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小麦人生】小麦专家李振声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6月正午的太阳照得人眼花,几个年轻人都躲在树荫下。可李振声戴着一顶草帽,从一大早就在田里查看麦苗,蹲下、起来,换个地方再蹲下、起来……整整一上午三四个小时就这样重复做蹲起运动。”
  谁能相信,同行用这段文字描述的李振声,已近八十之龄!
  
  陈宜瑜:“李振声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2007年伊始,《李振声院士论文选集》要付梓出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在序言中写道:“李振声院士……在小麦遗传育种方面取得了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系统研究成果,为提高我国在小麦遗传育种方面的国际影响和我国小麦的生产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李振声“开创了一个新领域,打造了一个新的科研平台。沿着他开创的事业,后来者云集,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遗传育种水平。”
  往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黄淮流域和北方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条锈病菌平均5.5年就产生一个新的生理小种,可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的常规方法要8年才能育成一个新品种――小麦新品种选育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病菌变异的速度。望着颗粒无收的麦田,年轻的李振声把目光聚焦在远缘杂交育种上。
  从1956年开始,李振声用20年时间,攻克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杂种后代疯狂分离三大困难,成功地将偃麦草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染色体片段导入小麦,育成了高产、抗病、优质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其中小偃6号不仅对当时流行的8个条锈病生理小种都有较好的抗性,而且抗干热风、耐旱、产量稳定,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十余个省市已累计推广面积达1.5亿亩,增产小麦80亿斤,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小偃6号也是我国小麦育种重要的骨干亲本之一,用其作为亲本或直接系统选育成的品种达40余个。这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已超过150亿斤。
  “小偃6号的育成和大面积推广,证明远缘杂交确实是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途径。但是20年的育种时间太长,这种成功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我想能不能另寻捷径”,李振声回忆说。
  20世纪70年代后期,李振声研究出蓝粒单体小麦系统,在一个麦穗上可以长出深蓝、中蓝、浅蓝和白粒四种颜色的种子。李振声解释说:“根据种子颜色,我们就能知道它染色体的数目。白色的只有40条染色体,叫缺体。可用它与远缘植物杂交,较易将外源染色体转移到小麦中。”
  应用这个方法,他只用三年半就育成了小麦―黑麦异代换系,陕西长武农技站以它为亲本杂交育成了小麦新品种“长武134”,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
  
  陕西民谣:“要吃面,种小偃”
  
  李振声培育出小偃系列后,陕西农村就流传开了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小偃6号作为陕西省骨干小麦品种,迄今种了16年,每年种植面积有50多万亩,为陕西小麦增产贡献着力量。
  1987年,李振声调任中科院副院长,在更宽广的舞台上从事农业科技工作。
  “从1984年到1987年,三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三年徘徊,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党和政府急于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李振声回忆说,“我同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三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全力推动下,李振声带领着科学院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打响了农业科技的“黄淮海战役”。1993年,全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长到9000亿斤,其中黄淮海地区增产504.8亿斤,与李振声等500亿斤的预计十分吻合。
  每当我国粮食产量出现徘徊,李振声都能及时给大家敲响警钟,指出问题所在,分析潜力和对策。
  如今,李振声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培育青年一代和农业咨询工作上。他决定将全部奖金捐献给单位,建立助学基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助一臂之力。
  “小麦人生”,沉甸甸,亮闪闪。(齐芳)
  (摘自2月28日《光明日报》,作者均为该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小麦 人生 李振声 李振声:小麦人生 蓝粒小麦李振声 李振声是哪里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