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注重把握学生对课堂教育的接受心理】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形式。新形势下,课堂教育必须注重把握好学生的情感性接受心理、求实性接受心理、求美性接受心理、民主性接受心理和崇威性接受心理,进一步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育;接受心理;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在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落实到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化上来,体现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和实践程度上。因此,开展课堂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心理活动,掌握他们的接受心理,适应他们的情趣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愿望和要求。这不仅是搞好课堂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一、把握好情感性接受心理,引起心灵共鸣
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与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情通才能理达。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他看来,理性上的认知,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才是接受教育的更高境界。他在学业上能做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生活上能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从中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和莫大的乐趣,以至于将一切困难和烦恼都置之度外。人们接受教育是求“利”、求“真”、求“善”和求“美”的。情感的认同,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当教育者注重情感传递并与对方产生共鸣时,教育对象就容易听其言,受其理;反之,不管教育者讲得多么深刻,也难以让对方所接受和理解。因此,教育者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而且要善于把自己高尚的情感“转化”为朴素、真诚和易于接受的父母情、兄长情和战友情,把讲课看成是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耐心细致地讲解、传授,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关心、尊重和爱护教育对象,做到情感丰富,情真意切,以情引意,富于感染,以自己真切的热情打动对方,拨起其心弦,激发其思想情感。
二、把握好求实性接受心理,力求生动具体
理智上的认知、认同,对于接受教育是一个极其必要的前提条件。要追求理性上的认同感,教育者在帮助学生消除思想困惑的同时,必须将坚持和探索真理放在重要地位。凡真理都是朴实的、简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否则,就会被学生当作神秘莫测、难以琢磨的东西,敬而远之,甚至束之高阁。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其以朴实、平易、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因此,教育者在理论讲解、理性分析中,要注重采用身边的典型事例,融真理于浅近平常的事物之中,还真理以亲切朴实的面目;要注意区分不同对象的层次性,将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注意从现实中汲取营养,与家乡的发展变化,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切实将教育灌输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同时,教育者还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抽象的特点,多运用一些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感性材料,或列举一些生动、真实、带普遍性的事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感觉的作用。特别是要学会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育生动逼真、形象具体。
三、把握好求美性接受心理,增强艺术效果
强化课堂教育中的艺术感染力,把教育搞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是引起学生直接兴趣和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教育内容吸引力的有效办法。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求美求新的心理特征比以往表现得更为强烈和突出。如果教育者在讲课时妙语连珠,抑扬顿挫,语言富有幽默感、艺术性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展示的教育内容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学生自然会喜闻乐见,如饮甘霖,如沐春风,从心底欣然接受;反之,如一味板着面孔说教,或言语干瘪或照本宣科,学生听了必然厌烦,如坐针毡,味同嚼蜡,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对教育内容产生一种倦怠或抵触情绪。为此,教育者必须学会用一些艺术语言、名言、俚语、歇后语、趣联、诗词等,也可以从相声、小品、漫画等艺术中“移植”,给话语嵌入哲理的“珍珠”,通过电影、电视剧和小说等题材中的艺术化形象以及其他艺术化的形式和手段,让学生在欣赏、聆听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开怀一笑中心领神会,从而在说理中营造优美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启发自觉,在轻松愉悦中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四、把握好民主性接受心理,开展自我教育
毛泽东曾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的方法,用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这里讲的虽然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现在的学生都是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思想都比较活跃,追求民主、开放是他们的心理特点。他们不再喜欢“我说你听”的“填鸭式”、“硬灌式”教育,而是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平等中交流。为此,必须注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要采取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做到在民主和谐、互相理解的气氛中商讨问题、沟通思想、提高认识,实现良性互动。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敞开思想,说心里话,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在自我教育中解决自身问题。当然,交流中还要注重引导,帮助大家正确的思考,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千言万语不离主题。
五、把握好崇威性接受心理,树立良好形象
实践证明,凡是具有崇高威望来源的信息,一般都具有较大影响。同样,教育者能否在教育对象面前享有崇高威信,也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威信是自身一系列良好素质的体现。教育者的威信越高,所讲的道理越能令人信服,出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应;相反,讲课就难以引起对方共鸣,甚至会适得其反。实际教育中,教育者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高尚的人格、纯洁的道德品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以及严于律己的模范行为等,都会使接受者产生发自肺腑的信任感、信赖感和折服感,油然而生敬意,并由衷地发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叹。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有系统深厚的理论功底,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自身形象、严谨的辨析能力,以及清晰、生动、机智、幽默的语言表述方式。当然,树立威信不是目的,而是在学生中树立一种信任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实现言教与身传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丛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程颖,霍健.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接受机制与运行动力[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
[3]赵青梅.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张素珍.研究接受心理,提高思想教育课质量[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2).
[5]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 注重 把握 注重把握学生对课堂教育的接受心理 把握学生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