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种实践探索_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不久前,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著名教授宋豫秦抵筑,为贵州党员干部作题为“建设健康文明的生态城镇体系”的讲座。授课中,宋豫秦多次阐释中国城镇目前普遍存在的“因环境污染、资源缺失而导致的‘贫困病’”和“高占用、高消耗的‘富裕病’”之间存在的矛盾。
  许多年前,“资源性缺水”、“污染性缺水”在中国听上去还像天方夜潭。那时候,资源和环境压力还没有随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而凸显,未受大气灰霾袭击的大多数城市还能望到清透的蓝天……
  当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带来的一场场灾害向人类不断敲响警钟时,自然本底良好但同样面临着生态挑战的贵州省,如何能既客观真实地认识“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又准确清晰地把握“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呢?
  
  贵阳,为中国探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的特别强调,令环保工作者欢欣鼓舞。为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为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控制”等,成为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亟待破解的问题。
  在我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关于实施“环境立省”战略的工作部署,正悄然进入全省各市、州、地班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以全国第一个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贵阳市为例。今年3月初,凝冻天气刚结束,贵阳市领导就围绕“灾后贵阳市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行了专题研讨,并邀请7位国内知名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集中授课,将凝冻灾害后的重建工作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给全市各级领导班子上了鲜活而受益匪浅的一课。
  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在研讨班总结讲话中这样说道,“去年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作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后,全市上下是普遍高度认同,如果当时有同志认为生态文明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属于标新立异的话,那么这次凝冻灾害就是老天爷给我们上的一堂活生生的生态文明课”。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部署中提出:每年节能4%,减排2%。而结果是:在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突发性环境事故,群众环境投诉增加了三成,中央领导对环境问题的批示比上一年增加了52%。
  贵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其产业结构是“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废弃物多”等特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的瓶颈也越来越突出。在外因和内因的双重压力驱动之下,2002年,贵阳市委、市政府首先提出了“环境立市”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就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最佳的投资环境和宜人的居住环境。同年,为推进“环境立市”战略的实施,市委、市政府又将寻求高效低耗发展的目光转向了世界新兴的循环经济,旨在改造和重构区域产业和消费系统,让贵阳市经济转型全面“提速”。
  
  “江口模式”,生态治理典范
  
  树幽草青,羊肥牛壮。步入梵净山下的铜仁地区江口县,山上山下一片养眼的绿色。这里不仅是全国林业绿化百佳县,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省生态旅游示范县。该县依托“生态立县”战略,从2006年起,生态畜牧业收入突破了亿元大关,是5年前的1.1倍,人均收入突破1800余元,仅生态旅游业收入就达2600多万元。
  本世纪以前,江口县域内的水银、黄柏、明镜等数百个乱石裸露的荒山还未披上绿装。从2001年开始,江口县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成为全省流沙地区造林的典范,被省委、省政府誉为贵州流沙地区造林的“江口模式”。2007年,江口县人均收入达1800多元,在五年前的基础上增长了18个百分点。为了改变过去穷困面貌,县委、县政府勾画了“十年绿化江口”的蓝图,并提出“高山远山用材林,低山近山经果林,沟谷河川防护林,村前寨后风景林”的秀美山川工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从“江口模式”中,我们读出保护生态环境为当地带来的大好发展机遇。“生态立县”战略为该县带来了经济大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石漠化治理的三个样板
  
  为实施“环境立省”战略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做出表率的,决不单只有省会贵阳。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黔西南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陈鸣明向记者表示:贵州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然而最脆弱的也是生态。陈鸣明说,黔西南自治州喀斯特岩溶地貌面积占总面积的62.65%,且大多山高坡陡,石多土少,河谷深切,自然环境敏感脆弱,占全州总面积36.27%的山地正在或已经石漠化。因此,该州正着力于大规模治理石漠化。首先,在低海拔地区种植花椒,称之为“顶坛模式”;其次,在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称之为“坪上模式”;第三,在高海拔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称之为“晴隆模式”。
  这三种治理石漠化的模式既满足了黔西南自治州的生态需求,又有效抑制了因发展经济过热而导致的牺牲环境的种种做法,最关键的是群众因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世纪初,省委就提出了“生态立省”发展战略。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把“环境立省”放在了首位,并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写入了党代会报告中。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明确指出,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
  
  生态文明道路
  贵州坚定不移
  
  不久前,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
  3月底,在贵州省委中心组学习十七大报告的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在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立足省情实际和发挥生态优势,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面构建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体系。”
  一些地区的群众在听到“生态文明”这一提法时,曾表示过质疑。有一种观点认为,“贵州的工业还欠发达,现在提‘生态文明’是不是早了”。
  在十七大中,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目标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其实已经明确回答了上述疑惑。尽管贵州的工业还欠发达,但这恰恰是比已经付出“发达代价”的城市更加占有“治理先机。”
  以贵阳市近郊为例,曾经红火的“两湖”(红枫湖、百花湖)旅游业也将要逐步淡出,从而进一步强化保护。除此之外,清镇市将重新调整其产业布局,主要是对资源型、高能耗企业进行限制,另外,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弥补清退或关闭产业的经济差。这一未雨绸缪的举措,正是力图从“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中挣脱出来,为区域旅游业另辟一条蹊径,找到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新路子。
  “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已经充分证明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产出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有识之士认为,贵州发展生态旅游是最好的生态与文化“名片”,贵州各级政府应抓住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好机遇,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吸引观光客。
  近年来,贵州省的森林覆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提高,每年平均营造林地达600万亩,目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93%,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以上的面积,已经占到全省面积的78%。但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脆弱且极易被破坏。
  贵州人民深知这青山绿水得之不易。所以,我们要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治理和保护,对保住青山绿水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 几种 文明建设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种实践探索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