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科学专业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本文从管理科学专业特点出发,结合管理科学专业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课时紧张、先修知识薄弱、考核方式单一等现实问题,提出合理布局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模块化、案例式教学以及完善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等教学建议。这不仅体现了计量经济学“经济政策实验室”的功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078-03
一、引言
管理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能解决管理决策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相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系统工程思想和数量化分析的方法论,并以计算机辅助系统为手段。学生毕业后,主要运用合理的数量化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结构,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从事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及非营利组织的数理分析和宏观决策工作。因此,以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计量建模分析与技术类课程,不仅是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的管理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显然,就教学来说,管理科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不容忽视。
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和教学,受到国内众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邱东等(2007)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缺乏课程实践、缺乏案例教学和忽视个性培养等问题[1]。徐盈之(2009)也指出,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应当注重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三者的相互配合[2]。王少平和司书耀(2012)指出了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并进一步提出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3]。楼永(2015)提出,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尽管已有大量学者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但多是基于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分析,少有针对其他学科背景进行的教学研究[4]。仅有陶黎娟(2014)以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为例,指出管理学类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学时紧张、先修知识薄弱等问题,并提出强化应用导向式教学的建议[5]。饶兰兰(2016)针对应用数学与统计学专业特点,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6]。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其他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调研,发现管理科学专业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学科理论基础弱,学科性质模糊,学生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先修知识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根据3年管理科学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经验,剖析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改进对策。
二、管理科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紧张,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系于2014年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该门课程为专业基础必修课,被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平均每周3学时,共54学时,其中包括42学时的理论课、12学时的实验课,去掉假期、校运动会及实践周等4—8学时,总可用学时为48学时左右。由于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根据培养方案,学生已经修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尚未学习的管理统计学则安排与计量经济学在同一学期修读。这就使得该课程的安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时紧张。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内容,通过课程开设,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计量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的方法,并能够对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模型识别及参数估计与检验。在实践技能方面,根据实际经济问题设定理论计量经济模型,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预处理。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际问题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及检验,并利用确定的模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相对这些课程内容体系来说,目前这个课时量并不充足。二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这源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的复杂性。计量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交叉学科,它对高校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先修课程中所学的基础内容,才能够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学习得更加扎实。从课程内容体系上说,先修课程不仅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及经济理论知识,还涉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邱东等(2007)指出,没有较好的统计学基础,学好计量经济学是不可能的。现在,计量经济学与管理统计学在同一学期开课,由于先修知识不足,学生很难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由于缺乏相应的先修课程,在计量经济学课堂上,需要补充必要的统计学知识,也限制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展形式。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和管理统计学是对同一专业学生在同一学期开设的两门不同课程,经过笔者的授课发现,期中教学检查时,普遍有学生提出两门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两门课程的内容体系在一元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的估计与假设检验内容上存在交叉。
2.教材、案例的安排及构成。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思想已相对完善,以研究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为主的教材在内容和结构安排上通常相差无几。为了将计量经济学原理阐释清楚,教材通常会含有大量的数理推导和模型运算,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认为计量经济学晦涩难懂,实用性不大。经过3年的本科教学,笔者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违背经典假设的模型(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异方差)难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丰富和更新相关案例。
在课程学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学过程既要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透彻,又要将计量软件实验操作的要领传授给学生。如果想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上述教学任务,课堂通常采用讲授法为主,辅以必要的软件操作进行演示,并在课后留下一定数量的作业,让学生自行练习。实验课上,学生所进行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类实验的特点是操作方法已知,实验內容和结论预先确定。此时,学生在实验课上更多的是被动重复教材上的案例,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这类验证性实验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发现真正使用计量软件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由于上机实验课时较少,学生掌握内容不多,课下练习也缺乏动力,难以独立完成实验项目。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