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话G8峰会 气候峰会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位于前东德北部波罗的海边上的滨海小镇海利根达姆,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度假胜地。一个多月前,德国警方在这里树起了一道长达12公里长的铁栅栏墙和尖锐的铁丝网,以迎接6月6日至8日在这里举行的“八国峰会”(下称G8)。
  
  6月7日,峰会的次日,与会领导人在此次峰会的重点议题――气候变化上取得重大进展――八国首脑达成共识,确认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大幅减少,决定将“认真考虑”由欧盟、日本和加拿大提议的“到2050年减少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以及全球气温升高应限制在1.5至2摄氏度内”的减排目标。与会者并一致同意将气候变化纳入到联合国框架下推进。
  这个具体的减排目标,最早是由默克尔在今年年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的,并得到了欧盟的一致认同。
  “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一个重要进展。”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八国元首工作会议结束后向媒体表示。
  此前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一直持消极态度的美国布什政府,在此次峰会上态度出现微妙变化,显示出这一议题的重要性及其对国际社会压力的回应。
  同时,这也是东道主德国及其总理默克尔的一次胜利。默克尔牢牢主导了这次峰会的议题,将会议的焦点始终集聚在“增长和责任”方面,而没有让诸如美俄紧张关系这样的“冲突议题”影响G8峰会的进程。她通过对“话语权”的主导向全世界显示:这次会议是默克尔的G8,而不是布什的G8,更不是普京或布莱尔的。
  
  气候问题:美国将“认真考虑”
  
  默克尔设定的会议议题反映了绝对的欧洲特色: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无论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还是非洲贫穷国家的发展援助问题,都远远超越了一国可以解决的范围,而成为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气候变化已经取代伊拉克战争,成为美欧之间的根本分歧。”柏林欧洲研究院(European Academy in Berlin)主任斯达登舒特(Eckart D. Stratenschulte)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布什政府2001年执政后决定不加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在气候变暖问题上向来持怀疑态度。
  斯达登舒特并指出,只有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盟各国――包括美国的铁杆同盟英国在内,立场最为一致。“这个议题将欧盟统一起来。”
  “欧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承诺非常明确和坚定,”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峰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事实证明,正是欧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统一立场,以及来自日本和加拿大的同样立场和支持,最终迫使布什在峰会上做出让步。
  巴罗佐表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报告提供了科学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一些抵制。巴罗佐举例,自1999年以来,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4.8%。同期内,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排放量却增加了15.8%。
  的确,美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对立,使这一议题成为峰会召开前舆论关注的焦点。
  出于欧洲及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上的压力,5月31日,八国集团峰会召开前的一个星期,布什忽然公开就气候问题表态,表示支持在2008年底之前建立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框架,以替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布什的“突然转折”耐人寻味。
  事实上,对于布什发布的计划,欧洲普遍的反应并不积极,甚至争议很大。因为布什在计划中提出不是通过对政府采取强制减排措施,而是通过提供财政激励,让企业引导减排科技的研发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与默克尔提议的具体减排目标仍有很大差异。
  美国会否在这次峰会中妥协,由此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峰会开幕前,美国官员便表示,最终的峰会声明不可能包括任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限制温度升高的具体目标。
  然而,紧张的闭门谈判之后,布什最终决定做出一些让步。虽然布什仍未承诺欧洲提出的具体强制减排目标,但他至少表示愿意“认真考虑”,并同意在联合国框架下确定后京都协议。
  在默克尔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进展”。欧盟主席巴罗佐亦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几个月以前,美国政府还不愿承认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引致,现在“他们已经承认了这一事实”,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巴罗佐并表示,“欧盟的领导地位(在说服布什让步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过,观察人士也指出,虽然峰会达成的声明是一个进展,但布什只是表示“愿意认真考虑”,美国是否愿意承诺欧盟提出的具体减排目标仍有待观察。
  
  后京都议定书路径之争
  
  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做出的妥协,显示出这一议题的重要性及全球舆论的影响。但同时也可能给作为世界温室气体第二大排放国的中国带来压力。
  从国际层面看,G8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这五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目的正是想通过其参与,使这些国家更好地融入现有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保持现有秩序的稳定,同时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取得这些国家的合作。
  《京都议定书》未规定发展中国家的减少排放义务。在这次G8峰会上,发达国家首脑均表达了将中国和印度纳入后京都协议(京都协议将于2012年到期)中的愿望。以前由于美欧之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存在争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压力还不算大。而这次G8峰会上西方国家统一了立场,矛头所向将很快对准发展中国家。
  在如何对待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态度上,欧洲和美国并没有根本的分歧,均认为应该将其纳入后京都协议中。不过,在是否要求这些发展中排放大国达到欧盟的强制减排目标上,欧盟还是显出一定的灵活性。
  “我们并不是说每个国家都要达到同样的目标。”巴罗佐说。
  不过,峰会宣言表示,让消耗大部分能源、排放大部分温室气体的主要经济体同意在2008年底前确定一个具体的贡献目标,是很重要的。
  6月8日,在八国领导人和受邀的五个新兴经济体国家领导人会面当天,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政府在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相关议题上的立场文件》,表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方不能忽视历史责任,也不能忽视当前人均排放上的巨大差异”。
  中国政府并表示,发达国家应采取切实措施,完成《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按公约规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承担减排义务。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美国接受《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是一个重大转折,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减排问题上,将遭遇更大的国际压力。
  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做出的妥协,显示出这一议题的重要性及对全球的影响。欧盟、日本、加拿大在这一议题上的立场非常明确和坚定。
  
  不在舞台上,也不在角落里
  
  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影响与日俱增, G8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一直伴随着每次峰会的举行。
  这次峰会也不例外。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默克尔承认,许多人怀疑八国集团政府能否仅仅依靠他们自己解决主要的国际性问题,但表示“新兴经济体加入八国集团还为时过早”。
  G8峰会的第二天,与会的八国领导人一致同意除维持目前的“8+5”(即八国外加中国等五个主要崛起经济体)对话模式,并将寻求将对话机制常规化。这表明,短期内,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不太可能加入G8的行列之中,从而把G8变成G13。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对G8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呈不可阻挡之势。默克尔也强调:“没有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参与,要想在诸如气候变化、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进展,都是无法想象的。”
  以中国为例,除了在气候变化议题上成为各界瞩目的中心,在非洲发展援助问题上也存在着微妙的“中国因素”的影响。中国政府的非洲政策取务实路线,注意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疾病防治问题上让受援国得到实惠,在提供发展援助方面也不附带任何条件,在非洲的影响力提升,这被一些西方国家认为对其在非洲的传统影响力构成了威胁。G8的主要成员国在非洲都拥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利益,非洲丰富的能源储藏对G8国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资源。近两年,八国集团两次将非洲发展问题作为峰会的核心议题,固然是因为非洲发展问题迫在眉睫,而欧美与中国不同的非洲援助策略分歧也是重要背景。
  不过,和往年峰会有所不同的是,德国政府表示,人民币汇率问题不再是今年的焦点。“汇率是一个‘市场议题’(market issue),”德国联邦经济部国务秘书及联邦总理负责G8峰会的全权代表潘芬巴赫(Pfaffenbach)在新闻吹风会上说,“这决不是我们、至少不是德国的立场,在这里把中国推到一个角落里。”
  (《财经》2007年第12期,作者分别为该刊特派记者及实习记者。标题有改动)
  
  中国展现外交新姿态
  
  中国作为被盛情要求的“例行嘉宾”之一,今年是第四次参加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也是胡锦涛主席第四次站在八国峰会的对话平台上,表明中国愿与八国和其他与会各国对话与合作的诚意,宣示中国的外交政策与主张。胡锦涛主席这次与会,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外交的新姿态。
  首先,胡主席第四次应邀参加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再一次凸显了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没有中国的配合,这次八国峰会就不可能拿出解决峰会议题的满意方案,这其中包括气候变暖、贸易、非洲问题、知识产权保护和伊朗及朝鲜核问题。
  其次,中国此次带着更加积极和成熟的外交心态展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方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多边外交的高端平台上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意愿和具体行动。中国重视发展与八国集团的关系,近年来相互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不断深入。
  中国与会看重的是更紧密的对话与合作,而不是跻身所谓“富国俱乐部”。通过“8+n”形式参与其中并发挥积极作用,既显示了中国良好的国际政治平衡能力,又使中国摆脱了改变身份的困惑,反而更利于中国发挥沟通南北的桥梁作用。
  中国积极参加八国峰会对话会还表明,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新外交旗帜下,中国十分重视八国峰会这个多边外交平台,注意利用这个平台来致力于大国协调,致力于发展与各大国的平等伙伴关系,致力于促进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也致力于发展新型对非关系。
  
  不和谐音的反思
  
  八国峰会年年开,年年抗议和批评声音不断。
  有趣的是,今年的抗议活动有了新花样。大约1000名反全球化和反贫困人士于6月4日在西非国家马里举行“贫困论坛”活动。同八国峰会“摆擂台”。这次论坛活动为期5天,议题包括穷国债务、食品安全、移民和创立替代世界银行的组织。与会者来自贝宁、圭亚那、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和一些欧洲国家。
  八国峰会受到的批评也多种多样。作为峰会的发起人之一、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告诫八国集团应该明白,“世界经济由西方操纵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没有石油天然气价格制定者的参与,世界经济便再也无法操纵了”。施密特指出,现在的峰会已变成了“炒作效果巨大的媒体事件”。
  有的批评认为八国峰会“口惠而实不至”。世界银行在八国峰会召开之前作出一项评估认为,八国集团在作出了使流入非洲的援助翻一番和为非洲的出口提供新机遇的承诺两年之后,没有按时实现它们的承诺。同时,徘徊不前的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也很令人失望。(陈须隆)
  (《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24期,作者单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战略研究部)
  
  成果有待检验
  
  会议结束后,默克尔对媒体表示,作为本届峰会的主题,八国领导人主要讨论了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与责任,并且取得了实质进展。默克尔总结说,最重要的是,会议一致同意在未来两年共同推动“海利根达姆进程”,积极推动建立八国集团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对话机制;同时,八国在气候问题上达成广泛一致,同意考虑在2050年减排50%温室气体的目标;另外,在非洲发展问题上,会议决定提供600亿美元的援助,以应对非洲贫困国家的艾滋病、疟疾等疾病的蔓延;最后,会议还讨论了达尔富尔、科索沃、朝鲜及伊朗等问题,各国广泛交流了意见。
  应该说,东道主德国对于此次峰会的成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不过,现在摆在八国面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落实上述承诺。就在峰会开幕当天,加拿大一个研究小组发布报告称,八国在去年圣彼得堡峰会上所做的承诺落实率还不到50%。
  综观这次峰会取得的成果,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共识说到底只是一个妥协,在没有具体目标和时间表的情况下,让人对其落实前景不免有些担心。至于增加对非洲的援助,早在2005年的峰会上,八国已经达成一致,把每年对非洲的经济发展援助从当时的250亿美元逐步增至2010年的500亿美元。但根据世界银行方面日前作出的一项评估,非洲许多国家的外国发展援助仍然没有增长。
  海利根达姆峰会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八国峰会能否真正做到口惠而实至,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窦德龙、王珍)
  (6月9日《解放日报》,作者为该报特派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峰会 气候 对话 气候对话G8峰会 g8峰会 历届g8峰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