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视角中的“官二代”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搞要]从职业教育心理学视角来看,“官二代”子承父业的现象有其内在合理性,但部分“官二代”却因依仗裙带关系实施了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而使之演变为了非合理现象;从家庭教育学角度来分析,这种非合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官二代”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部分“官二代”种种无视道德与法律的恶性行为来看,除学校教育之外,他们的家庭教育中尤其缺失公民教育的内容。
[关蕾词]官二代;家庭教育;公民教育
[中圈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一
“官二代”,是相对于“富二代”和“贫二代”的又一个网络新词,网民主要用以形容官员的后代很容易获得权力和资源的现象,同时也用以贬称那些具有种种不良行为的官员后代。
事实上,“官二代”原本只是一个中性现象,任何行业皆有二代、三代,所谓世家之谓。从职业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官二代”子承父业现象的存在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美国著名的生涯发展研究专家萨柏(Super)、金斯伯格(Ginzberg)等人一致认为,人在青少年时期就会逐渐形成自己对某种或某几种职业的兴趣偏好,这种职业倾向性的养成主要归功于其家庭成员及其从事职业的影响。也就是说,青少年对某些职业所积累的早期经验(包括兴趣、能力、价值观等自我认知以及这些职业在社会中的发展前景与趋势等社会认知)常常主要来自于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现代核心家庭中主要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并且这些早期经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人格化,对子女成年后的职业选择、转换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许多相关调查显示,成年子女往往会继续选择与父辈相同或相似的职业或行业。这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俗语背后蕴藏的道理。
然而,对于相当一部分“官二代”来说,“子承父业”的合理性因素可能被其外在的非合理性现象所掩盖了——官二代继续走上仁途之道并非真正缘于其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的显现,而是因为其与父辈的裙带关系而抢占了权贵资源,更有甚者凭借权贵的力量,公然超越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危害到了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由此来看,“官二代”群体难免会遭致全民一片骂声不断。
二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官二代”群体中频繁发生恶性事件,与其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密切相关。在家庭教育学中,一般将家庭分为三类:富贵家庭、平常家庭和贫困家庭。
富贵家庭具有较为富裕的物质条件、较好的社会地位、较多的人际关系,可以给子女一个很好的起点,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也可以在子女的发展中不时地助上一臂之力,给子女做人、做事的自信和底气,让他们能够树立更大的理想抱负。通常这样的家庭能够培养出了不起的大人物,他们不仅功勋卓著,且身心和谐,多有回馈感恩之心,像美国总统小布什、菲律宾女总统阿罗约、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典型,当然,这样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面临“温柔富贵乡、花柳繁华地”,没有生存的压力,不知求生的艰难,想要的东西太容易得到,身边的人都仰望他们的家世,从而很容易让他们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没有奋斗的动力,做事不踏实,做人不谦恭,高不成,低不就,形成纨绔子弟作风。
平常家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家境不足以让孩子寄生,不足以让孩子脱离自我奋斗,又为孩子的生活和发展可以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样可以让他们有恰当的自尊心、自我意识以及积极的人生规划。但也容易让孩子“小成即安”,平庸度日。也正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环境,让他们产生“差不多就行了”、“不比别人差就行了”的潜意识,这类家庭走出的人才虽然较多,但是高级人才却非常少。
贫困家庭的子女一出生就面临着压力和缺失,不仅是物质的匮乏,还有社会的尊重。 “体面、风光,像一个人物一样活着”是这类孩子的终身愿望。超越贫困、告别窘境是他们奋斗的动力。人进取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生物性动机”,另一种是“缺失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后者可以产生巨大的张力,促使人在困难、挑战和机遇面前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因此,贫寒子女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更刻苦、更努力,更愿意付出、更富有弹性,从而经常创造奇迹。然而。贫寒子弟中真正能“从奴隶到将军”的仍是少数,更多的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他们在社会的底层,缺乏尊重和关注的机会、没有足够的教育条件,观念得不到启蒙;他们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卑卑怯怯;他们缺乏发展的机会,疲于奔命,高危劳作。微薄收入……父辈没有发展机会,也不能给孩子创造发展机会,从而形成了恶劣的代际循环。
毋庸置疑,“官二代”的出身应归为上述三类家庭的第一种富贵家庭,甚至比富贵家庭还多了一项权力资源,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他们在拥有这样良好教育资源的家庭成长,理应比在另两类家庭成长的青少年更容易成大器,然而,倘若他们没有成才甚至还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首先要质疑的是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缺失。这是因为,家庭是人一生社会化最有影响力的塑造者和调节者,无论何种家庭,它都帮助个体形成对他人反应的基本模式,这些模式反过来变成个体一生与他人交流的基础。而“官二代”李启铭那句“我爸是李刚”就暗含着他从小在家庭中形成的对他人和社会反应的基本模式: “我有我爸(权力)撑腰,就算我杀了人、犯了法。谁能奈我何?”
可见,从此类恶性事件来看,部分“官二代”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在这类存在教育缺失的官员家庭里,家长们往往没有很好地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或者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存在缺陷;因而导致子女要么形成好吃懒做、不求上进的“寄生人格”,要么养成贪图享受、飞扬跋扈的“纨绔子弟”作风,
三
河北“官二代”李启铭叫嚣“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南开“官二代”发“暴力帖”扬言“要卸他人腿”,河南固县“官二代”扎堆做官,云南孟连县副县长之女、初三女生小思率7名同学暴打另一女初中生……诸多无视道德与法律的恶性行为表明,部分“官二代”身上已失去了作为一名合格国家公民的基本素质。
公民教育的倡导者、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Kerschensteiner)认为,理想的国家公民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都必须工作。一个人只知享受而不工作,不仅不是有用的公民,而且是不道德的。第二,一个人应该将所任的职务看作“郑重的公事”,看作是对于社会团体应尽的义务,不只是专为个人的生活,专为个人的道德主张去做,第三,一个人在职务完成以外,还要借着工作去完成他的特殊人格的价值,以协助他所属的国家达到伦理化的理想方向。然而,我们却有部分“官二代”完全背离了这三个条件。他们的一贯作风是凭借权力谋取私利或不劳而获,更有甚者还发展到危害他人人身安全、抢占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安全和秩序的地步,显然,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接班人的人生轨道。可见,无论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这些“官二代”身上缺少的是如何做一个合格国家公民的教育。尤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