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教育改革与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五)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规划发展蓝图: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浮躁
  纪河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与实施,网络教育即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现代远程教育如何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自身优势?这需要远程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十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认真规划,未雨绸缪。当前可能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网络教育的规模发展与教学组织的模式创新。试点十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68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目的在于总结基于计算机网络条件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目前,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量从当初不足百万发展到如今超过六百万人。网络教育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重要举措和手段。
  然而,办学规模不断扩展的同时,网络教育在内涵建设上,尤其是人才培养规格、学习评估、教学管理等方面成果不多。大多数高校网院都依托中央电大的系统平台(例如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为40多所重点高等院校的网络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开展教学与辅导工作。除了课程资源的差异,在教学组织上与中央电大为代表的单一模式远程教学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对网络教育发展的巨大影响。当前,认真总结试点十年以来的经验,明确质量标准、梳理管理规程,将为远程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网络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与运行机制的实践创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也是衡量网络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固然有助于解决部分技术问题,但影响网络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却是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据报道,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将逐步把2000余门免费课程放在互联网上共享,截至2010年9月,麻省理工的开放课程已经有多种语言版本和多种镜像。但有心人做出统计,51%的访问者只看了一页,29%的访问者看到了5页以上,只有6%的访问者浏览内容超过25页。而且开放课程资源的访问者主要是教师,而非自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第15任校长查尔斯·维斯特认为,把2000门课程提供上网,让世界上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任意使用,这将促进知识的构思、成形和组织过程。对于网络课程对教学的影响,维斯特则强调,开放课程的资源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是一种学术发表方式。
  显然,简单地将网络教学理解为是网络资源与学习者互动的过程,或者是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的网络延伸的想法,只能是技术派学者的一厢情愿。强调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强调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原因在于远程教育在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已经滞后于教育实践。我们必须在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等核心问题上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构建完整的远程开放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而指导未来网络教育的顺利发展。
  三是网络平台社会服务功能的泛化与远程教育的发展定位。《纲要》对网络平台的建设非常关注,明确提出要“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等等,网络平台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得益于网络教育的先行,我们远程教育的网络平台以及办学系统不仅承担中央电大的课程教学,还有多所普通高校网络学院教学管理,此外还涉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网络师资培训、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等多项服务功能。如何更好地协调网络平台与办学实体之间的关系,是规划远程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类似的问题还包括远程教育怎样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怎样在学术标准与成人学习之间确定质量规格,等等。
  “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高等教育服务”是远程教育工作者的理想,然而面对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职责泛化的结果只会造成教育服务质量的下降。英国开放大学始创阶段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方向。借助于前期开放教育试点的经验,当我们规划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蓝图时,一定要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浮躁,脚踏实地、科学发展,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变革的新要求。
  
  知识管理视角的远程教育发展
  王广新
  
  最近读到一篇有关中国城市化的文献,文章认为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变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变的基础载体,但同时认为过去三十年的中国城市化历程是一个缺乏有目的的规划引导的发展过程,正经历着一个被动的粗放式城镇化道路。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在城镇的扩张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化过程中,人们重视的是物质资源的配置,明显忽视机构、组织和知识的分配,出现了诸如人们脱离土地后没有依靠城市就业和生存的路子,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导致其区位优势降低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的城市化之路未能实现城乡结构的根本转变,因此,中国城市化之路由被动走向主动要依靠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这需要在广大城镇地区集聚丰富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养育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满足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人才需要、推动城市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大量青年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后留在大中城市,加剧了优秀人才从城镇和农村抽离的速度和数量,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智力资源的鸿沟,形成了新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态势。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看,目前高等教育组织和机构普遍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智力资源配置模式,导致了城乡之间知识分配的断层,出现了智力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因此,有理由怀疑高等教育组织和机构采用的知识分配路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是缺乏效益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数量已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值,它基本满足了大中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组织要思考如何实现知识分配从被动配置转向主动化配置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教育在全社会中知识分配的水平与质量,实现城乡间智力资源的均衡分配,这需要重建知识分配的体制、机制和路径。在高等教育组织和机构中,高等院校是结构性很强的组织机构,它很难发展出与城镇直接联接的知识传递路径,而远程教育组织和机构则有着灵活的知识分配机制,能够快速实现知识分配路径的转变,因此,远程教育组织和机构不能追随高等院校来维护或加剧知识分配的不平等,而是要利用远程教育在知识分配路径上的灵活性,担负起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的责任。远程教育的质量不仅要从微观的教学活动上来建构,也要从知识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上来发展,看它能否满足城乡人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对知识的需求,这是判断远程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远程教育要满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就要实现知识分配对象的下移,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其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合适的知识提供给最合适的人以创造价值,这既能减少高等教育资源重复性建设带来的成本与风险,也能实现在全社会把知识创造与知识接受、使用衔接起来的目的,有效促进知识社会循环的衔接任务。远程教育面向学习群体的下移必然带来知识分配链的延长,那么,远程教育组织和机构就要加速和促进知识分配结构的变革,减少中间的管理环节,缩短知识分配链的长度,提高知识的使用与取得速度。已有远程教育机构做出了有效的探索,如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在2010年推出的重点建设县级电大和教学点的项目,有望形成自下而上的知识需求的坚实推力,促进远程教育由原来的“社会中的教育”一环转变为服务于社会的教育,实现知识分配的社会化。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改革 新一轮 开放 发展 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