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芒康?色登行】芒康锅庄舞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膜拜梅里雪山      朋友滕先生邀我同去西藏昌都的芒康县,参观色登寺,见证一场规模浩大的法会。   8月2日,我们租车从香格里拉出发,上了滇藏公路。从这里到芒康只有400多公里,但全是九曲十八弯的崎岖山路,而且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还要跨越金沙江和澜沧江。直线距离不过一公里的两地,却要经过十几道弯才能到达;山路不宽,如细细的带子在山间缠绕,看似柔弱却异常险要。山路一边靠山,一边是万丈悬崖,云雾缭绕,山底是水流异常湍急的金沙江。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如海,云雾如千军万马在行兵布阵,变幻莫测。树木高大挺拔,一排排、一行行、一丛丛,组成林海,荡起绿色的波涛。云烟飘过,又给壮丽的森林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入了画境。车在绿色的海洋中忽上忽下地飞驰,云烟从轮下缓缓飘过,人如腾云驾雾一般,飘飘欲仙。
  几个小时之后,车进入德钦县境内。云缠雾绕的天边,忽见几座山峰,与天同一高度,除了明晃晃的太阳,所有的云彩都在它的腰部。白色的山峰,斧劈刀削一般,傲然挺立,不怒自威,在毫不做作的雄伟和霸气中,自然地成了世界的主宰。这是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海拔是6740米。四周簇拥的绿色山峰,对着它顶礼膜拜。
  自古以来,梅里雪山是藏民的圣山,它绵延数百里的雪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以一种巍峨壮丽的外在姿态集中向外展示。在藏民的心里,它的每一座山峰的山神都统领着一方自然,而主峰卡瓦格博峰则统领整个世界自然之首。传说,卡瓦格博原是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降伏,皈依佛门,做了格萨尔王麾下的一员彪悍的神将,福荫雪域高原。卡瓦格博神像常被供奉在神坛之上,他骑白马,挎神剑,雄姿英发,气宇轩昂。在拉萨有这样的说法:登上布达拉宫,便可在东南的五彩云层中看到卡瓦格博的身影。
  
  走进色登寺
  
  晚上十点,我们到达芒康县城。
  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也是神佛降临的地方。这里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第一站。她曾在这里洗头,当夜梦到神佛降临此地。次日,她烧香祈祷,祝愿此地成为神城,并说以后会有一座寺庙。当年文成公主洗头的地方,连石头都自然形成佛像模样,成为一道奇观;而公主洗头时落下的21根头发化成21棵参天大树。
  后来,此地真的建起了一座寺庙,就是色登寺。它是芒康县52座寺庙中最大的一座,文物保护也最好,有佛教文物殿堂之称。色登寺由松才让活佛建成。传说,西藏第三世大宝法王曾在现今色登寺的对面山上休息,松才让活佛前去请他选一个地方新建寺院。大宝法王说:我的马知道在哪里建寺好。这匹马名叫丹琼翁巴色登,是藏传佛教的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士的二十五弟子之一的化身,它跑到一个地方打了三个滚,于是色登寺就建在了这里,寺名也是由马名而来。
  第二天,我和滕先生向色登寺进发。车一出县城,便进入尼果自然保护区。地毯似的高原草甸,一块接着一块,直接铺到天上;山峰一座接一座,直插云霄,与蓝天白云组成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绿色的草甸上,森林如千军万马,铺天盖地,好像在捍卫着什么。白云如一面面旗帜,随风飘荡。好一派雄阔壮美的风光!
  从林海出来,眼前是一个村落。田野里种满青稞和油菜,一块接着一块组成美丽的图案,其间随意散落着一栋栋民居,飘荡着缕缕炊烟。间或有衣着艳丽的藏族妇女和小孩出现在视线里,更洋溢着一种温馨与和谐。恬静安详的乡村韵味随炊烟袅袅升起,让人顿生无限的留恋和向往。
  很快,我们就来到色登寺。两个高大的建筑闪入我们的视线:左边是经堂,中规中矩,通体暗红;右边就是刚刚落成的大幻化网坛城,巍峨耸立,金碧辉煌。此时蓝天如海,白云从坛城顶上飞过,挟裹着庄严之气。我立刻被吸引了。有很多人正围着坛城转绕。据说,顺时针转绕坛城有极大的功德,能消灾免难、诸事吉祥。我和滕先生也加入其中。大幻化网坛城来自藏传佛教密宗金刚乘。所谓坛城,即“完整的佛的世界”。密宗金刚乘是佛教中一个大乘法门,修行者需要直接观修如来境界,以便消除庸俗迷乱的执着心,并通过禅定之力,观想一切皆是清净的佛世界。为便于观修,就人工制作了影像坛城――立体坛城、彩粉坛城、绘画坛城等等,以象征性方式表示佛的世界。
  坛城具有典型的藏传建筑的风格,屋檐是龙头造型,向外舒展,张弛有度。屋顶屋檐全部是黄金贴面,配以金轮、摩尼宝、吉祥动物等雕塑,金光耀眼,巧夺天工。坛城的主体墙呈暗红色,蓝色相间。坛城底座呈圆形,装有108个转经筒。从滕先生口中得知坛城内部包括底座共四层:第一层供的是文武百尊圣像;第二层是化身刹土,供的是莲花生大士像和他的二十五弟子像;第三层是报身刹土,有四臂观音铜像、八大菩萨、不动佛像、白度母、黄财神像以及唐卡像;第四层是法身刹土,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坛城总造价近2000万。
  转完坛城,我们被安顿在一个小木楼。临空俯瞰,寺庙四周的山,有的像猛虎,有的像巨龟,有的像青蛙,有的像大鹏金翅鸟……整个寺庙被这些吉祥的象形山围在中间,可谓是风水宝地。
  午后,从小木楼里出来。山路上,有僧人朝我走来,红衫移动,由远至近,原来是活佛,年轻、英俊、斯文且庄重,眼镜后一双智慧眼,裹着阳光带着慈善向我投射过来,我立刻感到被一个温暖和慈悲的气场包围着。大德的气度,果然不同凡响。活佛热情地向我打招呼,嘱咐我帮寺里多拍点照片,我急忙答应。在我们交汇的那一刻,我感觉活佛的红色衣袂,卷起和风,轻柔地滑过我的身体,这样的交汇是那样的宁静,听得见交汇一刻时光滑过的声音,如古筝弦上泻出的幽雅音符。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突然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外来的观者,而是此地的一名修行者。眼前飘动的五彩经幡,撒播着神圣的气氛,不停地在风中吟诵着经文。风儿将经声送到我的心灵深处,宁静我躁动的身心,我也在无意之中触摸到了色登寺神圣的脉搏。我在这无数的经幡下流连,闭上眼聆听那风舞动幡的声音,如此轻柔,忽远忽近,忽近忽远……此刻,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动?我无法分得清。
  
  开光盛典
  
  第三天早起,太阳刚刚从那边走来,照在对面的牧场,那样的宁静。炊烟在阳光下舞动着腰肢,如仙女般袅袅升空;牦牛和马羊依然在草场里悠闲地吃着草,根本没有意识到:今天,在它们的对面有一场盛大的法会。
  八点,坛城的广场里早已站满密密麻麻的人群,前面是寺里的僧众,中间是汉族居士,后面是当地的藏民。坛城显得更加金碧辉煌与雄伟壮丽,彩色的经幡在蓝天下随风飞舞,绿色的山峰上白云游动。一切是那么的美丽和谐与喜庆,还有神圣。
  庆典法会开始了,高僧大德们轮流讲话。半小时后,现场气氛开始凝固,我意识到庄严的瞬间即将到来。突然礼炮三响,数百支礼花射向蓝天,飘下一阵阵彩色的花雨。激动的人群在欢呼,天上的白云凝固了,经幡却舞动得更加起劲,阳光比以前更加肆意地散落金光。那场面真是庄严之极、热闹之极。
  花雨过后,主持开光的高僧一行,从主席台走下来,人群自动让开,簇拥着高僧走向坛城。4位高僧上楼,各自来到东西南北四个门,念起开光的仪规。念完后,坛城佛殿里的门打开,高僧们进入殿里。我也有幸跟了进去。殿里布满佛像,雕梁画栋,墙上画满唐卡。整个大殿是一片神佛的世界。高僧们逐层为那里的佛像开光。佛教规定,开光后的佛像才能接受人们的朝拜和供养;开光后的坛城,才能成为神圣的殿堂。
  
  耍坝子
  
  在藏地,每逢有喜事或节庆,人们喜欢携带帐篷被褥及足够几日用的美食佳酿和锅碗等生活必需品,骑马或徒步,到花草丰茂的坝上或到有温泉有溪流的山林草坝间,搭起帐篷、铺上卡垫,尽情地享用酒食,唱歌、跳舞、对山歌、猜谜语、赛马、玩游戏等,尽兴方归。这就是藏族人通常说的“耍坝子”,非常有生活情趣。各种西藏民俗会在耍坝子时轮番上演,实在是藏地民俗的盛宴。
  为了庆祝这次开光大典,色登寺举行了一个场面很大的耍坝子活动,就在距寺不远的一个牧场上。我和滕先生早早赶到。这里一马平川,草地上开满野花,四周是平缓的山坡,种满青稞,天蓝得如青梅酒一样,让人看一眼也会心醉。场地上挂满各种经幡,蓝天下显得艳丽之极,吉祥喜庆的气氛一下子就从经幡中源源不断地飘荡而出。
  村民们在头几天就搭好帐篷和舞台,成了山间一道亮丽的风景。上午九点村民们陆续进场,做生意的人也摆起地摊。有人还搭起了露天厨房,牛粪烧起来,火苗蹿起老高,炊烟便携着酥油茶的香味立刻弥漫在四周。村民越聚越多,场面热闹而又温馨。虽然人多,但秩序井然,藏民、汉族居士、喇嘛都有自己的区域,大家按位坐好,围成一圈。
  这时,来了一大群装饰华丽的青年藏族男女,穿金戴银,太阳下耀人眼目,成了全场的亮点。这些康巴汉子和丹巴藏女是表演康巴舞蹈的。还有藏族著名歌手上台献艺,他们在藏民中名气很大,有很多粉丝。他们都是实力派,唱功和嗓音绝对一流;而且质朴、毫不做作,歌声直透云霄。康巴歌舞阵容强大,男女们手牵手,围成一圈,随着节奏,边跳边唱,原生态的嗓音,携带高原汉子和女子的原始情怀,自然流出,随白云回荡在天外。
  最精彩的则是色登寺僧众表演的金刚舞,藏名叫“杜基嘎尔”,俗称“跳神”。它起源于八世纪中叶,创建者是莲花生大师。表演前要念经,表演时须依经文节奏而进行,但不歌唱。僧众们身着各色奇异的法衣,戴上牛头马面、人妖鬼怪的面具,手持刀、剑、戟、铃等法器进行表演,据说可以通过身、语、意三密相应相吸的仪式集中展示深不可测的宗教内涵,传达和显现出密宗的无上奥秘。外行,只能看到热闹的外在形式;而内行,则能得到驱邪正道、直指心性的特殊领悟。

相关热词搜索:芒康 西藏 色登行 西藏芒康?色登行 西藏芒康色登行转载上 西藏芒康色登行转载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