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全球化与高等教育跨国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在国际化的浪潮下,各国为提升国家人力素质与厚植国家竞争力,开始推动以及寻求邻近国家之跨国合作,并兼采多元且创新的教育政策。随着国际化浪潮的影响,透过交通便利性以及网际网络之传递,国与国之间的藩篱不再只侷限于实质上的距离,不论文化、经济、政治抑或是教育各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全球化与高等教育跨国现状
二十世纪末,全球化带动产业升级与社会转型,各国高等教育为了培养出知识经济社会所需的大量专业人才,逐渐由精英发展为普及化型态,快速地扩增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这除了反映出全球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激烈竞争时代已来临外,也增强了课程质量与学生学习成效在大学人才培育中是不可被忽略的。联合国教育科学暨文化组织在高等教育世界论坛(UNESCO)中即提出,现今大学在面对全球化竞争中大学需克服的四个课题:一、课程发展的适切性;二、让所有有能力在高等教育就读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位;三、国际化发展;四、大学需获取多元且足够的资源。因此,对于大学如何充分运用教育资源,藉由多元学习历程,扩展国际经验,以确保学生学习成果及质量,乃成为社会大众最关注的议题之一。
迈入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全球化更加推进着大学朝国际化发展,除了人员的交流、课程的合作频繁,已成为现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全球化的国际交流,不可避免地,也带动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开始跨越国界(cross-border)发展,其中包含了学生、教师、课程、校园等不同面向,开始进行跨国合作与流动。
根据UNESCO的定义,跨国高等教育(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是指某一个国家的教育,部分或全部直接来自另一个国家。其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服务是跨国界的,学生不必到海外获取,在国内即可取得,是国际教育的一种方式。广义地说,跨国高等教育是指人员、学程、课程、教育服务提供者、学术活动、研究、服务等跨国界或区域的流动。因此,跨国高等教育的活动包含了学生至国外大学做短期进修、获取学位、实习,以及教师所进行的研究休假、研讨或其他专业的活动。一些非营利或是营利教育机构与国外共同发展双联学程、双学位、特许加盟、在线课程、设立分校、虚拟大学或并购其他大学等方式,提供学生跨国界的高等教育服务。
为了确保跨国学术活动的质量,一些评量大学国际化的工具纷纷被发展出来,并为各国政府、企业、学生及家长所运用,更强化了大学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因此,UNESCO在巴黎召开的高等教育世界研讨会,UNESCO秘书长Matsuura便在大会的致词演说《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及研究对社会改变与发展的影响》中强调国际化与质量议题的重要性,但更加入如何以国际合作及跨国教育质量保证来回应全球化的挑战,提醒各国政府在制定国际化策略时需注意高等教育永续发展的面向。
因此,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竞争的致胜关键在于创意、速度、质量及合作。另言之,其实就是全球知识与人才的竞争、流动与跨国合作。为了因应全球化的挑战与课题,高等教育机构需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公民。而营造有利于大学发展的优质环境,透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协助大学永续发展,成为增强高等教育学术活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国际化对质量保证机构的冲击与挑战
诚如Knight(2007)所言,国际化正在改变全世界的高等教育;而全球化也在改變全世界的国际化。因此,当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已进入更为实质的跨国教育合作(cross-border education)时,政府、大学与质量保证机构之间如何增进彼此对质量定义的了解,以确保大学所提供课程或相关教育活动符合彼此所认定的标准,是目前国际化带给全球高等教育最大的挑战。但这也正式宣告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时代的来临;换句话说,各国高等教育需将国际、跨文化与全球的多元面向整合至质量保证制度与过程的落实之中(Knight,2003)。因此,OECD《跨国高等教育质量准则之原则》(Guidelines for Quality Provision in Cross Border Higher Education)即对主要三个主要机构─政府、大学与评鉴机构,提醒其在跨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该担负的责任:
(一)政府扮演监督者角色,其责任为建立一完整透明的制度以有效监督跨国教育服务提供者、为教育服务提供者与教育服务获取者制定跨国高等教育质量准则、咨询与协调整合国内外评鉴机构、对跨国教育提供正确质量指标与标准、鼓励签定双边或多边的质量保证协定等。
(二)高等教育机构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即是确保其所提供国内外教育服务质量的一致,故除建立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在提供境外教育服务时,亦需了解获取教育服务国家之质量保证制度、评鉴指标准等。
(三)对质量保证机构方面有七项建议,包含:1.确保其质量保证认可模式符合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现状;2.加强与国际、区域质量网络的建立;3.建立加强提供教育服务国家与获取教育服务国家的合作管道,以及增强对不同质量保证认可制度的了解;4.加强与高等教育成员的关系;5.尝试进行国际评鉴;6.学习国际同侪评量的步骤;7.考量跨国共同评鉴等。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8 (06).
[2]张炜.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演进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8 (01).
[3]周作宇,马佳妮.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价值坐标[J].教育研究,2017 (12).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