导与坚守的“主旋律”、“真善美”渐行渐远,民生新闻的内容从“新、奇、特”到“腥、星、性”,在如此采编心态和节目形态下,“三贴近”无疑变成庸俗化、新闻日渐娱乐化。
  新闻传播的导向正确是中国传媒的底线,当人们把追逐市场、迎合观众、满足消费作为一种习以为常的选择时,是坚守社会道德与媒体的责任,还是挑战和突破这个底线?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今晚播报》栏目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反思,并把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作为一个严肃的命题,在节目中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作为一档民生新闻栏目,《今晚播报》开办至今已经五年有余,一直有着较高的收视率和稳定的受众群。对我们而言,本土特色、反映民生的诉求和增强区域传播影响力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眼下央视、各省卫视咄咄逼人,然而,极具有鲜活度、兴趣度、关注度的“身边人、身边事”,让我们能抢得先机,由原本在央视、各省卫视和省级台各个频道挤压下的“弱者”成为了“强者”。近两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民生新闻在地市级电视台也能走出“围城”,“大有可为”。
  第一、坚守责任和立场,注重民生新闻的质量和品位。
  坚守媒体的责任和立场,就是坚守媒体的正确的“话语权”和“引导力”,也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民生新闻来讲,就是要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褒扬真善美。
  《今晚播报》中,注重题材选择和报道视角的“精、深、透”,给人留有印象的舆论监督、对党和政府政策法规的解读、因弱势群体引发社会关爱的连续报道、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事例较以往明显多了许多。我们坚守责任和立场,平时注重和加强新闻选择,深化信息深度,强调导向意识,特别是在题材选择上做到了严把导向关,带来了这样的变化。
  第二、体现社会公共价值,关注点要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很多民生新闻反映的不是百姓的生存状态,而是百姓生活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反映的不是当下的社会本质,而只是突出了一般问题的报道。如何破解这一困扰,我们《今晚播报》栏目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今年5月18日,我市举办每年一度的大型经贸洽谈会。可今年的经贸洽谈会时值“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我市与全国各地一样,社会各界以及市民群众自发地组织了献爱心活动,捐钱捐物,场面十分感人。在节目编排时,面对两个都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组织,孰轻孰重?我们打破常规,对节目进行了串编,以我市各行各业支援抗震救灾报道打头,当晚这一类的信息量达到18条,然后以短短的两条信息报道了经贸洽谈会。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和节目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观众参与互动不断,他们对我们节目的肯定,让我们感动。可以说,这是民生新闻体现社会公共价值,体现电视传媒乃至新闻业界价值取向的有力说明。
  第三、民生新闻同样需要“减负”,对受众的需求要适度给予和控制。
  现在电视媒体办节目都强调要满足受众的需要。但也要看到,有时观众的“要求”并非是理性的。以我们88400000热线电话为例,去年全年,观众打来的电话数万条,有效信息却不足五分之一。因此,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自己的价值取向。基于这一原则,我们一方面要尊重老百姓的话语权和投诉权,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另一方面,要严格把握和用好手中的发布权。我们的做法是:选取典型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报道,以供地方部门决策参考。有一段时间,我们热线接到许多百姓反映农村鸡粪难处理,大量的养殖户向河道倾倒鸡粪,造成河道污染。经过调查发现,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很多养殖户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自身确实无法处理;二是处理需要资金。但是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在东台的很多西瓜种植户,需要大量的鸡粪做肥料,而恰恰苦于没有鸡粪来源。另外,鸡粪还是沼气清洁能源的好原料,同时又是鱼塘喂鱼的好饲料。于是,我们约请农林专家现场支招、指导,还给养鸡户牵线搭桥卖鸡粪。既帮助养殖户们解决了鸡粪的去处问题,又帮助种植户和水产养殖户们解决了肥料、饲料的来源问题,还解决了养鸡户照明、煮饭烧菜的能源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农民们也感谢我们为他们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原本是一个问题性的报道,通过我们的调查转换了视角,使得这个“负面”报道的题材,最后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二、“抓大放小”,是民生新闻的理性回归与诉求
  
  我们感觉到,民生话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由初始阶段的鸡毛蒜皮,胡子眉毛一把抓,过于注重了信息传递的量,到现在追求“精、深、透”,我们在关注的话题上,在报道的手法上,在活动的开展上,要自觉地注重理智、理性。具体做法有这样几点:
  第一、以“大民生”的视野审视“小民生”事件。
  我们对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带有普遍社会意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着力以“大民生”的视野审视“小民生”事件,这犹如打开了一扇窗,视野豁然开朗。如对盐城市区三轮车乱停挡道、乱闯红灯等话题,我们没有简单的抓表象,三轮车经常引发车祸,我们采编人员一般不会去在意什么地方发生、人员是否受伤、车辆受损情况。而是在调查中发现,盐城的三轮车日益增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它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二是我们城市的公交系统还不够完善,市民出行的需求给三轮车留下了生存的空间。于是有许多人力三轮车加装了动力装置,一些残障车也掺和进来,它们车速快又要躲避检查,还要与行人、机动车抢道等等。于是我们在报道中着重探讨三轮车以及残障车的非法营运和改造问题,交巡、城管等部门的管理缺位问题,城市公交系统的完善问题,引起了市民对此事的广泛热议,促成了政府出面牵头,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三轮车的管理整治力度。可见,这种做法,把政策法规通过生动的新闻事例进行透彻的分析、解释,实现了新闻题材、样式的“活化、软化和优化”。
  第二、主题新闻行动与公益活动凸显了媒体的责任心和公信力。
  我们公益的活动是一环套一环,一个接着一个,无论是2005年的“挽救十五名白血病患者大行动”,还是去年的“和谐盐城全市行”,以及今年的“情暖2008”、走进街道社区的“市民学堂”、六一节前的“牵手留守儿童”等。活动中,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家庭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贫困大学生受到了资助,场景相当感人。媒体不仅是组织者、实施者、传播者,而且通过活动,许多采编人员也经历了心灵的震撼和洗涤。在集中开展的广场活动上,劳动仲裁、技能培训、岗位招聘、上门就医、爱心寻访、文艺演出,栏目的“律师团”成员现场支招,并得到了有关责任单位和部门包括由广播、报纸等媒体的联动支持来实现的,社会影响不言而喻,其中,“挽救十五名白血病患者大行动”当年还作为集体代表被列入央视《感动中国》候选名单。
  第三、用受众的眼光解读与老百姓相关的政府实事工程。
  政府实事工程是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方政府向老百姓庄严承诺的惠民工程,媒体理应关注并全程追踪,助推实事实办和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
  盐城有多个小区,每到汛期,住在里面的居民总是忧心不已。去年,让这些小区不再受淹,并限期完成施工改造任务作为市政府的实事工程之一提上了议事日程,对这类“民心工程”群众理所当然充满期盼。尽管在我们的《今晚播报》栏目中,这样的话题过去也曾多次报道,但我们绝不简单地“复制”,而是在于发现问题,侧重思考。栏目的记者经常深入到这些易淹小区,走进居民的家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想、所惑。选择老百姓关注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然后通过我们记者的“再报告”、“再追踪”,把政府实事工程的落实进展情况反馈到责任部门,再传递给受众。今年,由于易淹小区的改造如期完工,顺利经受了汛期的“大考”,群众也从中感受到了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好评如潮。
  
  三、服务意识的彰显,体现了媒体对百姓的人文关怀
  
  我们认为,媒体的服务不仅表现为一种内容,更应该表现为一种态度和理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首先要确立服务的态度和理念,服务的内容才能落到实处。
  第一、由服务口号到搭建服务平台,服务要落实到媒体的行动上。
  这几年,我们的记者是一些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和部门的“常客”,这些部门服务的缺位容易给我们的服务留下缺憾,与他们的对接和联系,往往是被动的,缺少热情的。如何变“缺位”为“进位”,化“被动”为“主动”,正确引导社会各界为群众排忧解难,进而通过志愿者参与,构建服务联合体(或者协作体)等形式,使民生新闻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了媒体的不二选择。现在我们的服务平台已经涉及到了法律、消协、供电、供气、供水、房产等多家部门,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我们还将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完善这个服务平台。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乐于并善于充当“领军”和“穿针引线”的角色。
  第二、打造品牌和代言人,让媒体的服务在大众的眼中具有亲和力。
  我们《今晚播报》响亮地提出,“生活遇难事,今晚帮你忙”。这一版块推出后,帮忙记者频繁奔波在大街小巷、乡村田头,反映呼声、解难答疑、服务百姓,忙得不亦乐乎。人们看到的是媒体人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平和对话、平实沟通,正如我们节目里表述的那样“帮您忙,辛苦一点没有关系”。这种直面问题、直接介入、直达民间、直抒民意的节目,理所当然受到欢迎。
  第三、“做本地、做乡村、做时下”,服务是对“三贴近”的最好诠释。
  媒体要立足本地、立足眼前对老百姓的服务,一定要有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的意识,毕竟民生新闻不是城市市民的“专利”,我们关注的许多话题、大部分观众都在乡村。不应忘记“乡村人、田头事”,是我们获取有效新闻信息的“富矿”,也是我们参与竞争、取得话语权的法宝之一。
  总之,民生新闻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就要在围绕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百姓生活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探索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不断实践思考,追求卓越。
  (作者单位:盐城广播电视台)

相关热词搜索:民生 实践 思考 民生新闻的实践和思考 民生新闻网 民生类新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