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体系实施中大学生学习需求与规律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jzl/wjzl201610/wjzl2016106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jzl/wjzl201610/wjzl20161063-2-l.jpg
  摘 要: 201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启用新版教材,由此出现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围绕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创新与改革的新问题。通过新版教材实施以来南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课程论文、实践方案、在线交流、慕课平台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挖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的需求与规律,可以不断提高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数据分析 学习需求与规律 教学改革
  从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颁布至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教材总共经历了7个版本,6次调整。最新的2015年8月修订版在章节体系上突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中国精神的传承和价值、中国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宪法的地位与作用及法律权利行使和法律义务履行等相关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基础”课应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学习革命,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论文、实践方案、在线交流、慕课平台等相关数据的分析,以图表方式直观呈现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价值导向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等信息,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导向性、实证性支撑。
  一、“基础”课新教材体系实施以来的教学困境
  在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依据教学要素的变化调整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常谈常新的实践性课题。然而,伴随教学体系的调整、授课对象的变化、教学理念的创新,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断面临许多困境。
  从教学体系上看,“基础”课是2006年全国高校普遍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时,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而成。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是贯穿于课程体系的主线,但是在教学内容体系庞杂、标准课时又十分有限的境遇下,许多理论知识在实际课堂讲授中只能点到为止,无法展开讲解。此外,“05方案”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后,教学内容被拆分为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等专题,由于其属于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逻辑建构特点,导致多数授课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出现缺漏,个别章节内容难以讲深、讲透,甚至在课堂上只讲授自己熟悉的专题,对不熟悉的避而不谈。
  从教学对象上看,新版教材使用后的大学生多为97后,在新旧世纪交替环境中成长,从小接受市场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及多元价值的影响,思想活跃,特立独行。如果还是依照传统的方式照本宣科,则很容易在教育上流于形式,实现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在实际授课学期中,“基础”课作为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师资数量与授课对象的比例不均,导致课堂教学班级规模过大,不易就理论难点或现实热点问题展开惠及全体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深度参与、深入思考。
  从教学理念上看,2013年被称为中国大数据元年,大数据所具有的爆炸性、广泛性、即时性的特点在改变传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的同时,挑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纸媒为知识基本载体、以教育者传授讲解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模式。以社会意识现象之一的大众文化为例,依靠互联网、电视等传媒和市场机制,其短时间内就能将自身制造的各种观念、影像等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数字化、信息化传播模式迅速提升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效率和方式,在平等搜索信息的过程中甚至会产生受教育者比教育者获取更多资源的情况,抢占传统的阵地资源。又如慕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其所带来的教学革命使大学与大学、大学与社会的边界变得模糊。与互联网的大众传媒相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育范围和影响效果上相形见绌。
  鉴于在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些困境,本文以南华大学“基础”课教学为例,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找出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价值导向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等信息,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规律
  (一)调查实施过程
  调查对象。本文以南华大学2015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涵盖医学、数理、建筑、法学、外语、中文等6大专业教学班级。专业比例如图:
  数据采集。以调查对象在2015/2016学年度“基础”课程学习中的考核论文选题类型、师生在线交流中学生入校以来最大的困扰,平时所关注的热点事件、互动化教学网络平台登录频率、社会实践调研方式五个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表1 课程论文的选题类型
  表2 入校以来最大的困扰
  表3 平时关注的热点事件
  表4 网络平台的登陆比例
  表5 社会实践的调研类型
  (二)学习需求与规律
  对课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就学生对教材内容体系的倾向性、思想动态、网络平台登录情况及社会实践类型的偏好作出以下判断。
  1.教学体系分布。
  表1数据比例显示,除了文科类中的法学和中文,其他专业对于世界观与人生观部分进行选题论述的人数都超过50%。除去专业偏好的影响,这首先与课程体系的编排有一定联系,“基础”课程教材2015年8月修订版9个章节中,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内容有4章,道德观2章,法治观3章。其次,由于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内容占比较大,顺序靠前,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详细理论阐释与完整实践指导。再次,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理论内容满足了大学生角色转型中关于人生规划、人际交往、价值引导等现实需求。
  2.困扰与热点。
  表2调查说明,正是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特有的学习方式,导致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调整也呈现出不同特点。理工科学生普遍反映与高中相比,课堂学习强度和跨度明显提高,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用于预复习;人文类学生则反馈学习节奏变化不大,但对于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明显更严。此外,大部分学生都表达了由于规划目标的缺失导致从高度紧张的高中生活过渡到自主自觉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及在新环境下对于气候、饮食、生活习性等方面不习惯。表3数据说明,相较于政治时事,高校大学生明显表现出对身边社会新闻更高的关注度,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热情普遍不高,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主体自由个性的价值取向有关,又说明“基础”课在通过具体事件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的国际地位,激扬出大学生爱国情怀方面还有待强化。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理论 中大 新教材 规律 探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