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蹲点日记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在村蹲点日记篇一:蹲点日记-高原养路工

《蹲点日记》---高原养路工

自从2001年的6月,我们的青藏铁路真是开通,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它像这样畅达无阻地全天候大量运输着物资,然而也是从那天起,在这片高原上,又多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高原铁路养修工。由于和平原的铁轨结构不同,在高原为了检查铁轨之间的螺母是否安全,他们只有一个办法,他们只能双膝跪地,一天长长的铁轨上要跪上200多次。为了细节化的检查,检查铁轨之间的凹槽,他们要在双膝跪地的情况下头几乎是倒立状地贴在地面上,持续40至50秒。我到现在,我还能想象到我当时在宿舍倒(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在村蹲点日记)立50秒时身体想起也起不来的感觉。我眼眶发胀,胸口发闷,双脚也是麻的。但是我当时越难受我就越是知道,因为这群工人所在的唐古拉山段,是一段不仅常年积雪而且常年缺氧,是一段海拔在5200米的地方。透过走基层,我看到了许许多多像这样的好人。即便他们的职业离我们很遥远,很陌生,但因为他们我越发的坚定,我要当一个媒体人。我坚信,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

在村蹲点日记篇二:《走基层,记者蹲点日记》之塔县皮里村系列报道观后感

《走基层,记者蹲点日记》之塔县皮里村系列报道观后感

一、 主题突出,结构编排灵活有序。

先交待塔县皮里村的基本情况,以村里人最关注的上学这件事为主线去记录皮里村人的生活实况。系列报道之后多了记者感触和快评,回声,还有关于皮里村的思考。

二、 娓娓道来,不煽情。

在所有的报道中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大量还原现场,更多展现的是这皮里村这些充满朝气的孩子们的笑脸与渴望,特写镜头不多,可能是拍摄条件限制也可能是不想过于突出皮里村上学路的艰辛,让观众更理智的知道这就是孩子们到皮里村上学路的常态。另外,蹲点记者的镜头较少,让观众更贴切的知道皮里村人的生活本貌。面对贫困与艰难,没有当地书记干部的难过与眼泪,只有想尽办法最好的生活。譬如他们白天已经走了很多的路,但是晚上他们在屋子里快乐的载歌载舞,放松心情,是给他们自己和观众带去了很多的正能量。

三、 记录小插曲、细节以及对村民采访与描述来展现皮里村人总体的愿望。

“一双鞋难倒一家人”“父亲去世,姐姐照顾弟弟妹妹和生病在家的奶奶,很想去上学,但是没有办法去”这些个别的例子其实是皮里村任何一个家庭都可能遭遇的情况。

对书记的描述是通过对其父去看望他后让他换工作,但是他仍然

坚持在这个地方吃苦。还有那个到了当地普遍已婚年龄的医生因为希望有机会继续念书而没有找对象。

另外是问孩子们有什么愿望?他们只是希望有一双穿不烂的鞋子和一条好走的路。他们的理想大多是想做医生和教师,因为皮里村里太缺少教师和医生了。

通过这些去展现这个地方实实在在的缺少些什么,让有关部门,有心有力人士思考,大家可以做些什么?

四、 对被拍摄者的尊重。

在“一双鞋难倒一家人”的拍摄中,要拍当父亲的有口难言的特写是很容易的事情,但片中没有看到特写。当父亲的没能给孩子一双完好的鞋穿去上学是很难堪的,当书记问他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孩子都愿意去上学的时候,这位父亲一直说不出口,支支吾吾。最后是母亲把这个困难说了出来。我想,许多情况但凡有生活经历的人都可以理解,不需要赤裸裸的暴露于人前。这既是对被拍摄者的尊重的体现,也是对媒体人人文关怀与职业道德的体现。

在村蹲点日记篇三:《走基层·蹲点日记》的报道模式与缘由探讨

刘笑霓 S11261094

报道模式探讨

模式1:某群体生活、工作现状的反映

报道对象:观众不熟悉的社会群体或个人,熟悉但不了解其生活工作状况的群体或个人

报道主题:对这类人群日常的生活、工作情况,为观众答疑解惑

模式2:提出问题——摆出原因——寻求解决——得出结论

报道对象:基层工作者,特殊环境下的普通百姓,弱势群体

相关热词搜索:蹲点 日记 皮里村蹲点日记 蹲点日记扶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