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员工感受时代脉动】 感受时代脉动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新中国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作为工人中坚力量的企业员工其福利待遇自然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我们把目光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路扫来,会发现随着一个新制度的建立完善过程,在风雨坎坷中员工的福利跟着时代时有起伏。
  ■统统包办
  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员工的福利分房、公费医疗、义务教育等所有福利都由国家或企业“统筹包办”,具体做法就是政府直接出资,员工直接享用。
  统包制度的优势在于,员工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由单位负责,个人不需要过多操心与担心。诸如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砸锅卖铁也凑不上手术费的情况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
  那时的房子是免费分,员工不用攒钱买房,更不用担心沦为几十年的“房奴”。但是,各单位能够分的房子毕竟有限,得打分,得排队,得经过漫长的等待。而分怎么打、队怎么排、等多长时间……简言之,宝贵的房子给谁不给谁,终归还是由少数人说了算。那么,老实巴交不善“沟通”的职工偏巧赶上不“厚道”的分房委员,那他家三代N口在一套或一间小房里挤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是不可能的。统包的刻板剥夺了员工选择的机会,甚至还存在不公平的可能。若说自己买房,那个年代没听说过。
  ■钱来说话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国家或单位“统筹包办”的旧福利形式虽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但新的福利体系还远远没有建立。因此,企业想提高员工的福利,往往就是发钱一条路,奖金、津贴、补贴、救济金等等,名目繁多,但归根到底发的都是人民币。
  货币给付这种福利方式让员工多了些自由,至少怎么用,员工自己能够做主。但是,经济体制改革是个庞大、耗时、复杂的工程,与之配套的福利体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从国企一统天下,发展为外企、国企、合资企业、个体经营等同台唱戏。有了竞争,也就有了亏与盈。效益好的企业有能力给员工多发福利,当然发不发、发多少还得看领导的意愿;而效益差的单位,常常连按规定必须报销的医药费都一拖再拖,没办法,企业也不能自己印钞票。
  不可否认,在这一阶段,从企业到员工的福利意识明显增强,员工不再只是如何为企业作更大的贡献,更关心自己的福利待遇,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他们有义务、有责任为员工谋取这些福利。但传统体制的惯性还在延续,整个福利体系还未建立,企业没有权力也没有兴趣制订个性化与人性化的福利计划。
  ■全面开花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在深入进行。与之共同发展的是人们的观念。发奖金这种仅有短期效益的福利方式已经无法应对新的形势,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越来越意识到,员工更需要的是能够在疾病、意外伤害、养老等各个方面都有长期风险保障的整体福利体系。换句话说,现在,已经进入了综合服务阶段,福利日益市场化、商品化,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这些国家法律写得清清楚楚、必须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效益好、领导目光长远的企业还单独出资给员工们买年金,缴纳补充医疗保险、人寿保险等商业险种,甚至还有教育培训等关乎员工成长、心灵健康方面的福利。而“脱离组织”的自由职业者,也有不少社会保险可供选择……总之,一个成熟的员工福利市场,正在慢慢地建立起来。
  但是,当今企业员工福利的形势并非一片大好。
  市场经济下,利润成为重中之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企业的奋斗目标,员工的福利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视为追求利润的一大障碍。而某些地方官员目光短浅,只关注企业纳税,不监督员工福利是否下降,忽略因此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曾经的员工大都是国家正式职工,根据当时国家政策,企业在福利方面不能有丝毫马虎。现在,合同工、派遣工,其中相当比例是最弱势的农民工,他们正在大量替代这些有保障的“正式职工”。因为他们普遍缺乏福利权益意识,更没有与企业据理力争的资本,企业主削减福利有了可乘之机。农民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流动特性,更让企业主没有了后顾之忧。
  不久前,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准备强制企业必须为员工交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而且申报和基数核定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如果这项法规能通过,且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主再想在员工福利问题上“挑肥捡瘦”、“偷工减料”就要难得多了。

相关热词搜索:脉动 中国 员工 中国员工感受时代脉动 感受时代脉动 聚焦两会感受时代脉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