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与突发事件中的媒体责任】大学生突发事件责任机制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事件,造成包括凶手在内的33名学生死亡,此事一时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虽然这起枪击案的凶手赵承熙是韩裔,但是他8岁就移居美国并在美国长大,显然美国的文化对他的影响很大。此外,校园预警机制缺乏等是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按理说,美国对这起危机事件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但是,事件发生后,美国的主流媒体、政府及民众的反应和做法却使美国从“危机事件制造者”的角色成功地转化为让人同情的“受害者”的角色,甚至成了一个大度、宽容、平等、尊重生命的国家典范。
美国在此次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塑造和修复国家形象的相对成熟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第一,主流媒体理性报道,塑造和维护国家正面形象成为自觉。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 Times)专栏作家Michael Sneed当天晚上在《芝加哥太阳时报》网站发表独家报道称,枪手可能是中国人。这一报道被很多媒体相继采用,这对于报道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媒体来说,以讹传讹是值得反思的。
然而,在对这次突发性危机事件报道中,美国大多主流媒体的表现相当理性,通过对报道素材和事件的取舍,来正确设置媒体“议程”,构建有利于美国国家形象的报道“框架”。
美国主流社会把个人责任与群体特征分得比较清楚,对可能发生、流露的种族歧视与群体偏见小心翼翼。虽然在事件之初,美国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及其他一些媒体称凶手是中国人,但美国主流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较为谨慎,尽可能地淡化凶手国籍、族裔,避免种族歧视。多数主流媒体在警方确认前一直称凶手是“亚裔”。凶手身份确认后,大多数主流媒体也没有在标题上突出“韩国人”。在文中虽然都提及了凶手的身份,但也没有把枪手的凶残行为和其国籍、族裔联系起来。4月18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的标题分别是《没有人曾想象过这个学生会做出这样的事》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手在沉默中策划狂暴行为》主要指出凶手的性格特点和形成原因。《纽约时报》的标题是《两个小时的耽搁和糟糕的结局有关系:在校园发布警报信息方面致命的迟缓》,反思了学校在这场枪击案中应负的责任。
在枪击案发生多天后,美国主流媒体从多角度对此事进行了充分的报道,但关于凶手赵承熙父母的信息几乎没有涉及,只有少数报道说赵的父母企图自杀。媒体没有去采访处于深度内疚的凶手家人,直到赵承熙的姐姐赵善敬在事发后第5天主动出面道歉,人们才有机会了解赵家人的想法。
对于死难者的血腥场面和家属的眼泪、愤怒,美国主流媒体没有炒作和渲染,但是对于“万人哀悼死难者”和布什总统对家属的慰问与哀悼等反映美国人团结、人道的报道却“有闻必录”。此外,媒体对于美国教授舍身堵枪眼这种“黄继光式”的英雄事迹不惜笔墨,专门作出了“典型报道”。比如,媒体报道的一个典型是,来自以色列的76岁教授利维乌在行凶者试图闯进一间教室的危急时刻,用身体挡在教室门口,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的学生,使得多名学生得以从二楼的窗户跳下逃生,但是利维乌却倒在了枪口下。
此外,媒体还报道了来自中国内蒙古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女博士陈海燕率领她的学生阻止了枪手的进入。当时,陈海燕代她的导师上课,发现枪手在隔壁教室行凶后向自己教室走来。她告诉教室里的所有人冷静下来,然后和学生一起用课桌堵住教室门。凶犯试图弄开教室的门,但所有的学生都拼尽力气死死堵住。凶犯最终没弄开教室门,陈海燕和她的学生得以脱险。
在涉及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关键时刻,媒体能否自觉体现国家意识,与政府、国家的目标保持统一,致力于塑造和维护国家的正面形象是媒体为公众负责任的表现。
第二,政府和官员安抚民心,塑造政府形象技巧娴熟。惨案发生的第二天即4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和众多政府官员,以及师生数千人参加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举行的悼念仪式。布什在致辞时引用《圣经》的话呼吁不要“以恶制恶”,他说,全国人民都期盼上帝能抚慰所有受害与受影响的人。在飞抵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前,布什下令全美所有联邦机构降半旗,悼念遇难者。
枪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及时出面,打消外国人的疑虑,希望外国人仍然把美国视为他们留学的主要目的地。4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说:“对外国学生来说,美国是一个很受欢迎的目的地,他们这样做的理由非常充分。”他说:“请确信,地方、州和联邦的各级官员,以及大学的管理人员将竭尽全力采取他们认为明智的措施来确保学生们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弗吉尼亚州州长卡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希望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依然欢迎所有的学生。悲剧发生后,我们不少师生都参加了善后工作,接受媒体采访,互相安慰,提供心理咨询等,其中就有不少亚裔人士发挥了重要作用。任何一个事件发生,我们大家都会悲伤,但这不是种族歧视的借口。”
美国总统的举动安抚了民心,让受害者家属和其他民众感受到了国家和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其他政府官员的言行则让生活在美国的其他族裔人和那些准备去美国的外国民众打消了遭到歧视的顾虑,技巧娴熟地塑造了美国政府“团结”、“亲民”、“生命至上”、“提倡平等”等一系列的正面形象。
第三,民众宽待凶手,向世界传达宽容、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在发生枪击案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学校师生和其他普通民众将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列为悼念的对象,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颇感意外。
据报道,在4月20日中午学校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自杀枪手赵承熙。次日,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了这样的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美国民众对凶手及其家人的宽容体现了人性的关怀,也自觉地向世界传达了美国人宽容、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对于美国塑造和修复国家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遇到突发性危机事件,有天灾,也有人祸。但是处理理念和处理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后果是不同的。在此次突发性危机事件中,美国的成功应对给中国在类似的危机事件中如何塑造和修复国家形象提供了两点启示:
首先,媒体处理危机事件时要处理好新闻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从美国媒体、政府和民众对于此次枪击事件的反应和处理来看,他们的做法始终体现尊重生命、平等和宽容,以此影响公众并获得认同。
其次,政府和媒体要建立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自动反应机制。美国政府和主流媒体在处理这起校园枪击案时,反应都非常快,这是因为它们在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方面已经有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机制。他们的应对机制大致包括:政府和有关部门迅速反应,并采取措施协调各方,将伤亡等危害降到最低;领导人或官员出面,表明态度,向死难者家属表达慰问;有关部门及时发布信息,接受采访;媒体与政府配合默契,报道迅速,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引导舆论。一旦发生突发性危机事件,政府和媒体立即自觉按照这套应对机制行动起来,最大程度地化解危机,消除恐慌,稳定民心,保持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甚至化危机为机遇,借此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但是上述启示仅就该事件本身而言。美国主流媒体并非在所有问题的报道上都能担负起媒体责任,这是需要另外研究的问题。
责编 谭震
相关热词搜索:突发 形象 媒体 国家形象与突发事件中的媒体责任 国家形象与新闻媒体 浅谈突发事件的新媒体传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