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论指导下的教学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如今,很多老师已经认可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的观点,然而,教材内容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等特质使得教学内容的研制困难重重,“语文学科始终未能开发出知识点具体、逻辑关系明晰的教学内容序列”依然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学效率低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两次定位
第一次定位即确认选文的类型。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王荣生教授试图根据选文的不同性质将其分为“定篇”“例文”“样本”以及“用件”四种类型,并规范了不同类型的选文在教学中的功能。所以,在研制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先将选文进行类别的归属,如此一来,方可确立教学范畴,制定目标体系,把握教学的方向。
第二次定位即开发选文的核心价值。任何一篇选文的教学价值必定是多元的,多则泛,则无效。所以要学会从多种教学价值中找到核心的价值,这种核心价值必定是典型的,有统领性的,又能凸显语文特点的。如此一来,方可保障教学内容的集中与深入,内化与迁移,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面面俱到,还“定篇”之本来面目
冯骥才《珍珠鸟》一课堪称“经典”。为此,笔者将其“教学内容”定位为“以片段之景进入,品析语言的活泼,进而感知“我”对小珍珠鸟的喜爱,及由此升华的关于“信赖”的情感。具体做法包括:其一,站在思辨的角度领略其语言魅力。教学片断如下:
生:我从“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读出了小珍珠鸟是在试探冯爷爷会不会伤害它,看出它还是有点怕冯爷爷。
师:能把句子中的“偏过脸”这一细节去掉吗?
生:我觉得不好,“偏过脸”写出了小珍珠鸟调皮而可爱的样子,而下面又写道“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感觉就像是小鸟儿看着冯爷爷,冯爷爷也在看着它,很有趣,很温暖。
师:看来这就是大作家的文笔,字字传神、传情!
【思考】文学大家在词语的选用上是十分用心的,古人把它叫做“炼字”。因此,领略语言魅力也是“经典”篇目的重点教学内容。那如何才能真正领略呢?思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如本环节中关于要不要删除“偏过脸”这一动作的辨析,既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走向语言内核,又能让他们逐渐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成为主动的阅读者。
其二,站在共情的角度体悟其情感魅力。教学片断如下:
师:读着读着,你觉得这还是一只鸟吗?
生:这不像是一只鸟,而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儿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呀?
生:你看它在“嗒嗒地”啄“我”的笔尖呢!
师:如果你是珍珠鸟,你敢啄主人的笔尖吗?
生:可能不敢。
师:为什么?
生:因为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它只有在比较信赖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万一主人对我不友好,一把把我抓住呢!(笑)
师:嗯,也有这可能呢。可是文中的珍珠鸟……
生:却在那大胆地伸出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师:可见,这不再是一只怕人的小鸟儿,它就是作者的朋友了。
【思考】“经典”之所以动人,通常是因为它所蕴含的真挚的情感,或是美好的价值观;而人之所以爱读“经典”,则是因为通过阅读,可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引起自己内心的共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如何让学生站在多个角度去体悟文本的情感魅力,也是教学“经典”的要义所在。本环节中,教师试图让学生从读者转化成故事的主角,从而真切地感受其情感变化,也自然升腾起喜爱小鸟儿的情感。
以点带面,循“例文”之源头活水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课文主要是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材更多是“例文”,是为学生语文能力与课程素养的发展提供“源头活水”的。那么,怎么让水“活”起来?“活水”怎么引过来?都值得探究。笔者认为,聚焦一点纵向教、围绕一点横向教不失为良好的途径。以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的片断为例。①理清脉络:找到描写哥伦布面对怪病降临反映内心变化的词语。交流,板书:十分沉重——噙泪点头——越发沉重——又惊又喜。②深入想象:挑选任意一个点,来试着说出哥伦布当时心里的话。比如,望着茫茫的海水,哥伦布心情十分沉重,他想……③小结延伸:课文中原本只用四个词语写出了人物的心情,可是,在我们的合理补充里,他的内心想法变得更加具体,人物的品质也随之愈加凸显。
【思考】心理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就像是“另外的世界”藏在每个人的心里。让学生学会有意识地体察内心活跃的语言也是一种语文的能力。这节课上,笔者和学生始终围绕“心情”这条主线,从梳理发现到设身想象,再到延伸创作,目标集中、连续、富有弹性,这与西方目标学家安德森提出的“合适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当然,目标集中并非绝对仅局限于某一个“点”,只是以此为例,以便举一反三罢了。
让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学期的实践,班内学生学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语文素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学习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活动,因此,这场“教学有效性”探索之路还很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