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探析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在对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中所需理清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创新能力的理论、科技创新的价值理论、评价的方法与价值理论、协同论及系统论等,以期更科学合理地评价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方政府也寄希望于通过创新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区域高校的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区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系本省域内高校自身的办学实力,还关系到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且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
区域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又特殊的系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各高校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依赖于整个区域高校科研结构的协同优化,还在于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区域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发展。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而言,评价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实现提升的最好手段。评价具有导向、评定、激励的功能,通过一系列的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对科技创新进行量化或者非量化的复合分析研究和评估,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关于科技创新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的总体结论,可以全面地了解及分析科技创新的现状及活跃度,从而使科技创新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 创新理论
1.创新内涵
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创新个体、要素之间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交互的关系,人们开始系统综合地理解创新,也开始用系统的观念与方法深入地研究创新。
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创新概念指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狭义的创新概念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广义的创新概念指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包括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的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结点都有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的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知识、技术、制度或管理等不同的侧面。
2.创新能力理论
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素质,是具备某种才能,并能通过这些才能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一种素质,它既是一种“存量”资源又是一种“增量”资源,具有积累性和渐进性。[1]创新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并将这类新发明应用到社会生产与实践当中,并造福人类社会的能力。
创新能力按主体分,有国家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高校创新能力、区域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等,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实体是可以被测量的,当前学术界存在多个衡量创新能力的创新指标体系及创新指数。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一个组织或者自然人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即通过科研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的新理论、新产品、新想法和新思路等,并将它们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定位到高等教育角度,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能力即在高等教育中所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包括科研人员综合实力、科技经费投入产出实力、科研设备规模实力、科技创新精神等,并通过这些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及社会服务中。
3.科技创新的价值理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科學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还可以为人所掌握,而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所以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的作用,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
二、评价理论
1.评价方法理论
评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当前的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评价是通过一系列的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对某个对象进行量化或者非量化的复合分析研究和评估,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关于评价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的总体结论。由此可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一个复合分析过程,它本质上是一个判断的处理过程。从评价的概念可以看出,评价是由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结果、评价结果阅读者组成。
2.评价的价值理论
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评价是实现控制的最好手段,评价具有导向、评定、激励的功能,评价是通过一系列的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对某个对象进行量化或者非量化的复合分析研究和评估,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关于评价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的总体结论。由此可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一个复合分析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判断的处理过程。
3.协同论及系统论
协同理论强调,一个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主要是靠其组成因素或子系统之间的分工协作,若是各子系统协作的好,则系统的整体功能就好。比如在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组织、环境、人员等可以作其子系统,若这些子系统之间可以相互协调配合,就能产生协同效果。相反,若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互相离散或掣肘,那么各子系统就难以充分地发挥各自的功能,造成整个系统内耗的增加,最终导致整个系统陷入一种混乱状态。协同理论具有普适性特点,它既可以应用在无生命界,又可以应用在有生命界,从它的应用范围来看,协同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自组织现象的研究中,如物理学中的“大气湍流”。化学中的各种“化学波”的形成,经济学领域中经济的发展、繁荣及衰退等各方面的协同效应问题,社会学中社会体制及大众传媒的作用等问题,包括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建模、预测和决策等,协同理论的普适性是显而易见的。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点,是研究系统结构或规律的一种模式。
系统论的任务是“系统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2]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可以看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那么就需要研究高等教育整体系统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高等教育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域高等教育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的整合匹配及与外界相协调适应形成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状态,可以称之为高等教育界的“耗散结构”。
本文主要对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所依据的理论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理论、评价理论与方法、协同论与系统论,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设计者应该对研究对象领域的有关基础理论有一定广度和一定深度的理解,掌握该领域内各子指标体系的基本情况。此外,指标体系的设计者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知识及统计方法来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缜密性。
参考文献:
[1]鄢晓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顾新华,顾朝林,陈 岩.简述“新三论”与“老三论”的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7(2).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