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 当代现象学教育学作为教育哲学方法论,以其独特的质性研究方法成为具体教育情境研究的重要视角。在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以福建江夏学院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优化,探索与构建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的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
[关键词] 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8-0062-03
现象学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现象学教育学将现象学方法融入教育过程,并研究和思考现实的教育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实践取向。现象学教育学思潮自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中国以来,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实践的教育哲学,既丰富了当前的教育理论,也是影响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一 从理论到实践:现象学视域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教育旨趣
现象学教育学是西方对大工业化背景下教育学与教育实践日益陷入唯理性化的反思与矫正,从胡塞尔“回到实事本身”开始,这一教育理念就开始强调直面教育实践本身,认为教育活动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和源泉的不断生成和创造的过程。海德格尔认为,教育是“此在的展开”,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此在”的实践过程。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者范梅南教授认为,真正的教育学并不是存在于抽象或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而是存在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现象学教育学要求教育活动首先要面向“实事”本身,追求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初、真实和丰富的样态。在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即是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入手,对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具体“实事”进行描述分析,并深入理解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内涵、具体路径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与根本规律。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活动将科学理论内化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并外化为自身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解能力,也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引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体验+合作探究+协同育人”实践教学,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适应新时代历史形势变化,并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生成特色化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安排在两个暑期进行,即第一阶段开展体验式社会实践,第二阶段开展调研式实践。两次实践均以行政班级为单位,以五至六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自愿为原则并通过自主分工与合作开展探究与实践。指导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社会实践指导书、进行专门的实践动员,并协助拟订方案、精选方法和开展活动。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位学生撰写日记,拍摄照片,记录实践过程,最终形成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每位组员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利用录音、视频、PPT、微电影等多样的多媒体技术在班级进行交流与展示。目前这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已连续六届在本科大学生中开展,实现全年级参与的广覆盖和多专业应用。“主题体验+合作探究+协同育人”这一教学模式重在加强实践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衔接,深入贯彻全程育人的教学指导思想,以体验为基础,以内化生成为根本目的,不断深化本科学生的理论认知,在体验中理解、应用和验证理论知识,在探究中以创造和意义的生成实现视域融合,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 “体验—调查—理解”:现象学视域中的思政课实践活动的接受机制及其发展进路
现象学教育学启发教师悬置固有观点与既定看法,而将受教育者作为实践过程的主体,克服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简单灌输给受教育者的主客二分的低效的教育状态。教育学现象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通过追问认识何以可能,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现实体验作为关注的起点,重视主体间性,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现象学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内蕴“体验考察”“合作探究”以及“协同育人”多重维度,注重青年学生的个体体验、协作能力及意义建构,有助于实现实践体验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有效衔接,并通过课内外显性与隐性教育有机贯通,不断融合学生自身专业特色助力“双创”人才的培养。
(一)生活体验:通过“体验考察”实现实践体验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有效衔接
体验考察是重建理解与体验,反思与行动之间联系的重要方式。现象学教育学认为体验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认为生活体验是迈向教育实际的第一步,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教育的本质。生活世界虽然是即时体验而尚未反思的前反思性的世界,但它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洞察力,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世界打下重要的基础,为此,实践活动的体验考察阶段通过学生主体有意识的观察和经历,以积极的实际行动融入现实生活世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具体的生活世界及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仅仅有学习者的经历,还有反思、内省与生成,蕴含元认知过程的体验考察,是完善学习者认知结构、个体人格以及心理素养的重要环节。现代体验教育的重要创始人杜威提出,所有真正的教育均来自体验,由于体验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尤其是连续与互动的体验沟通了学校与社会、受教育者的身与心,做与学,从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转识成智:通过“合作探究”实现思政课课内外显性与隐性教育有机贯通
实践教学搭建了联系课程知识和现实问题的橋梁,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浅尝辄止的简单体验,而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学习,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沟通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桥梁,一方面,现实实践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抽象知识具体而切实的社会背景与真实情境,加深学生知识理解和社会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体验、沟通、交流与互动,不断深化学习、反思与成长,增进社会认知,深化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体验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境与新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与构建意义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主体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杜威认为,体验是为了激发更多的体验,从而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传统的纯理论教育由于过于抽象,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实践学习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深入调研以及实践过程中的相关反思,让课内外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贯通,促进知识、情感、能力和觉悟的深度融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深入内心、转识成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