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职业经理人:真命题or假命题?
发布时间:2019-08-2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因此,如果真要给一个答案,就当下而言,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假命题;而对于内里的需求,以及未来而言,它又是一个真命题。不过不管如何。谈论它,现在绝对还是一个奢侈的命题。
中国书业提出职业经理人的话题,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提起,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界定,一下子难以考证,但从见诸报端的文字看来,也至少已经有大致十年的时间了。也就是说,十年前中国出版业的许多同仁已经开始探讨这个问题。十年之后,当我们再次回顾,看看当时的那些讨论,不管是对出版职业经理人抱着乐观或者悲观的论点,再看看这十年来我们走过的路,深谙其中三味者,都会不禁哑然失笑:在中国,出版职业经理人,真是个天大的玩笑,或者保留点会说,嗯,出版职业经理人,到底会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假命题?又或者装起腔调换句诗意的话说,在中国,出版职业经理人,到底是一种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是一种根本无望的呼唤?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不是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面对整个中国出版的问题,你将感到有点无奈……
观望:中国出版有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尤其是出版,看似单纯,但因为牵涉的不只是经营的问题,面向太广,而即使就是一个概念而言,其本身的界定常常过于灵活,聪明的中国人又常会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为四地界定一个概念,比如职业经理人,就肯定会有狭义上的诸如企业CEO的定位,也肯定会有广义或者宽泛意义上的各个部门、项目的经理的界定。但不管如何,有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即职业经理人一个是受薪阶层,换句话说,他是个打工者,而不是老板;这同时也就意味着,这个企业必须是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它首先必须是个企业!
那么我们首先要问,中国出版有企业吗?以前肯定没有,尽管都号称,但“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这个提法虽然已经说了很久,但从这提法本身其实就泄露了一切:出版社首先是事业单位!那么现在转企之后呢?毕竟从称呼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但恰如多数人所看到的那样,事实往往比我们预想的要更为悲观,更大的可能是短期内我们虽可以看到许多“真正的”中国国有出版社“坚定”地“必须”地“成为”或者“被成为”企业,但大多数从业者都明白,那也仅仅只是在出版社之后加上了“公司”的亮丽的后缀而已,真正的企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所有的运营,包括上市的,大多数还不是延续着多少年不变的准官僚管理系统与生存之道?而多少年沿袭下来的事业单位机制,要想短期内改变,叉谈何容易?
当然,中国出版,不只是只有国有,民营现在的力量何其强大?!但目前而言,我们应该可以说,众多的民营出版商已然具备出版职业经理人所需要的一切,不管是智慧、统筹能力、对行业的理解、对资本的操作、对企业的经营,但很不幸,他们也不能说是职业经理人,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老板!而且他们和中国所有其他行业的经理人一样,会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执行力,但缺乏世界上其他国家经理人具有的人际沟通与管理能力,以及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他们不是职业经理人,因为他们是老板,还是家族企业,他们甚至还没变成纯粹的投资者,他们还不懂得使用职业经理人,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家的企业,是他们家的事情。当然,这话或许有些偏颇,但我们不妨就这样理解,因为这样可能更接近大部分真相与事实。
因此,和七八年前有些出版从业者就提起的那样,在当下的中国,在改制还尚未完全完成,在尚未完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中国书业,谈出版职业经理人问题,真的是一种奢侈。当然,你如果很宽泛地说,某某出版社或者某某公司设立了七总监八经理,比如编辑总监、设计总监、运营总监、销售经理,他们就都是出版职业经理人了,那可能就有些普遍了。但恰如其他行业一样,有很多的项目经理,但我们提起职业经理人,我们会问,他是吗7好像是唐骏那样的才算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吧?
因此在这当中,关键中的关键是,对照其他行业,我们需要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时候,社长、总编等一个出版社或出版公司的最高“档位”上,会出现职业经理人?而我们叉需要多长时间(五年?十年?还是更长时间呢?)可以让我们看到有职业经理人的身影闪动?而不会是现在基本委派或者任命或者轮换的“官员”与披着什么什么“总经理”外衣的“准官员”?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至少目前,没有真正的出版职业经理人,不管国有,还是民营。
渴望:到底谁在呼唤出版职业经理人?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转企的深入,“成为”或者“被成为”企业的中国出版行业,随着全部推向市场,以及后续可以看到的旧有的“事业单位”的支持逐渐萎缩,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在日益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一个能带领出版社或者出版公司按照现代企业运营方式又深谙出版行业特性的“职业经理人”实在是大家心中的渴望!这渴望当中,不仅有对进入市场“弄潮”的渴望,不仅有希望借助市场成功的渴望,也还有着非常深刻的对于传统出版争夺模式的厌恶,对于喝酒拉关系走系统所必须进行的花样翻新的“公关”的厌恶,尽管有许多的既得利益者,但不是依靠实力,而是依靠其他的手段,以获得利润,总归不是“书生”心底里最为希望的方式,除非他已然不仅不是书生,也已经不是书商,而只是一个无能但腰包鼓鼓的既得利益者。何况现在即使是利润看来相对丰厚的各个细分市场,都无不是大家争得头破血流,都在极力地“表演”着那一丁点的“东西”,以至于有太多的读者喟叹:书多了,可看的少了;精品少了,垃圾多了;送的钱多了,可预见的效果小了;喝的酒多了,健康少了。
但内心里,每个有点理想的出版从业者是多么的渴望有个完全商业化、市场化的机制,大家“真刀真枪”地干上一场,各凭能力和业绩赢得市场,赢得读者啊。而凭能力凭借业绩享高薪的打工者,这恰是职业经理人的另一种表述。同时,其实即使是现在环境并未见得那么明朗的局面下,大家对于出版职业经理人的渴求与期望值却是一路飙升的。这就是改制、明确的市场化政策指向以及民营书商的全面崛起所带来的空前的“压迫”感,以及因此导致的空前的人才竞争。尤其是高端人才竞争。
因为出版行业是文化产业,而且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这些年来,大家已经充分意识到,不是已经拥有多少产品,也不是拥有多强的品牌——因为除了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有较强的品牌外,可以说中国出版几乎没有进入的门槛!况且,图书产品每一本都是新的,每个产品因为所操作的人的不同,而可能带来迥然不同的结局,因此在日益趋向市场的今天,在中国出版改制与转型期,在整个出版的“洗牌”期,稍有头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