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皓宇屹立 [论大旱中屹立的贵州精神]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一   清明时节,黔中大地仍未“雨纷纷”。   旱魔,无情地从夏秋肆虐到冬春,央视气象预报云图上那一片让人揪心的赤红,曾久久定格在云贵高原。   在我省抗旱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来了!他深入黔西南州察看旱情、指导救灾,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在耳闻目睹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艰苦奋斗、智斗旱魔、绝地逢生的感人事迹后,总理动情地指出: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就是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
  精辟的概括、透彻的揭示!深深地拨动了贵州人的心弦,引起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激励和鼓舞着我省人民战胜灾难、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信心和斗志。
  
  二
  冷洞村的事迹,只是贵州抗旱救灾的一个缩影。
  放眼贵州17.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大灾中巍然屹立的贵州精神,正在喷涌、升腾、激荡。从黔北到黔南,从黔东到黔西,一幕幕众志成城、共御大旱的壮阔场景纷然呈现,一桩桩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层出不穷,一个个生动鲜活、平凡而高大的英雄人物卓然挺立。
  “绝不能让一个群众没有水喝,也绝不让一个群众没有粮吃!”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定承诺。哪里灾情严重,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日夜奋战、挥汗如雨的身影;哪里情况危急,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火速驰援、奋不顾身的英姿。在大街小巷、在乡村道路、在田间地头,一支支“抗旱轻骑”、“民兵突击队”、“巾帼抗旱服务队”繁忙穿梭,打水井、修水池、截潜流、掏山泉、保苗床……灾区群众不等不靠,奋起自救的脚步从未停止。
  我们忘不了那一个个坚守抗争、奋不顾身的救灾英雄:朱昌国,带领群众科学抗旱保住了村民的“钱袋子”;陈小二,为保障供水设备不停转数十天坚守在山壁;毛明举,奋力扑打山林烈焰不幸坠下悬崖;成名尧,为群众运水浇地数月过度劳累倒下;还有谢光学、安作成、何礼强……他们精神的光芒映照出共产党员的本色,让人抑制不住对他们高山仰止般的崇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上下一心,共克时艰。4000万英雄的贵州儿女,用热血、汗水和智慧,用贵州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抗旱救灾的激情壮歌。
  
  三
  精神,是从一个人成长中、一个集体发展中、一个民族传承中凝炼出来,并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特有活力。
  “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主人渐贫穷,屋舍亦颓谢。”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民族更不能失掉精神。马拉松比赛临近终点时,精疲力竭的运动员主要靠的是精神支撑跑完赛程;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士气更旺的一方往往获得最后胜利;人类向极限挑战的每一次超越,精神力量都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水奔流,蜿蜒曲折,不遇险滩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越是困难,越需要有斗志;越是艰苦,越需要有韧劲;越是大灾大难,越需要精神支撑。正是因为有了贵州精神,自古至今,面对艰苦的客观条件,贵州儿女从不怨天尤人,下定改天换地创造幸福的决心,凭借自强不息、勇创出路的志气,积跬步而致千里、汇小流而成江河,使这片土地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
  任何一种精神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产生的历史与现实根源。拉开历史的长焦与广角,我们不难发现,一代又一代的贵州人树雄心、立壮志、图发展,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演绎着贵州精神嬗变的轨迹。
  在古代恶劣的环境中,奢香夫人不畏艰难,率领各族同胞“伐薪焚石”、“凿山刊木”,开“龙场九驿”,打通了贵州与周边三省连接的驿道;葛镜矢志不渝,倾尽家资三次建桥,立下“桥不成兮镜不死”的豪迈誓言,在贵州建成了与赵州桥媲美的葛镜桥,留下了“义垂千古”的壮举。
  在红军转战贵州的长征途中,一桩桩烛照千秋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这块红土地上,播撒了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的火种,留下了超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提供了汲取不尽的精神动力。
  在火热的“三线建设”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贵州儿女的行列,扎根大山、毕生奉献,青丝化白雪,血汗写艰辛,为贵州建起了较先进的工业体系,铸就了宝贵的“三线建设”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贵州人的精神更加高扬。1978年,顶云公社率先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超前的探索生发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顶云精神;上世纪八十年代,胡锦涛同志倡导建立毕节试验区、安顺试验区,在20多年的不懈探索中,孕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大关人劈石造田、改造山河,催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巧干”的大关精神;在2008年抗击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中,全省上下形成了“牢记宗旨、一心为民,众志成城、克难攻坚,忠于职守、甘于奉献,患难相助、和衷共济”的抗雪凝精神……这些精神挺起了贵州人的脊梁,凝聚成不断激励全省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
  正是在与一个个困难、一次次灾害的碰撞中,贵州儿女不断生发出新的精神资源和磅礴的精神力量,成就了战胜恶劣环境的坚毅品格。正是世世代代贵州人的不懈追求、传承弘扬,不断丰富着贵州精神的内涵,在这次抗旱救灾中升华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新时期贵州精神。
  
  五
  十六个字贵州精神,源于历史、基于现实,契合时代、引领发展,句句寓意深刻、意境层层递进。
  “不怕困难”,体现了贵州人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志气。贵州是“山的世界”、“喀斯特的王国”。大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也造成了闭塞阻隔;喀斯特地貌构造了神奇美境,也形成了脆弱生态。一部贵州史,就是一部贵州人民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千百年来,贵州各族人民在重重大山中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养成了直面困难的坦然心态和敢于担当的勇气豪情,性格中禀赋着大山一般的刚毅笃实,血脉里蕴含了抗压耐劳的基因。“莽苍深处,歌舞之乡”,天性乐观的贵州人,从“苦”中刨食、在“苦”中成长、唱“苦”中欢歌,千难吓不倒,万苦压不垮。
  “艰苦奋斗”,体现了贵州人在艰苦环境中干事创业的干劲和闯劲。贵州基础差、底子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加快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但贵州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始终坚信“别人能干成的事我也能”。与大关村、则戎乡一样,无数生活在深山区、石漠区的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劈千古石,抠万年土,建米粮川,创造了一个个“绝地逢生”的奇迹。
  “攻坚克难”,体现了贵州人敢打硬仗、善克难关的胆略和智慧。面对重重险阻,贵州人总是坚信“没有淌不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凭着这份执着信念,我们攻下了改革发展中的一道道难关、赶走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啃下了别人认为啃不下的一块块“硬骨头”,全力打好西电东送、交通水利、扶贫开发、退耕还林、“两基”攻坚等一场场硬仗,提前实现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有勇又有谋、有胆更有识,从抗击雪凝灾害中发起的“绿丝带行动”,到这次抗大旱中冷洞人创造的土法滴灌,无不折射出贵州人从来都是攻坚克难的“好手”。
  “永不退缩”,体现了贵州人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恒心和意志。“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贵州人面对筑路架桥的艰险、脱贫任务的艰巨、实现跨越的艰辛,没有长吁短叹,没有畏缩不前,而是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苦干巧干拼命干,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靠着这份品格,一条条大路在崇山峻岭上延伸,一座座桥梁在沟壑峡谷中跃出,一户户贫困农民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一项项战略目标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大旱,百年未遇,我们遭受了严重的物质损失,却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比物质更宝贵、更强大、更持久,它是我省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六
  我们要把贵州精神内化于心,着力塑造新贵州人。
  用贵州精神塑造贵州人,要求我们直面困难、不甘落后,做自强自信的贵州人。面对重重困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要把贵州精神内化为我们战胜困难的品格要素,锻造为“撬动”贵州发展的精神杠杆,以勇于面对的心态、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奋起直追、不断超越。
  用贵州精神塑造贵州人,要求我们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做有胆有识的贵州人。胆识过人才能成就事业。我们要在贵州精神的反复锤炼下,锻造“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坚强意志,铸就愈挫弥坚的顽强毅力,以点石成金之智,破解难题之谋,攻克重点、突破难点,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
  用贵州精神塑造贵州人,要求我们直面困难、永不退缩,做不屈不挠的贵州人。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实现贵州历史性跨越的宏伟目标,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需要持续加速的“拉力赛”,是一场场硬碰硬的攻坚战。“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我们唯有向着目标保持持续冲击,不气馁、不动摇、不懈怠,“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在坚持中到来。
  ……
  贵州精神来自群众、根植于群众,也需要回归群众、由群众掌握。必须把贵州精神宣传到群众中去,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真正溶入我们的血液中,内化到我们的灵魂里。要用践行贵州精神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来感染群众、激发群众,使贵州精神成为群众的自觉意识、自觉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七
  我们要把贵州精神外化为形,大力彰显新贵州形象。
  贵州,曾在历史上给人留下偏远蛮荒的印象,上世纪90年代也曾因贫困落后被冠以“贵州现象”。但是,暂时落后并不意味着永远落伍。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以贵州精神为支撑,甩开历史包袱,拿出智慧和力量,彰显新贵州形象。
  要以贵州精神塑造奋发进取的贵州形象。形象靠干事创业来树立,靠增强实力来彰显。贵州精神凸显的就是一种不甘落后的志气和坚韧顽强的作风,其本身展示的就是一种贵州形象,就是一道亮丽的贵州风景。以贵州精神彰显新贵州形象,就需要每一个贵州人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奋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努力扮靓家乡,让多彩贵州更妩媚、更精彩!
  要以贵州精神树立文明自信的贵州形象。我们与黔山秀水血脉相连,没有理由不热爱这片土地。彰显新贵州形象,就要以贵州精神为支撑,改变自惭形秽的观念,增强对贵州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提升文明素质,改善发展环境,使贵州成为文明之州、礼仪之州,成为投资创业的天堂。
  要以贵州精神彰显多彩神奇的贵州形象。大自然恩赐了贵州无数奇山秀水,需要我们倍加珍惜。我们要弘扬贵州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我们这片美丽的家园。要在打好对外宣传攻坚战中彰显贵州新形象,大力宣传推介我省的旖旎风光、富集资源、宜人气候、多彩文化……充分展示贵州“公园之省”、“生态之州”、“绿色王国”、“能源基地”、“交通枢纽”的全新形象。
  
  八
  我们要把贵州精神物化为力,推动实现历史性跨越。
  夺取抗旱救灾的最终胜利是当前全省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还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大力弘扬贵州精神,我们就能从灾难中汲取信心,从灾难中汲取力量,就能精神百倍地投入到保饮水、保春耕、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中去,夺得抗旱救灾斗争的最后胜利。
  战胜大灾大难需要贵州精神,改变贵州落后面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更需要贵州精神。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界的支持固然重要、固然要争取,但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大力弘扬贵州精神,我们才能在改变欠开发状况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欠发达面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旱情终将缓解,大地还会葱笼。但是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还在,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石漠化治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任重道远,作为“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步伐片刻也不能停留。我们必须把贵州精神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定意志,转化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转化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际效果,凭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使贵州乘势而上。
  
  九
  鏖战旱魔无畏怯,撼天动地贵州魂。
  贵州精神在抗大旱中卓然挺立,最大的底气在于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战斗前沿树起旗帜,在救灾一线立起标杆,在攻坚克难的主战场演绎冲锋与坚守。
  无数事实证明,干好贵州的事,加快贵州发展,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关键在广大党员干部。在推动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征程中,我们要以贵州精神锻造这支队伍,使每一个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使每一名党员真正成为先锋模范,使每一位干部具备强大的执行力,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带头人。要把大力弘扬贵州精神,与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争先创优”活动,与我省开展的“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十
  没有什么比富民兴黔的壮丽前景更值得期待!
  周恩来总理关于“贵州的发展必将后来居上”的深情寄语,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谆谆嘱托,温家宝总理关于“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殷切期望,时时回荡在我们耳畔,激励着我们奋进!
  在贵州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正进一步聚集,不断生发出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巨大热情。
  看吧,在贵州广袤的田野上,无数个“冷洞村”在播种着希望。春色,正浸染着黔中大地……

相关热词搜索:大旱 贵州 屹立 论大旱中屹立的贵州精神 专题大旱中挺立贵州精神 贵州精神的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