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从2005年起,我国首批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获得批准设立。这是在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直接定向培养“翻译”的新专业。翻译专业的出现。翻译学生的培养,能缓解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吗?
记者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首届翻译系学生进行了职业意愿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这批“明天的翻译家”们,把文学翻译作为“第一职业”选择的,几乎为零。
这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值得深思。
薪酬差别大,人往“高”处走
“为出版社做文学翻译,千宇50到60元,耗时费力。做商务翻译,轻轻松松,千字500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英美文学专业的2009年应届毕业生,正是因为这个“价差”,毅然从文学翻译“改行”走上商务翻译之路。她说,每月上千元的房租是不能拖欠的。谁不想选择薪酬高的职业?
在翻译界,商务翻译包括合同翻译、广告翻译、文件翻译等,而文学翻译主要是将相关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间转换。商务翻译强调速度快、准确度高。相较之下,文学翻译不仅“不来钱”,而且要求更高。根据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文学翻译不仅要求文字精到传神,更强调语言流畅优美。
在很多学生看来,成为一名文学翻译家,虽然“看起来美”,却遭遇现实经济压力。“文学翻译是个‘信使’,如果能在译文中既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又让对方接受,既避免文化传播鸿沟,也避免传播过程中流失我们自己的文化,是件很有意义的事。”2009年在北外英语系翻译方向就读博士一年级的王颖冲,曾获第五届0ASl0杯翻译竟赛英语组一等奖――这个奖项,在此之前,已连续空缺4年。现在的她,正忙着翻译自己的第四本译著,美国文学作品《家的地图》,但就是这个被很多人认为是文学翻译“未来之星”的博士生。对于能否把文学翻译作为自己的长久选择,仍“不能确定”。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07级翻译系是国内大学最早开设的翻译系之一,共有46名学生,记者日前对该系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收回的37份有效问卷中,“非常喜欢文学翻译”的占32.4%,“没什么浓厚兴趣”的占67.6%,“假设赚钱一样多,愿做商务翻译”的有41.7%,“愿做文学翻译”的有58.3%。但按目前市场上的稿酬。“愿做商务翻译”的商达94.3%,愿做文学翻译的仅有5.7%。
受访学生、北外本科生张聪,尽管对文学翻译兴趣十足,但她还是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养不活’自己”。男一位受访学生金艳直言:“如果是个人兴趣,我会选文学翻译。如果是工作,我会选商务翻译。”
对于学生的这些“职业意向”,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翻译系主任吴青似乎“见怪不怪”。她说,在自己教过的近230位学生中,“能有1/10的学生在(文学翻译)这条道上走,就已经非常好了”。培养周期长,职业前景“黯”
为何文学翻译如此不被看好?受访学生表示,职业前景的黯淡,也让他们胆寒。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认为,文学翻译人才难觅的现象,与翻译行业本身的地位、待遇有关。比如说,译作在很多高校和研究单位评职称的时候并不被纳入体系,文学翻译的学术地位下降。
而另一方面,文学翻译对译者的文学水平要求相当高。
“这个韦斯莱家族显然就是在对角巷的那个面色苍白的男孩说过的魔法世家之一了”――畅销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这句话,得让人看上好几遍,而这样挑不出错但令人费解的句子,在现在外国文学译著中屡见不鲜。不少中译外作品中的此类蹩脚语言,同样让外国人头痛。
张聪曾利用假期翻译人物传记《萨耶吉特?雷伊》的前言部分,只是十五六页的内容,却整整翻了一个星期。“因为对印度文化不够了解,比如服饰,查资料查得很痛苦。”
“会说两国语言,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翻译。”吴青说,“文学作品是一个社会、民族和生活的窗口,翻译文学作品需要对整个思想根基、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作为一个翻译,应兼具母语、国学、知识面、阅历、文化积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一翻译部的原强介绍说:“要培养一个优秀的文学翻译,周期很长。加上经济原因和选择多元化,年轻人选择做文学翻译的越来越少。”
北外07级翻译系学生杨蕊,受在中央编译局工作的父亲影响,她从小就对翻译产生浓厚兴趣,但对文学翻译的甘苦也有着更深的感触。她为自己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是去企业工作或成为一名公务员:“文学翻译用来欣赏或调剂生活,可以。但作为工作,一个词一个词地研究太辛苦了!”若在文学翻译与商务翻译中选择,杨蕊毫不犹豫选后者:“说什么就译什么,简单。文学翻译则有很高的艺术要求,太难了!”
母语不精深,文学翻译难
翻译问题已成为中国出版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那么,如何突破瓶颈、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一批杨宪益那样的大师级人才呢?
《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建议,国家应把对文学翻译现状的关注,上升到实现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并从体制机制上加以保证,如改革高校评估办法,提高文学翻译稿费等。
而更多人还认为,翻译大师也并不是钱能“堆”出来的,需要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上下大气力。
西方的高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培养翻译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但直到2D05年,国内翻译专业才获得批准设立。
吴青特别强调,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并非翻译界孤立的现象。她认为,“五四”以来,一代又一代著名翻译家不少都是集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于一身,如鲁迅、周作人、冰心、徐志摩、巴金、萧乾等;有的翻译家虽以翻译为主业,但也有过文学写作经历和兴趣,并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出色的文学才华,如傅雷、朱生豪、董乐山等。“没有整个教育制度对母语的重视,就无法培养年青一代乃至整个社会对母语的热爱。”
尽管北外翻译系非常强调母语教学,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学生太多重视。调查问卷显示,在2007级翻译系学生中,24.3%的学生在母语学习上所花时间占全部学习时间的比例不足10%,有70.3%的人没有通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有的甚至一部都没有读过。
陈众议不无感慨地说:“母语不精深,外语绝对不精深。”
相关热词搜索:缘何 沦为 首选 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 文学翻译沦为零首选 文学翻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