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单位换算公式_《南京》:记忆是有重量的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70年过去了,伤痛依然不会消失。 一部由美国人投资和导演的纪录片《南京》正在国内各大院线公映,这是该片第一次在一个国家得以大规模上映,这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姿态。
国内导演的同题材影片至少还有4部正在拍摄和制作中,《南京》只是个开始。让全世界知道1937年12月的那场南京大浩劫,是这部《南京》最大的意义。
遗忘与屠杀不能并存
《南京》在宣传时被称为“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很多中国人知道奥斯维辛和犹太人在二战中的遭遇,是因为犹太人斯皮尔博格和他的那部《辛德勒的名单》。而美国人特德?莱昂西斯投资200万美元拍摄的这部纪录片《南京》,是因为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自杀。
2005年年底,正在度假的美国在线副总裁特德?莱昂西斯无意间看到了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讣告,张纯如在写完《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后因忧郁症发作而举枪自杀。这本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书在美国卖出了40万册,在看到书中讲述的一些西方人士在当时的南京建立了一个安全区、为20多万名中国人提供了避难场所之后,深受感动的特德决定向世人讲述这个故事。
他找到了导演比尔?古登塔格和丹?史度曼,前者刚刚因为纪录片《世贸双塔》获得了奥斯卡。“遗忘和大屠杀不应该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当时的南京是悲剧,但最大的悲剧在于日本人现在还不承认这个事实,而且在美国即使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也大多不知道这段历史,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让日本人知道这段历史。”为纪录片公映而来中国宣传的导演比尔?古登塔格说自己因此而导演《南京》。
事实上,整个影片的制作团队中也只有零星几个从中国到美国发展的华人知道这段历史。“比尔来找我,他当时对南京大屠杀的反应是,怎么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所以我加入了这个团队。”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冯都是《南京》的联合制片人,2002年她飞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求学,此后一直留在美国从事纪录片拍摄,她负责采访了《南京》中的大屠杀幸存者。
《南京》剧组在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等地收集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当年那十几个西方人留下的对日军屠城暴行的亲笔记录以及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日军老兵的采访,从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70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那场浩劫。
影像的力量
影片中最具震撼力的是由当时留在南京的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一段历史胶片。南京正在遭受灭城之灾,看不到任何被拯救的希望,部分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带着缝制在衣服中的胶片辗转来到美国,希望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援,但整个世界沉默着。这段胶片在1946年的东京审判时曾作为最重要的证据在法庭上放映,如今《南京》剧组从当年那十几个西方人的后裔手中获得了部分胶片,历史从故纸堆中被还原。另外一段颇具价值的影像资料来自日本,是当时日本媒体随日军到达南京后撒糖给南京孩子们的“慰民”片断。
《南京》是一部完全按照电影模式操作的纪录片,真实是最大的魅力,遗憾的是当时用生命帮助了中国人的那十几个西方人如今都已经离开了人世。来自德国的纳粹商人约翰?拉贝回国后因为南京的这段经历分别被德国和苏联政府逮捕审查,在贫穷中度过余生。而唯一的女性美国人米妮沃琴(南京人记忆中的“华小姐”)是当时南京城内所有女性的救护神,但她在离开南京一年后因为精神崩溃而自杀。
比尔?古登塔格做出了大胆的创新,邀请了伍迪?哈里森(因《性书大亨》获得1997年第69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玛利尔?海明威(在伍迪?艾伦的影片《曼哈顿》中扮演少女特雷西)等好莱坞演员朗诵早已逝去的那十几个西方人留下的信件和日记,辅以历史画面、幸存者的证词和日本老兵的回忆,影片的节奏感极强,感染力很深。而这些好莱坞演员拿到的片酬只是美国演员工会规定的最低演员报酬而已。
《南京》在日本
《南京》此前只是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纽约翠贝卡电影节和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做过小规模的放映,都得到了很好的口碑。继中国之后,《南京》将陆续在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公映,9月会在美国小规模放映,12月将在美国全国公映。“以纪录片来说,在美国这样的公映规模算是最大的了。”比尔?古登塔格说。
日本人对《南京》的反应如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日本公司愿意购买该片在日本的版权。在剧组中仅呆了1天的某位日本演员的博客受到了来自日本国内黑客的攻击。在《南京》剧组拍摄时,连续有3个来自日本的副制片辞职。“他们究竟是受到了某种压力,还是担心会受到某种压力,我们不得而知。”冯都解释说。
《南京》在日本拍摄时得到了日本国内和平组织的帮助,制作团队接触到了50多个日本老兵,并成功采访到了6个日本老兵。比尔?古登塔格说:“去日本之前,我以为那些老兵可能会感到愧疚,会对当年的罪行感到难过。但当我问一个老兵,你觉得什么是当时最遗憾和难过的事情时,他的回答竟然是,当时天太热了,没水喝。”而该和平组织找到的250位老兵在先期采访时,仅有3人表示过悔意。
“我对日本文化知之甚少。坐在摄像机前的那些老兵很慌乱,什么都不愿意说,甚至提到杀人时都带着微笑。但他们愿意接受采访,愿意坐在摄像机前说话,是不是代表了他们想要告诉世人一些东西呢?这和他们的文化是不是有关联呢?”冯都的补充很有意思。
(摘自《新民周刊》2007年第28期,作者为该刊记者。标题有改动)
银幕上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 1982年
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黑白纪录片,记录了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杀30多万人的历史惨案。
《屠城血证》(故事片) 1987年
展涛与金陵大学教授米尔斯的女儿凯蒂相爱。日军占领南京,凯蒂劝展涛赴美,但国难当头,展涛决定留下来……
《南京大屠杀》(故事片) 1995年
南京陷落后,刘书琴在安全区里给孩子们上课,目睹了日军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2002年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友人陆达路采访了东史郎和战后研究这段历史的中日美等国的历史学家,就历史事实进行多方考证后制作了这部纪录片。
《五月八月》(故事片)2002年
九岁的五月和他的妹妹八月,目睹了他们幸福的家庭因为南京大屠杀而破碎的过程。
《南京梦魇》(纪录片)2005年
这部纪录片从一个普通美国人的视角客观地展现了南京大屠杀中的真相。
《栖霞寺1937》(故事片)2005年
影片讲述了南京栖霞寺僧侣在日军侵华期间保护上万难民的故事。
正在拍摄和制作中的“南京”题材影片:
《日记》(导演唐季礼):该片将于9月展开拍摄,分别在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取景,由于战争场面和利用特技效果重现当年的城市,制作费高达2.5亿港元。
《南京!南京!》(导演陆川):陆川从两年前开始筹划的这部电影今年5月正式开拍。曾在部队服役8年的陆川,自认对战争有自己的感受,因此希望把这种感受表现在电影中。
《南京圣诞:1937年》(导演严浩):香港资深导演严浩创作了7年的剧本终于在今年拿到了批文,总投资2亿至3亿人民币,好莱坞资金占到三分之一。影片讲述的是1937年后,27个外国人在南京成立国际保护区,冒生命危险拯救超过35万名中国同胞的故事。
《黄石的孩子》(导演斯波蒂伍德):拍摄过007系列电影《明日帝国》的导演斯波蒂伍德执导的这部多国合拍片正处于后期制作阶段。影片讲述了一个英国记者带着60个孩子为躲避中日战争而穿越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以英国记者的视角还原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演员包括周润发、杨紫琼和爱尔兰新生代明星乔纳森-莱斯-迈勒斯。
访谈
让世界关注《南京》
――制片方揭秘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南京》是一部什么电影?】
记者:拍这片子的目的是什么?想透过《南京》传递给观众哪些信息?
特德:《南京》是一部反战电影,它向世人展示了在遭受外国军队侵略时无辜的平民所遭受的惊吓和痛苦,同时也显示出了人的良善以及中西友好人士共同协作展开营救的英雄主义力量。这部影片通过这两个串联在一起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记者:有没有在全球推广这部纪录片的计划?
特德:我们很荣幸这部片子已经在全球开始推广了。ThinkFilm电影公司将于12月份在美国各地上映《南京》;各大有线频道也正在同我们协商影片的播放权。而在美国以外,欧洲电影发行公司Fortissimo也正在要求《南京》的放映权,在欧洲和亚洲播放;在中国,7月份《南京》已经开始上映,中央电视台也将播放该影片。
我相信我的中国伙伴会在今年余下的日子里大力推广这部影片,而且也期望这部片子能受中国观众的欢迎,并且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观众最多的纪录片之一。我也充分相信中国的观众以及他们观看这部片子的热情。
【真实资料是如何收集到的?】
记者:《南京》里面,出现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文献以及当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对日军屠城暴行的亲笔记录等珍贵史料。这些资料是如何收集到的?这背后有哪些值得特别讲述的故事或可以分享的信息?
特德:为收集这些资料,我们专门雇请了一支40人的队伍,其中很多人曾是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这组人员从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和美国搜寻相关资料。现在我们手头上有关于这段历史的最全面的资料,我将把这些资料捐献给我的母校乔治敦大学。
冯都:除了特德所说的,我们到这些亲历南京事件的传教士的后裔家中一一拜访,希望从他们那里找到一些图片或信件。每一次拜访都让我们百感交集。
我还记得威尔逊医生的女儿如何从她们家储藏室里翻出几盘8毫米的胶片,说这是她父亲留下的,连她都不知道胶片里是什么――那些胶片上积着厚厚的一层灰啊!我们的副制片人迪伦小姐费了好大的劲在洛杉矶租到了手摇的投影机,发现了威尔逊医生怀抱女儿站在家门口的珍贵镜头,最后用在了电影里。
威尔逊医生的女儿出生在南京,受她母亲的影响,现在一家老小还保持着过年包馄饨的习惯。
【在南京拜访幸存者】
冯都:我在走访南京的幸存者的那段经历更是让我永生难忘。我还记得采访的第一天我去找姜根福爷爷。找了好久,出租车司机说没有这个地方。最后我步行了半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他家――在一家垃圾回收站的旁边,没有任何电器,一张桌子一张床。老人裹着五六层的衣服在寒冷的冬天跟我讲他的血泪历史。他饱含泪水,却不失尊严。
还有伍正禧爷爷。当我采访完离开时,他很认真地问我怎么回酒店。我说:“打的”。他非常坚持地下楼硬是把我送到了公交车站,看着我上了车才走。他说出租车太浪费。多么可爱的爷爷啊!
【中国、日本、西方:视角有何不同?】
记者:您认为中国、日本、西方观众看待这部影片会有哪些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特德:我现在还只看到美国和中国的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反应。两者方式一样,观众都怀着仁慈、肃穆的心情,有泪水,也有掌声。
冯都:因为中国和日本是当事国,所以中国观众和日本观众看这部电影时自然会带有很深的民族情结,好像是在揭自己的伤疤。所以我注意到这两个国家的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非常关注我们如何塑造他们国家的形象。我们听到很多这样的问题:“是否因为这个电影西方国家的人都会认为日本人是万恶的魔鬼?”“为什么在这部电影里没有更多地反映中国人是如何反抗日本侵略军的?”这些问题当然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记者:美国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特德:大多数西方人,就拿我来说,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几乎为空白。对于这个被人遗忘的大屠杀,我个人是非常悲哀的。所以如能把这段历史呈现给十几亿观众,我也感到非常荣幸。
记者:你所接触到的中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都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
特德:所有人都鄙弃战争,也痛恨战争给平民带来的伤害。我真心希望我们可以从过去的这些集体伤痛中吸取教训,并且不要重蹈覆辙。(黄晶晶、文松辉)
(摘自8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为人民网记者)
时评
《南京》:每一个中国人都该看的电影
静默、压抑、沉痛、啜泣、悲愤,这是每一个走进影院观看纪录片《南京》的中国观众都能感受到的氛围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在看片过程中,以往那种小声交谈和接打电话的喧哗变成了沉寂,许多人自觉地关掉了手机,不少人泪流满面。《南京》只是一部投资仅200万美元的“美国小片”,却比任何一部好莱坞大制作更能打动中国人,因为其中蕴藏的情感力量带给了国人深入心灵的震撼。
尽管影片着重刻画的西方人道主义者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所传达的仁爱、仁慈和维护和平的力量也无比崇高与伟大,但对于国人而言,影片中那些再现我们的同胞在那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惊世大屠杀悲惨命运的史实和细节,则尤其让人震惊与愤怒,无不为民族曾经的屈辱而警醒!这部纪录片并未采取典型的纪录片拍摄手法,比如选择静态的画面和旁白,而是别出心裁地找来演员来扮演当事人,面对镜头讲述那些曾经鲜活的记忆和感受,具有感同身受的历史感染力。影片通过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拍摄资料以及文字史料,通过幸存者的回忆、对日本老兵的采访等方式,详细讲述了70年前发生在中国南京的那场浩劫,具有不容置疑、无可争辩的真实性和震撼力!
虽然大多数国人从小就知道“南京大屠杀”,虽然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有对此悲剧事件的记载,但是,由于缺乏细节和形象化的感染与教育,使之成为一种抽象的历史概念。但是,我们在光线昏暗的影院中,当看到银幕上活生生地再现出曾经恐怖之城那些被烧焦的尸体、被凌辱的妇女和被恐怖包围着的孩子时,当一位幸存者含泪诉说被日本兵刺伤的母亲临死前忍着伤痛给自己的小弟弟喂奶,另一位老人控诉当年为了保住爷爷的生命,12岁的她被日本鬼子侮辱的经历时,相信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对大屠杀有了痛彻心肺的感性认识,才会真正萌生沉重的屈辱感从而充满着悲愤,并开始学会深深地反思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场悲剧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但是很多人似乎已经印象模糊甚至遗忘,不是有所谓娱乐女明星愚蠢而又无知地表示过“抗战才进行了8年”、“南京大屠杀才死伤了30万人”吗?对于一个健忘的民族,这是更为可怕的悲哀和耻辱,也是不可原谅的。假如我们现在仅仅沉醉于所谓大国盛世的迷梦之中,而忘记国家和民族曾经的深重的灾难,那么悲剧还有可能重演!我们观看《南京》,并非要渲染和传播仇恨与敌对情绪,而是要对当今甚嚣尘上的日本右翼分子否认战争和侵略的严峻现实保持应有的警惕和清醒,防止悲剧重演,并自觉地肩负起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和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南京》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观看的电影!
以第三方客观公正的立场真实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诚然更具有说服力,但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理应直面曾经的屈辱和悲哀,应该拍出我们自己的痛苦记忆和沉痛思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那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陶涛)
(摘自8月2日《中国妇女报》)
相关热词搜索:是有 南京 重量 《南京》:记忆是有重量的 南京城市记忆 南京记忆酸奶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