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的背后】 民工荒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在年初2000万农民工“失业潮”之后,随着经济复苏,农民工的好日子似乎又重新回来了。下半年以来,沿海地区多个城市几乎同时爆出“用工荒”。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7月的供求报告显示,企业总需求人数60.3万人,求职总人数35.4万人,用工缺口达25万人。深圳市早在4月起就从年初的岗位缺口转为用工缺口,当时用工缺口2.3万人,到6月用工缺口超过6万人。
经济并未全面回暖
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各地用工潮涨潮落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对于经济回暖导致外贸需求增加引起“民工荒”的说法,一些媒体持保留态度。“财讯网”就发文《本轮“民工荒”是多重矛盾的产物》指出:目前的“民工荒”既不能反映中国实现充分就业,也不能反映沿海地区企业已“冬去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乃醒表示,短期订单的回升使得部分沿海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并不是“全面开花”。
“财讯网”的分析文章《民工荒现象与经济回暖无关》则从大量外贸型中小企业的真实生存状况的角度剖析了这一现象。表示要“慎看复苏”,文章引用社科院等机构的调查指出:“即使在前半年政策盛宴的刺激环境下,因为资源基本流向了大企业,目前依然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严峻;其次,即使在目前旺季的情况下,浙江温州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实际产量仍不足产能四成,大部分订单依然集中在大型企业;第三,在生存都难以确保的情况下,大量中小企业的转型远远没有完成,对外需仍然具有很强的依赖,而在外贸增长仍然处于负数区间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回暖显然还不是时候。而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六大政策建议更是从侧面印证了中小企业发展形势的严峻。”
专家认为如果以此次“民工荒”作为外贸全面回暖的关键指标,将会误导政策的制定。
《公益时报》文章《冷静看待当下局部地区的“民工荒”》对此也表示了认同:当下沿海地区农民工就业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以此来判断我国经济就此全面恢复显然还是有些论据不足。无论是劳动力输出地还是输入地,都应当冷静地看待新形势下的这一轮“民工荒”。
“民工荒”探源
为了招到工人,企业在用工待遇上颇花心思,如增加了福利待遇,增加技术津贴,放宽年龄限制,给工人宿舍安装空调和热水器等等,但“临时抱佛脚”所带来的效果似乎不明显。《南方都市报》文章《“民工荒”加剧,工厂行政上一线》报道:一些公司连负责行政的人员都要派到生产一线帮忙卸货。
《大众日报》就对这些临时举措不以为然,该报发文《“民工荒”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指出:站在工人的角度,所谓“民工荒”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我国劳动力是世界第一丰富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更是需要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怎么会“荒”呢?其本质就是:工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落差消失,“民工荒”凸显》中,一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说:所谓的“民工荒”其实并不是真的没人可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招不到人,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你的劳资关系不和谐,是不是福利待遇不具备竞争力?
与招工企业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相呼应,专家也指出薪酬过低以及不平等的待遇还是最主要的原因。《经济参考报》撰文《“民工慌”到“民工荒”中国劳动力市场悄然演变》指出:人才的流动是因为有落差才发生的,能够形成流动是因为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形成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落差。随着东部与中西部在工资以及福利待遇上差距的缩小,加上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和就业扶持政策,东部的吸引力较之以前下降。如东莞的最低工资标准才770元,因为经济危机订单不足、加班减少,以如此低的工资要维持在广东的基本开支十分艰难,许多工人除了辞职别无选择。如果选择在家乡务农或就地打工则收入更为可观。
《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深层次矛盾不解决,“民工荒”将成常态》对此也很认同,指出作为外来者,民工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子女入托、入学、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没有保障,而且农民工维权的渠道和手段严重不足,增加了外出务工的风险与成本。
文章指出:珠三角地区目前依然高度依赖以低廉人工成本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增长方式,金融危机来临,受这种增长方式的胁迫,农民工的权益最先受到伤害,当伤害大于收益预期时,他们就会选择离开流向更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
同时,求职群体的变化也是催生这一轮“民工荒”的另一主要原因。《21世纪经济报道》的《第二代农民工就业难成新瓶颈》就指出,这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相对比第一代农民工要高,因此对于一般太苦太累的活不感兴趣,但是寻找相对轻松而又能挣到钱的活又比较难。
《珠三角又现“民工荒”》中也指出:70%以上的是“80后”、“90后”,除了工资福利外,他们对工作环境、发展前途有着比父辈更多的需求,也不甘心只从事生产一线的辛苦工作。对此,文章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使然,不是年轻人有什么错。
对于农民工就业趋势的明显变化,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一是输入地由原来的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转变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二是吸纳农民工就业较多的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型向内销型转移;三是在输出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农民工由转移就业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就地创业转变。
“民工荒”引发深层思考
“民工荒”所暴露出来的当务之急两大问题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服务问题。对此,文章《深层次矛盾不解决,“民工荒”将成常态》指出:眼下,珠三角地区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恢复的双重压力,这一轮的“民工荒”出现也许会促使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和企业更深刻地反思在以往发展中积累的弊端,积极催生善待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出台,唯有如此,珠三角才有可能重新称为农民工流入的“洼地”。
同时,由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短工时代”的来临,政府服务的功能凸显地更为重要。《中国青年报》刊发《“短工时代”或已来临,劳动力市场面临创新考验》文章指出:如何应对这种新的劳动经济形势,摆脱“两荒”困境,是要企业、政府同时转变观念。研究创新“短工”管理模式,包括尝试外来工的属地化,给能工熟手以本地待遇,纳入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在企业不得不裁员时,可以由当地政府给“放假”时期的工人发放基本生活补助,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或者提供过渡性住房,保障他们在无工可打时也愿留在当地。
还可以借助第三方派遣机构,员工与派遣公司为法定劳动关系,和用人企业是劳务关系,用人企业因此具有更大灵活性,员工权益也能得到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李小平研究员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用推进城市化来逐步消除“民工荒”问题。具体内容是:1.分期分批将农民工转为城镇户口;2.优先将只有一孩的农民工特别是只有一女孩的农民工转为城镇户口,以有利于减少二胎生育,从而加速中国人口实现零增长的进程;3.转成城镇户口的农民家庭所承包的土地允许以市场价格转让,转让后的土地不再属于农村集体承包土地,并由此可以进行二次和多次转让,从而在农村形成一土两制;4.将土地转让金作为已成为城镇居民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储蓄金。
“民工荒”所引发的深层次的问题,如能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与关注,消除此现象背后的弊病,才能缓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华夏时报》的评论更为直接,其刊发的《“民工荒”其实挺好》一文说:有落荒而逃,就有望荒而怯。短期返乡农民工不可能再选择出门,异乡的漂泊群居日子不是近期能够解决的,那是要各地政府慢慢解决这些提上日程的“小问题”的。加上有经验民工身价的水涨船高,让那些因咀嚼着人口红利而满面红光的企业主和各级政府无可奈何。从这一角度看,“民工荒”其实挺好。(作者为本刊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民工荒 “民工荒”的背后 民工荒的原因 民工荒是什么意思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