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扶贫开发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方面,贵州是一个山区农业省份,农业总量小,农村人口多,乡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始终突出。截止到2007年末,全省农村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还有603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量的13.1%,占全省农村人口的20%以上,后者是全国平均比重的三倍;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56元,绝对值和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由于农村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生活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交通闭塞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几年扶贫成本增加,开发难度加大,减贫速度放慢,扶贫攻坚任重道远。贵州贫困问题不仅影响着全国消除和缓解贫困的问题,更直接影响着我省的“三农”工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省委明确了“三农”工作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开发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扶贫开发不仅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我们要力争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实现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工作力度,从根本上扭转我省减贫速度明显低于全国的现状,力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有机统一。
  从去年开始,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制度上稳定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扶贫开发20多年来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的指导下,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正在进行深刻调整,扶贫开发工作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通过不懈努力,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深化扶贫开发工作,开创“大扶贫”的新局面。一是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坚持开发与救助相结合。二是充分利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投入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集中连片开发。三是在坚持三类扶贫措施(开发式、救助式、搬迁式)、解决三个基本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门路、提高素质)、突出三项重点工作(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新的扶贫模式,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发展问题。要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注意总结脱毒马铃薯推广、茶叶产业发展、中草药基地建设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等方面的经验,加大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的力度,通过“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支撑和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促进千家万户的传统经济与千变万化的现代市场对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四是贫困地区要把扶贫开发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思路,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机遇,形成一个“大扶贫”的新格局。
  农民群众是扶贫开发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激发他们的创造,保护他们的权益,着力于提高他们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工作思路上,要突出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以初步改善基础条件、总体解决温饱问题为契机,加大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乡土人才和新型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保持和增添扶贫开发的生机与活力;在项目安排上,要努力实现“国家引导、农户参与”向“农户申请、国家补助”的转变。项目实行公示制,强化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择优选项,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和工程的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有机统一。只有把政府的意图变成农户的自觉行为,由“要他干”变为“他要干”,工程艰巨、补助偏低、物价上涨、劳力短缺的矛盾才能缓解,项目资金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在省十次党代会上指出,“树立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坚持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我省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之中,融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之中”,“探索资源节约、环境美好、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子”。这为我省推进扶贫开发拓宽了视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入手,走出一条体现贵州特色的扶贫路子。
  体现贵州特色的生态扶贫,关键要从几个环节去努力。首先是创新政绩理念。要明确提出,扬长避短,保护好和打造好青山绿水也是政绩,要在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中强化这种意识;其次是总结和推广晴隆草畜产业的经验。在目前33个基地县和50个扶贫重点乡镇特色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进一步选择和扶持一批生态与增收双赢的项目,并不断做大做强,形成我省生态扶贫的规模和导向;再次是改进和创新培训形式,普及科技知识。使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有关技术和信息,努力使农业发展转入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轨道。特别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业。最后是建立生态扶贫的保障机制。
  
  扶贫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联系的范围宽,涉及的战线长,包含的内容多。要打好这场整体战役,关键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在我省“三农”工作中,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两大历史任务,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能相互作用。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扶贫开发的方向。二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贵州贫困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扶贫开发投入不足,因而扶贫开发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在工作措施和项目安排上,必须分轻重缓急量力而行,有序有效地推进。要以“整村推进”为载体,在巩固温饱的基础上,逐步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积极探索连片治理和扶贫资金滚动使用的路子,提高扶贫开发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三是开发扶贫与开放扶贫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发式扶贫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深化和推进开发式扶贫工作,就要有开放的思维和理念,使这项工作适应开放的环境,把“吸进来”和“放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在自身发展中更加融合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历史性任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终目的是消除和缓解贫困。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要求,是检验扶贫开发成效的关键。要结合扶贫开发目标管理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内涵,制定可操作的检验标准。目前主要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否瞄准贫困群体。国家已经明确了扶贫开发的目标和范围,在国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突出重点,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要在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基础上,随着低收入人口成为扶贫开发的主体,进一步摸清底数、加强监测、完善规划、强化措施,做到扶贫对象一目了然、扶贫措施切合实际、扶贫对象进出有序,逐步实现动态管理。特别要通过实施“整村推进”确保扶贫投入的覆盖面,进行分类指导,确保扶贫开发的方向。不仅让扶贫资金落在实处,而且让贫困农户直接受益。二、是否实现又好又快。贫困人口的尽快减少是检验扶贫成效的硬指标,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问题,要从速度、质量和效益上去综合分析。首先是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改善,这是检验扶贫成效的根本标准;其次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是检验扶贫成效的核心问题;再次是脱贫成果的巩固、返贫率的下降,这不仅涉及扶贫成效的稳定性,也涉及扶贫成效的持续性。要围绕农民收入增加这个核心问题,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阶段的特点出发,把握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和综合效益。三、是否实现科学管理。扶贫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管理,科学管理主要体现在规划与规范、协作与协调、有序与有效的结合上。特别是在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管上,必须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资金的安排按因素法进行,既要考虑基数,又要考虑变数,还要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的成果,完善激励机制。要搞好项目库建设,项目申报坚持择优选项,实现积极性与可行性相统一。资金运作强化专款专用,严格程序,规范手续,坚持报账管理,切实做到项目监管与实施分离。绩效考核要求真务实,注重规划的有效率、资金的到位率、项目的完成率。(作者系省农办、省扶贫办、省综开办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落实科学发展观 新阶段 扶贫开发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