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全文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狂人日记全文篇一:鲁迅资料

鲁迅于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鲁迅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弃医从文(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

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国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其中《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2]。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

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收录于《呐喊》)。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社戏》这篇课文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书第十课。小说《祝福》(选自《彷徨》)《阿Q正传》(收录于《呐喊》)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浙江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其中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收进初中课本。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 《呐喊》文集 《二心集》文选 《阿Q正传》 《白光》 《端午节》 《风波》 《故乡》 《孔乙己》 《狂人日记》 《明天》 《社戏》

《头发的故事》

《兔和猫》 《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 《药》

《彷徨》文集 《祝福》 《兄弟》

《在酒楼上》 《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长明灯》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坟》文集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他妈的!”》

《杂忆》

《从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狂人日记全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鲁迅的作品深受喜爱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狂人日记全文篇二:《伤逝》教案

狂人日记全文篇三:来自大洋两岸不同背景下的_呐喊_从_麦田里_省略_和_狂人日记_的比析中看人类面

收稿日期:2002 10 08

作者简介:方文开(1968—),男,荆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来自大洋两岸不同背景下的“呐喊”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狂人日记》的比析中看人类面对困境的反思

方文开

(荆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北 荆州 434020)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狂人日记》塑造了两个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世纪病”人

物形象,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用有悖常理的言语揭露了各自社会的本质,并且都发出了振聋发聩

的时代强音。本文就两篇小说的主要特点进行比析探讨,以揭示人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境遇时所

表现出的共同反思。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狂人日记》;世纪病;吃人;“假模假式”

分类号:I106 .4/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19 (2003) 01-0089-05这是两篇毫无关联的小说,一篇是美国遁世作

家塞林格在1952年发表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

篇是我国鲁迅先生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

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两个作者生活

的年代和背景也相差甚远,一个生活在战后资本主

义相当发达的20世纪的美国(塞林格生于1919年

且仍然在世),而另一个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当落后

的从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型中的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鲁迅生于1881年卒于

1936年),甚至仍然在世的塞林格对鲁迅何许人都

不知道。两篇小说之间也没有任何影响,甚至体裁

上的差异也很大,它们之所以能放在一起讨论,是

因为两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都被认为在精神上不正

常:一个患有“精神病症情节”,一个是“狂人”,

患有“迫害狂”或“被害妄想”;并且都是精神上

的极度孤独者;在面对困境时,两个主人公都表现

了类似的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发出了振聋发聩的

呐喊。他们都颇像装疯的哈姆莱特的境遇:“这是

颠倒混乱的年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振乾坤

的责任来。”[1]两篇小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麦

田里的守望者》切中少年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人

本主义倾向,对60年代以降的美国民权运动起到

了首次发难的作用,特别是对战后美国出现的以反

对一切现成理性和价值尺度为特点的反正统文化运

动是一个推动。而《狂人日记》则是鲁迅先生“采

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的遗产,融

合新机”,[2]仰仗“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

一点医学上的知识”[2]而创作的,开我国现代小说

之先河,是我国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是

第一篇讨伐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制度的檄文。小说 的两个主人都用不一般的语言暴露了社会的本质, 从某种程度上都类似于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小说;在 表现手法上,两篇小说都采用第一人称方式叙述, 以显示叙述的真切和暴露的真实。本文就两篇小说 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探讨,以揭示人在面对残酷的 社会和境遇时所进行的反思,所体现出的共同倾 向。

一、“吃人”与“假模假式”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狂人日记》的第一个 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社会悲剧小说。所谓社会悲 剧小说,一般是指那种着重表现人的外部冲突,揭 示人物在社会环境的压迫下不得不遭受痛苦甚至导 致死亡的悲剧类型,如斯汤达的《红与黑》。当然, 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社会悲剧仍然要表现人物,并 89

且人物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社会悲剧和个性 悲剧(又称“性格悲剧”)具有统一性。所谓“个 性悲剧”,一般是指那种着重表现人物自身的内部 冲突,揭示悲剧的产生是作为人物主观思想或行动 结果的悲剧类型,如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我 们说社会悲剧和个性悲剧的统一性,是指社会悲剧 往往同时表现为一种个性悲剧,而个性悲剧也表现 出一种社会悲剧,二者在成功的悲剧作品里往往是 相融的,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狂人日记》深刻地揭示了觉醒的狂人同黑暗 的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之间的尖锐的悲剧性冲突。 这种悲剧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作 为正常人,清醒者的主人公,竟被社会视为“狂 人”、精神病患者,他所遭受的悲剧来自于封建宗 法社会,家族制度及其封建意识形态的残酷迫害, 邪恶鞭笞着真理;其二,社会竟视“吃人”为“正 常”,反视那敢于打破“吃人”真相的人为“狂 人”,而这一“吃人”的社会本质,正是众人皆醉 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狂人从“字缝里看出来 的”。他是从三个层面上得出这个结论的。从横向 的现实层面上,狂人从人们那奇怪的眼神、铁青的 脸、狰狞的笑和交头接耳的议论中看出“他们全都 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历历的排 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接着又有“一件大发 见”:“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大哥“不 但唇边还抹着油,而且心理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在狂人的感觉里,他身边人人都怀着“吃人”的机 心,他们当中有赵贵翁和狂人的哥哥这样的绅士,

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衙狱占 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底层的人们; 还有那些被娘老子教坏的孩子们,甚至连处处被 “吃人”的恐怖包围着的狂人自己也未免不被包括 在内,并且联络成一气,布置妥当了吃人的阴谋。 他所处环境是吃人的环境,所生活的社会是吃人的 社会。狂人从“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 亲”等纵向的第二个层面认定“从盘古开辟天地以 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 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 这是一个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最后还说到 “有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反省出了自己身上也重 压着“四千年”的古旧传统。第三个层面,也是更 深的层面:狂人发现人的“精神”被吃;一些人知 道不应该吃,可是自觉地不自觉地仍然要吃。在中 国封建文化的整合下,中国人身上的人性被吃掉 了,兽性却得到了张扬,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演绎为“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 猾,??”这才是最可怕的。它像一张编织严密的 天罗地网,陷在这张网里的人们,是食人者同时又 可能是被食者,是被食者又可能是食人者。这是一 个完完全全的“食人民族”,社会的本质就是“吃 人”二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悲剧性在于它深刻地揭 示了唯我独醒的霍尔顿与战后“假模假式”的美国 社会生活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其悲剧的社会性在 于:做人的美德在战后的美国人身上几乎已荡然无 存,人性的行为准则遭到了败坏和践踏,人们业已 习惯不用头脑只用四肢生活,整个社会都偏离了人 性的生活准则。尤金·奥尼尔在20年代谈到美国悲 剧文学的产生时就说过:“现在美国正经历着精神 觉醒的痛苦??心灵正在诞生,只要谈到心灵,便 出现悲剧。??我们本身就是悲剧,是一切已经写 出来的和没有写出来的当中最令人震惊的悲

剧。”[3]的确如此。霍尔顿与他生活于其中的“假 模假式”本身就是悲剧。“假模假式”可以说已成 为一个社会性性格,这点可以从霍尔顿眼中的两个 场景反映出来。第一个场景是潘西类的美国学校。 像在他从前上过的学校里一样,他觉得自己在潘西 被一群所谓的“假模假式”的伪君子包围着,认为 “这确实是个阴森可怖的学校,不管你从哪个角度 看它”,整个美国的教育制度“要你干的就是读书, 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的凯迪 拉克;遇到橄榄球队输了的时候,你还得装出很在

乎的样子,你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 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同学之间总 有一层隔膜,彼此不能诚心实意地往来,双方无法 逾越他们之间的精神壁垒,因为阿克来、斯特拉德 莱塔之流可以毫不费力地适应这个制度。“作为一 个19岁的少年??作为一个神经过敏的少年,他 甚至与同龄人都格格不入。”学校的广告“完全是 骗人的鬼话”,即使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哈斯校长、 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英语老师安多里尼先生也不 例外。哈斯校长在阔绰的家长面前卑躬屈膝、谄媚 奉承,在穷酸家长面前却趾高气扬、冷眼相待。斯 宾塞先生家中的那股陈腐之气以及他瘦骨嶙峋、老 迈病态的样子叫霍尔顿很不舒服,听他尴尬地为自 己给霍尔顿的历史考试不及格作的一番解释叫霍尔 顿觉得极度虚伪。即使是他所崇敬的安多里尼也给 他灌输利己主义的信条:“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 90

是他志愿为某种事业英雄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 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些都让 霍尔顿感到寂寞、苦闷、孤独、痛苦、失望、迷 惘、沮丧,因为他“具有精深的才智、丰富的想象 力、探索未知的热情和对理解与爱的渴望”,所以 逃离学校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他从学校这座“炼狱”逃出来,却走进了纽

约这座“地狱”。查尔斯·凯普兰(Charles Kaplan) 曾说过:“霍尔顿的世界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纽约市,从市博物馆到格林威治村,时间是在圣诞 节的前几天。在接踵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中他遇到伪 善、无知、冷漠、道德败坏、性变态以及———弥漫 全书的———假模假式(phoniness)。”[4](P.2) 霍尔顿第一个见识的是带他进房间的六十五岁 左右的侍者,他把所有的头发都梳向一边,以掩盖 自己的秃顶。在爱德蒙旅馆里,那个看上去很有身 份的头发花白的老头“光穿着裤衩”在穿一套女人 的衣服;另一对男女在“用嘴彼此喷水”,像是歇 斯底里大发作;而这些人第二天打扮得人模人样在 大街上走还不是成了君子淑女。在酒吧里,演技 “糟蹋得一塌糊涂”的老欧尼一弹完琴,“每个人都 在不要命地鼓掌”,而老欧尼也“从他坐着的凳子 上转过身来,鞠了一个十分假、十分谦虚的躬。像 煞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钢琴家,而且还是一个谦虚 得要命的仁人君子”,甚至他自己在洗手间里也对 老欧尼假模假式地大加赞赏了一番。在戏院的休息 厅里,霍尔顿见到的是“你这一辈子从未见过有这

么多的伪君子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拼命地抽烟,大 声谈论戏,让别人都能听见他们的声音,知道他们 有多么了不起”。在电影院里,最让霍尔顿受不了 的是他旁边的那位太太,“在整个混账电影放映时 哭个不停,越放到‘假模假式’的地方她越哭得 凶。你也许以为??她的心肠软得跟他妈的狼差不 离”。即使是在他家里,他的父亲也丧失了“公 正”这一人性的起码标准,只巴结讨好银行家,却 从不帮助穷人,就是他的哥哥D. B.也“进了好 莱坞,当了婊子”。

这旅馆、酒吧、戏院、电影院、家所构成的一 幅画面通过霍尔顿的眼睛向我们显示了“寂静的 50年代”或“怯懦的50年代”的美国社会的真实 图景,也是战后美国“垮掉的一代”或“垮掉分 子”的真实写照。正如黄铁池先生评价的那样: “霍尔顿生活的美国社会,已不再是梭罗或者亚当 斯生活的美国社会,它是一个‘现代’的、复杂 的、都市化的异化社会。人们普遍地处在虚伪、冷 漠、卑下、无耻、堕落的包围之中。”[5]这就是美 国社会的本质。

二、“迫害狂”与“精神分裂”

鲁迅笔下的狂人和塞林格笔下“精神分裂”的 霍尔顿虽然出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度,却属于 世界文学画廊里“世纪病”系列人物。所谓“世纪 病”是由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科学技 术的快速发展而伴随出现的精神抑郁。随着人类对 自然规律越来越完善的掌握,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控 制也确实大大地增强了。人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改造了自然,却同时因为生态平衡的破坏而受到自 然的惩罚。加拿大著名的宇宙学哲学家约翰·莱斯 利1996年就曾预言“‘世界的终结’,即人类的终 结,这是或迟或早都要发生的事情”。[6]他列举了 许多证据:现代化大工业的污染,致使臭氧层破 坏,地球生物有裸露于太阳紫外线下的危险;污 染、战争、疾病等等。他认为三大类危险:已经公 认的危险,通常未被认可的危险和来自哲学的危险 将带来世界的末日。这些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列 举的是事实。现代人开始觉察到:人的幸福原来不 仅在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进步也不一定意味着对自 然奴役的强化,科学理性也并非必然地是人争取解 放的可靠武器。

本世纪以来,伴随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纷

扰絮烦的经济动荡带来了工业危机、生产竞争和失 业、贫富差距的拉大。一方面,人们迫于压力,生

相关热词搜索:狂人 日记 全文 狂人日记全文阅读 狂人日记全文下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