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分类政策和多样化发展浅探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 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期,较高的毛入学率是令人欣喜的指标,它意味着国民素质与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也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高校的定位与分类,以及多样化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分类政策,从高校的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向、资源分配方式、层次定位四个方面提供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和多样化发展的新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多样化 分类 政策
从“211”工程(1995年)、“985”工程(1999年),至2017年公布的“双一流”名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高等教育分类政策的问题也在此之列。下面在厘清我国高校发展定位中存在的误区与盲区之后,结合一流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分类政策的解析与评述,规划我国今后高等教育与各大高校发展的脉络与走向。
一、高等教育分类与多样化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何谓“高校分类”。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主任陈厚丰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分类/高校分类,指的是“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主持下,组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或专家、学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如高校的社会职能和高校的特点)将高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能级(包括类型和层次),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相对稳定性等特點”①。
任何事物进行分类的前提是提供合适的分类标准,它是分类问题的核心;分类标准的制定来自于分类目的的产生,分类目的又产自于分类主体,因而,从陈教授给出的定义中可以明确看出,首先这样的分类是具有分类主体的主观意愿的;其次,单一的分类标准的制定与出台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发展情况的需要。分类政策的出台必须具有全面性,必须考虑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解与展望,还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限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因此,制定合理的分类政策,认清定位,并开辟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具有必要性。
二、发达国家高校分类模式剖析
美国以丰富的人才梯队、尖端的技术手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我国在进行高校分类政策制定时,可以适时借鉴美国的经验。
德国与美国不同。在德国,各个院校之间的层次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德国人十分注重机械制造,且制造工序与工艺十分严谨。因此,德国的大学与高等专业学院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并不明显,高校的分类主要是大学与高等学院之间的区分,两者均可以颁发学位证书,并且含金量均高于学士学位,甚至某些专业学校的技能证明比大学证书更受社会欢迎与认可。
英国将高等院校分为这样几类:古典大学、城市大学、新大学和多科技术大学。古典大学拥有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并盘踞在金字塔的塔尖,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此为学术研究型大学。其余学校面向各行各业。
三、我国高校分类与分类管理政策制定的基本内涵
纵观以上三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高校的分类与定位政策,主要囊括出以下特点:
首先,其分类均具有多样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教师、学生等各类人士的需求;第二,不同类型学校的分工具有明显的不同,能够为社会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第三,应用型与综合性大学均应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不断创造新产品;第四,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策略上能够互为补充,避免出现断层现象;第五,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学位与学历能够获得社会认可,甚至得到企业、政府的更多青睐。
那么,在重新修订高校分类与多样化发展政策时,应主要考虑到哪些基本内涵?这里给出几点思考。
一,可以从高校的职能层面进行分类。这里给出的具体建议是,参照加州大学高校管理的方案,以研究型大学为主,综合型、技能型大学为辅,同时提高各个高等专业院校或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技术,培养出综合实力较高的人才,满足社会各个层面的不同需求。
二,可以从各个高校的办学质量层面进行分类。这里给出一种高校分类新思路。学术研究型院校应当注重理论与知识创新,外化表现是新知识的创造,这类院校培养的应该是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高级知识分子;技术应用型院校,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这类院校培养的人才的身份指向应该是律师、建筑师、药剂师、会计师、教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职业技术型院校应当注重培养的学生是服务型人才,除具有专业知识以外,更应当满足第三产业的人员需求,同时提高综合素养,其身份指向应是高级技师。在此分类模式中,将高校分为三类,即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每一类院校都各具特色,互为补充。
三,可以从高等院校的办学资源和办学制度进行分类。在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的学费呈现逆向增长的情形,但从人才质量角度来说,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应该高于低一级的学生,遵循“谁获益谁付费”的原则。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可适当向本科生与专科生方向倾斜。在管理制度上,应对学术研究型大学实行宏观调控原则,将微观调控更多用于专科生的教学与管理上。管理制度与评聘制度可借鉴发达国家教授评聘制度,评估标准多样化。
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路径分析
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大众化的阶段,精英教育被肢解,“985”、“211”大学已经很少有人提及。实际上,上述两类大学才是较有希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每所学校都在加大扩招力度,但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限,因此精英教育或学术研究型大学仍需被保留,指引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加强内涵式管理,注重高等教育的内延式发展,打造属于我国教育的品牌形象,加强创新式教育。创新式教育内容与方法从何处来?与精英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必要的招生指标、稳定的规模、自由宽松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二,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动态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主要由两批次人才组成、教学型与研究型。应当反思的是,教授评聘制度应该适当做出修改。此外,某些有才华的青年教师由于缺少资源或教学经验不足,在教授职称的评选中仍不占优势。
三,加强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在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的同时,必然会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将更多新知识放置在教学环节中,也可引发学生与教师的更多思考。科技的进步需要不断地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因而,可以将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请”来,为学生与教师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与广博的思路,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产学研并重。
四,适当拓宽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在这里,可以参考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技术的教育。国家适当给予其生存空间,加强对于此类学校的管控,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出更多具有过硬专业知识与熟练操作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同时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精准贴合社会需求,设置具有高含金量的证书与职业技能考试制度,对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仍然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各大高校的精准定位发展,在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我国的高等学校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府,成为世界各地的学子们向往的学术殿堂,原则上这一天并非永远不会到来,需要我辈不断坚守,并为之奋斗。
注释:
①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2.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2]潘懋元,王琪.从高等教育分类看我国特色型大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5).
[3]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
[4]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与指标体系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5]马陆亭.建设不一样的“大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9).
[6]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