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媳妇的美好生活 [“四在农家”:把农民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遵义会议,指明了新中国红色革命的走向;   四在农家,绘就了新农村小康社会的蓝图。   遵义――这片革命的故土,正在奏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强音。
  
  八月,桐梓县娄山村人满为患。
  二十多幢乡村旅馆里聚居了一千多位来自重庆的客人,这里不仅成为他们消暑纳凉的胜地,更是乡村旅游的乐园。
  而在娄山村的身后,峭壁绝立;重崖叠峰。这里是素有“黔北第一险要”之称的娄山关。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打响了遵义大捷的第一枪,赢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娄山关从此载入了革命史册。如今,山下,黑青的瓦,灰白的墙,金色的木窗,一幢幢整齐划一的黔北民居装点其间分外惹眼。在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历史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这一切,源于“四在农家”的创建。
  以“富”为核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如今的黔北大地上。西部茶海美了山乡富了农家;赤水河三百里竹廊成了生态画廊绿色银行;药材基地造福了百姓、支撑了产业;规模养殖保障了餐桌成就了生态畜牧大市;小辣椒红透天南地北做出了品牌;蔬菜产业快速发展鼓起了农民腰包;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上百万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走上了致富道路。
  夕阳市,娄山关脚下,农家小院一片热闹。
  村民刘长林和家人一道忙里忙外招待着在他家入住已有数月的重庆客人。在娄山村,像“留仙居”这样的乡村旅馆就达20余家。
  桐梓县在开展“四在农家”活动中,依托毗邻重庆市的地域优势和娄山关凉爽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桐梓农村变成“火炉”重庆的避暑胜地,仅2008年就接待游客76万人次,农民从乡村旅游中获得收入5200多万元。“四在农家”活动的创建为黔北地区培育打造了近1000个乡村旅游点(农家乐),成为城市入休闲、避暑的胜地。到目前已累计接待了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
  在湄潭县,绿波层叠的茶海支撑起了村民创业致富的梦想。“四在农家”活动的创建使“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核桃坝村走上了一条崭新的茶产业路。如今,核桃坝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全村拥有茶园7000亩,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上世纪60年代核桃坝村的真实写照是:核桃坝、几大湾,十年中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
  引导农民寻找致富路子,因地制宜培育富民产业,扶持农户发展特色经济。遵义市按照“东茶西竹南药北菜中辣椒”的区域布局,强力推进“六个一百”工程(竹、茶、药、蔬菜及辣椒备百万亩,建沼气池百万口、畜牧产值百亿元),现代农业得到了规模化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愿望正得以实现。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55亿元,财政总收入102亿元,粮食总产量34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余庆县“四在农家”创建活动8年来,每年农民人均收入以100元的速度递增。
  以“学”为根本,全面提升农民素养。从农家书屋到便民图书馆,从远程教育室到各个技术培训现场,在黔北的每一个创建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村民们正以你超我赶的巨大热情加入到学习先进技术文化的时尚大潮中来,大家意识到:精神富足和财富积累同等重要。
  绥阳县风华镇金承村瓜果飘香。
  村民钟成权置身其间喷洒农药,再过几天,他几个大棚的西红柿将通过专业合作社远销重庆市场。和他一样,金承村500多户农户现在就靠精心种植各类时令蔬菜发家致富。在这之前,这是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是远程教育和农家书屋教会了我们技术、帮我们打开了重庆市场的大门”,钟成权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乡村科普文化的全面渗透。
  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绥阳县多方筹措资金通过多种方式新建了151个图书室,337个文体活动场所和371个宣传栏。
  在绥阳县农民通过远程教育和农家书屋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同时,湄潭县的农民正在家中通过上网寻找茶叶营销的商机。龙凤村的谭世才白天忙着经营农家山庄,晚上就上网做茶叶生意。老谭说,学会上网让他的生意遍布全国许多地方,村里的其它农户也在通过网络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在湄潭县黄家坝镇邓家寨的农家书屋,涵盖政经、科技和文艺的图书成为村民们经常借阅的读物,自2004年这个藏书2000多册的书屋建立起来后,读书看报已成为邓家寨村民的新时尚。
  文明的进步依赖于人的素质全面提升。遵义市在创建“四在农家”活动中,始终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作为创建活动的根本,各地广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2至3门农业适用技术和1种以上非农技能。几年来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27766场次,培训农民84万余人次;按照“建得起、管得好、愿意学、用得上”的原则,整合“万村书库”、“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等项目,在每个村建一个便民图书室;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大力实施“电视进万家”、广播电视村村通、电信进村进户等惠民工程,让农民多渠道、持久性的开展学习,获取信息和技术。
  以“乐”为动力,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在黔北的各个创建点上,随处可见农民撰写的“文化墙”、“诗词碑”、“格言牌”、文艺表演队、篮球队。农民通过自编自演花灯、歌舞、快板、相声、小品等文艺形式积极宣传“四在农家”给家乡带来的新变化。和谐乡村成为民间文艺表演的主题。
  “还是在这片土地上,还是这里的人,为啥秃岭成绿荫,小河如今水更甜?为啥村寨建新楼,房前屋后花果园……”这是余庆县龙家镇光明村农民罗松权自编、赞美家乡变迁的歌曲《故乡光明》。如今这首歌已在乡里村外广为流传。歌中唱道:“是‘四在农家’普照大地,政通人和才有今天。”
  “四在农家”之所以广泛赢得了农民的真心拥戴和自发赞美,最重要的原因是将文字描绘的小康生活和新农村蓝图,全部落实到了农家小院。
  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各地坚持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同时组建农民文化宣传队伍,挖掘农村花灯、傩戏、薅秧歌、金钱杆等民间艺术,全市常年活跃在农村的各种文艺宣传队伍近千支,每年为群众演出上万场次。而在每一个创建点上,运动场地修进了村村寨寨,健身器材安到了农家小院,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得以前面推进。2008年,遵义市54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安村寨”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和谐、平安的村寨不断涌现,农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在遵义县乌江镇核桃村创建点,农民的富足和喜悦不仅写在房前屋后 的标语上,还挂在他们的脸上。村民杜继权说,“10年前的核桃村还是省级三类贫困村,那时村里不但一穷二白而且环境卫生极差,村民也比较懒惰”。2003年创建“四在农家”到如今,该村以黔北民居建设和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新建和改建黔北民居210栋、美化黔北民居110栋,修建农民文化家园1个,农家书屋2间,改建800平方米的村办公服务阵地。相继开展“文明村镇”、“美德在农家”、“五好家庭”、“三八红旗手”、“平安家庭”等评比活动,先后被中央和省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先进单位”、“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点”、“‘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在余庆县敖溪镇指挥村的村民的新房前,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对联:“三个代表兴盛世,四在农家乐万民”。这是乐在农家精神爽的民意表达。
  以“美”为目标,构建和谐新农村。通过几年的创建,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用农民的话说就是“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烧饭不用柴,村寨靓起来”。与此同步的是,黔北人对内心美的追求也在升级,“五心教育”催生了乡村文明之花。
  一栋栋民居宅院依山而建、傍水而修,白墙红柱雕花窗、青灰色瓦面、穿斗式的枋,民居与四周的田园风光浑然一体、宛若天成。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墨画卷。这是记者在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看到的新农村景象,而这,只是黔北“四在农家”创建点的一个缩影。
  打造整洁清爽美观文明的乡村人居环境是“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基本内容,黔北各个示范点以“四有五通三改三建”为突破口,几年来不断改善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07年6月底,全市创建点上已修建、硬化进寨路、连户路近6000公里,建沼气池近10万口,新修厕所9万余间,改灶9万余户,通电视28万余户,通电话20万户,10万户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改居住环境18万户,建图书室3200间,建文体活动场地3000个,建村务公开栏3500个。同时,各地结合“整脏治乱”的开展,农民群众植树、种花、排污水、清垃圾、治环境,昔日“脏乱差”的村寨变成了村容整洁的新家园。
  环境美了,黔北人又把重心放在对心灵美的追求上来。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升级阶段,各地又开展了“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诚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活动”和“关心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失助老人”的“三关工程”。“文明村镇”、“平安村寨”星罗棋布,“和谐家庭户”、“卫生光荣户”比比皆是。在乡村,讲文明、改陋习等乡风文明的新景象正蔚然成风,科技、文化、体育等各具特色的活动带给了农民丰富的精神愉悦。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和谐乡村之美,大大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全市已完成“四在农家”创建点5700多个,覆盖遵义市2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300多个村,75万农户、310万农民受益,占全市农民总数的59.8%。遵义“四在农家”活动的创建成为了这片革命圣地在新时代的又一张名片。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贵州时指出:贵州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四在农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抓手,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2006年初,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全国上百家媒体,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篇之作和重大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7年,“四在农家”被选人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国德育试验教材。
  新疆、甘肃、辽宁、黑龙江、山西、广西、安徽、江西……发轫于贵州遵义的“四在农家”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农家 愿望 美好 “四在农家”:把农民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 把农民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 四在农家的四指什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