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误读“平民医院”]医生说穷人不该去医院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眼下,“平民医院”是个很时髦的词汇。尤其在哈尔滨、深圳等地曝出天价医药费的新闻之后,舆论对“平民医院”充满热情,各地也不断传出“平民医院”开张的消息。 什么是“平民医院”?普遍的观点是指收费低廉,低收入者能看得起病的医院。因此,在很多地方,人们将“平价医院”、“民工医院”、“慈善医院”统统划归为“平民医院”。它们当中,多是靠民间经营性资金和慈善资金组建。
同时,也有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和一些专家呼吁“平民医院多元化”。浙江省卫生厅一位多年从事基层医疗服务的专家提出,“平民医院”的构成至少有三个方面:政府设立部分公立“平民医院”起示范作用;在卫生系统建立一个平台,引导国内外慈善机构资金进入其中;制定一系列税收、土地、奖励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创办“平民医院”。
乍一看,这些观点颇具理性,但仔细揣摩却发现,这样的“平民医院”概念非但没有厘清当今医疗业的市场分层,反而混淆了“平民医院”、“慈善医院”、“特服机构”之间的区别,将原本应是“平民医院”主体的公立医院排除在“平民医院”范畴之外,免去了公立医院本该为平民服务的责任。
“平民医院”既非“平价医院”、“民工医院”、“慈善医院”的统称,也绝非服务于特困阶层的“贫民医院”的代名词。“平民医院”就是面对最广大的老百姓的医院,是医疗价格公道、医疗水平优良、服务体系完善、适应绝大多数平民阶层需求的医院。它在一个地区内数量的多寡、水平的高低、服务范围的宽窄,反映着一个地区整体医疗福利水平,也折射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府公共事务建设的状况。而有能力承担这样责任的“平民医院”,非眼下面广量大的公立医院莫属。
如果说,百姓们对“平民医院”的误读,是对眼下“公立医院”就医门槛过高的无奈,那么,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何以也会误读“平民医院”呢?那种以为“平民医院”的责任在民营医院或者慈善医院的观点,实质是对政府服务功能认识的缺位。
在一些人眼里,公立医院是盈利的企业,而非面向广大平民阶层的公共福利机构。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医院可以“创收”。这导致一些公立医院陷入盲目追逐利润的误区。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医疗市场的管理服务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尽可能提供完善的、多层次的社会医疗服务体系。包括促进公立医院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医疗市场,为一些消费人群提供高端和专业的医疗服务,以及支持民间慈善组织建立特色医疗服务机构,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多帮助。前者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中坚,后者是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在以法律力量加强行业规范的同时,借用公立医院的影响力,平衡调节医疗市场的价格体系和利益格局。
因此,要纠正对“平民医院”的误读,首先要明确政府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角色,让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成为广大民众眼中认可的“平民医院”。
(2005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误读 平民 不该 不该误读“平民医院” 不该误读平民医院 新闻 不该误读平民医院 图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