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之年话开局

发布时间:2019-08-2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导语: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建设迈上新征程、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站在新的开端,新材料产业在政策和规划层面有什么新的变化?在新的时期,新材料产业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各新材料细分领域将有哪些新动向、新思路?且听新材料产业各领域的业界人士如何分析。
  才让:钢铁工业“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依靠智能生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钢研”)董事长才让作为一个资深钢铁人,对于“供给侧改革”有着自己深刻理解。他指出,对于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要直面现实、理性对待。才让表示,我国的钢铁产量1996年突破1亿t,1997年钢产量突破2亿t,目前我国的钢铁产能已经达到12亿t,而我国的实际需求远没这么高,所以钢铁行业从去产能、落实“供给侧改革”是必须必要的,这就要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进行产能输出与转移,同时另一方面全面加快转调步伐,做好产业转型升级。
  才让介绍,多年来中国钢研一直都很注重结构调整,一直处于不断转型中,因此中国钢研的业务类型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例如,中国钢研有一个很大的业务板块是基于钢铁行业、服务于其他行业,这个板块以前有40%~50%的业务和冶金行业有关系,而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16%~18%,如自动化业务依托钢铁领域,也拓展到了化工等其他行业。才让表示,中国钢研在材料领域方面的状况更是如此,特钢、普钢等材料不仅面对钢铁工业,更多面对的是其他行业,如电信、船舶、轨道交通、核电以及其他的石油石化。才让不无忧虑地指出,我国在特种钢材上还有一些缺陷,应用在航空、航天、核电、海洋、海工、起重机以及大型发动机上的特钢依然需要进口,目前一年进口量约为2 000万t左右。不过,他同时表示,这说明高端产品、高端技术的应用很有市场与前景,也意味着这方面蕴含着无限的机遇,未来钢铁行业的品种结构可以向这个方向调整。
  才让认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出路必须依靠智能生产。智能生产实际上是全新的问题,与过去的自动控制、信息化不太一样,是在自动控制、信息化的基础之上的冶金物联网、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可做的事非常多。我国的钢铁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部署,如能源的消耗、转化已经做的不错了,包括环境保护、环境检测,此外信息化产品的跟踪也已经开始起
  步,但是整体来说有点分散,没有形成大的网络。“冶金工业+互联网”是必然方向,通过无线通讯、无线互联网以及GPS定位,形成一个冶金互联网,将节能、环保、提高效率、增加品种囊括其中,使得所有的东西在平台上以最优化的方式运行,生产成本势必降低。才让语重心长地说,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要想实现信息化、工业化的高度融合,达到智能制造的水平,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刊记者/孙晓霞)
  肖劲松:“十三五”将以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材料支撑保障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分析了新阶段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态势。他表示,“十三五”期间,新材料政策和规划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理念,紧紧围绕重大工程建设、民生发展、环境保护的需求,以提升材料支撑保障能力这一目标为导向,壮大新材料产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编制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并将其与高端装备制造列在一起,强调新材料的产业化应用与支撑保障;不仅提出新材料的自我保障能力,而且还提出积极推动优势材料融入全球材料供应体系;通过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新材料产业市场化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新材料产业的“十三五”规划作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将其列为首批11个规划之一,不但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而且正在编制《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组织专家紧紧围绕 《中国制造2025》 的10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国防军工、航天航空、民生和环境治理的需求,梳理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材料,提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需求牵引,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两化融合,军民结合”4大原则,加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力度,推动新材料首批次的应用示范,提高材料的自给率,提升材料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此外,该规划也前瞻性布局了新材料前沿领域的研究。
  肖劲松具体阐述说,“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将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一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3D打印、低碳技术等新技术和石墨烯、生物材料等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二是《中国制造业2025》的贯彻落实,一系列涉及大飞机、轨道交通、核电、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环境治理、民生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拓展了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此外,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也刺激了新材料的发展。但同时他也表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受技术、人才、知识产权、资金和产业基础、装备、工艺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缺乏、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制约着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肖劲松指出,材料产业与很多行业一样,也存在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产、学、研、用”脱节、供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如钢铁、水泥、玻璃、铝业等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急需进行“供给侧改革”。为此,他给出以下4点建议:一是要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严控新增产能,加强技术改造,借助“一带一路”大战略,加强优势产能的国际合作;二是要坚持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替代进口,提高新材料的自我保障能力;三是材料产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四是加强标准的制定和严格执行,提升产品的标准水平,促进材料的提档升级。(本刊记者/孙晓霞)
  周恒辉:新能源电池产业“供给侧改革”重在产业链整合

相关热词搜索:开局 之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