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延年益寿”]延年益寿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延年益寿”?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的特性,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生命力”,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表演艺术;三、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科学性和精神价值,维系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独特性的保持,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国家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延年益寿”?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的特性,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生命力”,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自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逐步加大。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确定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并要求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我国现在正在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围绕两个方向开展:一是为传承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引导传承^开展活动、培养传承人;二是利用政府和社会力量出资和组建工作队伍,通过开展普查、资料和相关作品的收集、建立档案和数麟、建立名录体系、制定保护计划、建立博物馆和展览馆、建立传习所等工作,实施保护计划,积极探索利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按形态划分,有动态和静态两类。动态保护指的是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开展活动。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存在于各种演奏、节庆、以及生产活动中,如民族歌舞、民族习俗、传统手工技艺等。静态保护指的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的一系列基础保护工作,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保护”下的定义中各项工作的的总和。如对安顺地戏的保护就是采取静态和动态的两种保护手段。动态的是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组织地戏调演等;静态的是普查、编辑资料、建立数据库,收集地戏百年传世的道具、脸子、唱本、建立地戏博物馆等。通过这些措施,使得安顺地戏这一原始的屯堡村民娱人娱神的戏剧艺术,频繁的活跃于当地群众及游客身边,使这一古老戏剧艺术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指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使其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有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科学、伦理、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亦具备这些方面的价值。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就是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功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具体体现:一是社会价值,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宣传、展演、教育等活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如利用2006年、2007年两个文化遗产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和展演,印发宣传册。增进社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在民族地区,通过双语教学、编印民族文化教材、开设关于民族歌舞及传统手工技艺等的专门课程,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二是经济效益,即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兑换成货币,实现经济效益,如玉屏箫笛、苗族蜡染、水够冯尾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富于地方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都活跃于旅游纪念品市场中;黎平县肇兴古镇,几乎每天晚上都安排有侗族歌舞表演,接待旅游团队,收益颇丰。
  
  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其他文化遗产所没有的“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等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不能切割开的,必须将二者置于一个整体的工程框架中来一并考虑和安排,如果将二者分裂,所谓的保护和利用都将失去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是因为必须依靠“传承人”这样一个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传承都需要语言和行为,都在动态的过程中实施,如音乐、舞蹈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也要依靠传承主体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如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从某种程度要通过民俗、节庆等仪式来体现。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变异和创新,始终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动态的把握,如对蜡染手工技艺基础数据、音像资料的采录就要在蜡染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要在“利用”的过程中实现,对其传承人保护的主要目的也是要鼓励其开展传习和生产创作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因为必须依靠传承人的世代相传才得以保留。其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繁衍的决定性因素,“人”的不稳定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状况的不稳定性。对传承人的保护,是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关键环节。我们开展了系列保护工作,如对传承人的普查、认定,摸清现有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制定对传承人的保护计划和措施,包括公布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对传习活动进行奖励补助等。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那就要使传承人对传承活动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在保护措施中建立各项传承激励机制外,我们还积极的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的发挥,使之能得到不断的使用。贵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各级党委、政府都作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旅游相结合的很多尝试,最典型的是“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开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大的宣传和利用。一台台精美的民族歌舞艺术精品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贵州优美的民族歌舞艺术随之推向全国、享誉海内外。歌师、舞师、乐师等传承人,提高了技艺,加强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增添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演出的收入投入到对传承人的培训中,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传承事业当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发挥。兴义市“布依八音坐唱”的市场开拓也很好。“布依八音坐唱”在2005年获得国家级代表作名录以后,兴义市就很扶持这一项目,当年选送兴义布依八音坐唱参加首届黄果树杯“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获铜鼓奖,并获贵州省杜鹃杯曲艺大赛一等奖,2006又获贵州省政府文艺奖曲艺类金奖。并于这年10月抽调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族歌舞盛典历时半月的演出,引起轰动。为给该项目的利用准备充分的条件,兴义市组建了很多支八音演唱队,并于2007年1月成立了布依八音演出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该项目的市场运作,收效良好,仅万峰第一观布依八音表演队就年均演出500余场,观众17万人,收入20余万。这些项目的成功利用,有效地保证了项目,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顺应“流变性”,营造宽松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是因为通过传承人或群众自发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断地往外传播。这个传播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保护的意义也很重要,因为这种流变,既有继承也会变异,这种变异是它要适应新的环境、自然而增强生命力的自然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经历着这种流变,所以保护计划、措施的制定,要遵循其流变规律,不能犯僵化的机械主义的错误,不能把一些条条款款强加于它身上,这样反而会遏制其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象文物‘样的要“原貌保护”、要“修旧如旧”,我们的保护就是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延年益寿 文化遗产 物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延年益寿”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