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_立对西方误读中国经济的立场和态度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近年来,无论是中国30年不变的经济高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率先回嗳,都让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根据笔者调研,时常占据西方主流媒体版面的有关中国经济的报道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解读。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框架,一些人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现象称之为“中国之谜”,渴望探究又充满怀疑。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休克式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并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带着这些疑虑与不解,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解读存在诸多偏见,即使是奉行“客观报道”的西方媒体也不乏误读现象。误读表现为两种形式:积极的误读和消极的误渎。不同的价值观造成的困惑,可以理解,怀疑、争论也正常,但有些恶意的诋毁就是居心叵测了。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有责任主动出击,对这些误读进行澄清和回击,将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中国民间的真实声音传递给世界。目前新华社已形成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报道体系,向世界各类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误读发生后,新华社的澄清报道总是能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和回应。
  在组织这类澄清报道时,应该用翔实准确的数据、可靠有力的证据去明确指出西方的误解和误读之处,并剖析、揭露这类误解和误读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误读一:唱空中国经济的“经济崩溃论”
  
  近期,随着中国紧缩房地产业、A股市场的大幅跳水、通胀预期的逐渐升温,国际上看空中国经济的声音突然增多。以悲观预测闻名的国际投资分析师麦嘉华,近日在美国彭博新闻社发表了一番有关中国经济崩溃的论调:“泡沫化的信号全都出现了,无论如何,中国经济都将放缓,甚至是在未来9-12个月内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非常明显的流露,多次报道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其实,早在本世纪初,“中国经济崩溃”的论调就曾流行过一阵子,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不少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媒体撰文,认为中国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巨大能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步入死胡同,中国终将成为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这种论调一直持续到2002年,此后一直到2009年,看空中国经济的声音有所减少,即使有,也是从经济结构,比如过分依赖外需、投资储蓄失衡、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等大结构方面谈。
  此次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在沉寂10年后重新出现,而且以经济学家和基金公司为主。此间笔者采访的经济专家倾向于认为,华尔街有一些人专门选择做空与中国有关的股票和债券,这些人向媒体散布“中国经济崩溃论”,一方面是为了解释其投资策略,一方面也是希望制造相关舆论,使中国经济受到打压,以从中牟利,
  值得思考的是,这些人的言论,其实源于少数西方人看待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时一贯持有的偏见。西方总是有人喜欢用放大镜观察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问题,一有风吹草动就大肆炒作,对自己的危机却总是视而不见而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根本性破绽在于,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事实上他们惯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已经难以解读中国经济的一些现象。正如世界银行首席专家林毅夫曾对笔者表示的,中国经济学界亟需建立一套自己的经济学理论。
  笔者调研发现,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除了唱空中国经济的理论,还出现了夸大中国经济的“中国责任论”。近来。又刮起“G2主导世界经济论”即“中美共治论”,企图让中国承担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责任。作为外宣媒体,对这种现象在报道中也应该警惕。因为众所周知,现在以GDP作为衡量经济运作状况的标准已经日益显露出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中国目前也正在努力纠正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探求一种更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道路。
  因此,作为媒体必须客观公正地认识和报道经济的真实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开发能力,客观公正地认识和报道中国的市场规模和这个规模创造利润的宏观能力。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报道的策略和思路应该进一步探索。
  
  误读二:炒作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商会会长托马斯?多诺霍5月24日在上海一项活动上发表演讲时称,美国企业担心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进程出现倒退,而且美国企业对此的担忧达到了10年来最严重的程度。美国商务部主管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助理部长桑德斯5月20日表示,美国航空业在全球具有竞争优势,而在中国市场,中国政府要求外资企业进行中外合资和技术转让等,这对其进入中国市场构成了障碍。
  今年3月中下旬,中国美国商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感觉“不被欢迎参与中国市场并进行竞争”的企业增加到受访企业的38%,是该商会就该问题对会员企业进行调查的四年来,“不满意”比例最高的。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同一时期也表示,来自世界各地和众多行业的企业。都对在中国经营越来越感到失望。
  以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为首的西方媒体,抓住这些新闻线索,以“力拓案”“谷歌事件”等为由头,大肆炒作“中国投资环境恶化”,指称外资企业感觉越来越不受中国欢迎了,其在华经营环境日益艰难。为此,笔者及时撰写了《评论:西方炒作“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目的不纯》进行回击,主要揭露了西方有关炒作背后的真实目的和动机。此稿采访了多名研究对外经济的专家,用实际数据表明西方指责的不合理,指出将谷歌事件作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证据之一是站不住脚的,并揭露了西方此种舆论背后目的不纯。稿件播发后,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网友积极回贴响应,境外媒体响应更为热烈,《星岛日报》、《苹果日报》、《香港商报》、《华侨报》等纷纷转载。这说明澄清报道依然非常受海外受众欢迎,而对备受关注的中国经济的正确解读更是让外媒“如饥似渴”。
  笔者采访过的学者表示,西方舆论炒作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的目的,一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打压中国吸引外资的进度和规模,避免加重西方国家的产业空洞化趋势,为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争取资本回流;一则是想施压中国政府继续赋予西方跨国公司“超国民待遇”,从而继续保持对中国央企和民企的竞争优势,从中国市场赚取超额商业利润。对这种误读的及时澄清和解读,已经不仅仅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更关乎国家利益。
  
  误读三:施压人民币升值,给中国戴上“汇率操纵国”的帽子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的一篇文章《分析:如果让人民币升值40%》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该文引用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了41%,并表示这个数字在美国得到广泛认可。3月中下旬,130名美国国会议员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要求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
  一篇刊自外媒的文章自己就说,外国老板关注中国经济,当然不是关心中国人的腰包如何,他们最关注的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及其金融体制,因为他们在其中有种种现实的潜在利益。
  除了这些热点问题,对于中国劳资关系、外汇储备、制造业、西部地区发展等方面,外媒都存在误读现象,在此不再――赘述。香港经济战略家罗奇在他的新书《被误解的中国:揭开竹幕之后的真相》中说,当今世界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存在巨大无知。他写道:“误解中国的危害性后果受经济判断、扭曲了的投资和决策以及全球贸易障碍的严重影响。”
  目前中国经济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国也正在着力破解困扰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确保经济能够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而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自身经济发展的稳定势必会为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作出巨大贡献。因此,用开放、理解的态度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用平等、谦和的心态研究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共同破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难题,这才是西方经济学家和西方媒体所应有的态度。
  作为外宣媒体必须有清醒的大局意识。在众多喧哗声中,“既不能好大喜功,更不能妄自菲薄”,这应该成为外宣报道应有的立场和态度,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报道策略和思路。

相关热词搜索:误读 中国经济 立场 立对西方误读中国经济的立场和态度 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 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