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守吾心 独善其身意思【中国有争取独善其身的条件】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每年拿出GDP的0.5%~1%连续3年提振内需   专家: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博士   中国不能低估美国经济衰退对于世界和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贸易、金融方面的直接影响很明显,还有信心的影响,如中国股市的大幅下跌。要直观地看这些影响。
  我个人认为,中国还是有能力来抵御外部的负面冲击的:第一,中国有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一个很有利的工具。其次,国内内需市场潜力很大,出口作用不能低估,但是如果内需刺激起来,完全可以抵消出口下降的负面影响。第三,目前中国财政状况良好,而且政府的债务只占GDP比重的20%,很低,完全可以加大财政刺激。
  通过加大医疗保健、教育、社保保障等方面开支等,我们建议每年拿出GDP的0.5%~1%,进行连续3年的刺激,这对提振内需会比较有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将大量资源放在国内需求上,而不是用于购买“两房”的债券。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财政政策的效果更加直观和有效。
  此外,如果时机成熟了,还可以利用美国金融机构股票超卖的机会,适当地投资美国一些较好的金融机构,短期可能会有风险,但长期看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上的地位,是几十年难遇的机会。(方利平)
  
  中国不能被动跟随,有条件独善其身
  专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其仁
  通货膨胀和景气收缩固然有全球趋势的影响,但并不意味每个国家只能被动跟随、无所作为。以通胀为例,全球通胀抬头是事实,国际高油价高粮价的冲击也是事实,但在同样的全球环境里,各国通胀率从津巴布韦的百分之几百万到日本的百分之二,天上地下大有差别,这正说明一个国家能够通过主动的政策选择,在全球趋势的影响下有所作为、趋利避害。
  中国有条件争取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首先,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加上近年收入增长很快,因此中国的国内市场扩展很强劲,今年以来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23%,去掉通胀影响,还有15%以上的高增长,这在全球哪里也不容易看到的。只要有需求,增长就无大虑,尤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增加居民家庭收入的份额,还能释放非常可观的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量。
  供给方面的潜力也很巨大。比如很多地方都有供电不足这一现象,这其实暗示着增长的潜力。在东莞,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关闭或歇业,但还是存在供电不足的现象。这说明这些工厂还有订单,成本虽然升得很急,但还可以撑下去。
  综合国际的高油价、高粮价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险”中存在机会。国内粮价比国际市场低了那么多,如果合理地扩大一部分出口,世界市场的高粮价就能成为刺激中国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推动力。
  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势,取决于中国能不能够把各方面的潜力发挥出来。争取中国经济独善其身方面,坚定信心可以大有作为。
  首先是有信心处理好保增长与抑通胀的关系。只要认识到高通胀的危害,坚持货币从紧不动摇,即使在全球高通胀的环境里,中国也能够把本国通胀的水平抑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其次,有信心应对全球景气的变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考验中国能不能应对全球景气下行风险的时候了。最后,有信心转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中国再不能沿用过去的发展模式保持经济增长。现在的经济形势有了一股“逼”的力量,趁势而为,可以奠定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更扎实的基础。
  现在情况下,应该大规模大幅度降低税收。在我国,居民家庭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50%。如果政府不把钱“弄给老百姓花花”,国内市场是不可能旺起来的。因此不仅是中央税收收入要收缩,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也要收缩。“减税才会赢”,如果国内市场旺不起来,财政收入就没有可靠的支撑了。(刘晓星、刘旦)
  
  国内金融体系受到直接冲击很小
  专家: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由于金融创新走得太快,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繁荣得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美国经济因此摔个大跟头;而中国等发展国家恰恰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慢,竟然赢得了转身的机会。
  目前的美国金融危机还是属于金融现象,是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出现了问题,而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如清算、支付、存储等还没有受到破坏。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必要认为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一些金融机构倒掉是允许的。
  曹远征表示:“这次危机对我们的金融体系受到的直接冲击很小。说到底,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可以有多个。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必须重新放在依靠内需及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而不能再寄望于欧美的虚拟经济造成的‘市场’的复苏与扩大。唯有这样,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才有可能与西方经济发展周期相脱节,从而避过这场危机。中国是有能力和可能做到这点的,因为中国的财政有盈余、顺差也能保持下去。”
  另外,我们必须很好地遵守传统的金融原则,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处理风险。
  “我们到了一个临界点:在过去和现在都习以为常的国际金融创新性的运作法则都要被重新思考,一度被放松的金融监管需要加强。”曹远征呼吁。(陈海玲)
  (9月17日《广州日报》,作者均为该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独善其身 条件 中国有争取独善其身的条件 独善其身 则独善其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