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05方案”的实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相对于当前实践教学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的整理相对较少,将从五个方面对实践教学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以后的研究、实施和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58-04
一、引言
虽然实践教学具有不容置疑的理论渊源,并在理工类学科和职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广泛的使用,但直到2005年,“实践教学”这一概念才正式出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方案中。此后,学界便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内容涉及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目的和原则、地位与现状、实施与保障,掀起了实践教学发展研究的一个高潮。
可以这样说, “05方案”的实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以“05方案”为界,笔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探索时期,后一阶段为发展时期。后一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较,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从“社会实践”到“实践教学”的范畴转化。以前,“社会实践”一直是实践教学的代名词,“05方案”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二是实现了由方法论到课程论的教学转化。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常常作为教学方法、环节而存在的,它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法[2],而“05方案”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它的课程化意义:“实践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3];三是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认识转化,以前我们谈“社会实践”主要是基于教学经验,而现在我们则尝试着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模式构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第一,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分野。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研究视角,有两种观点:一是教学论上的界定,认为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环节、路径、方式和模式。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4];有人认为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活动[5]。
第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还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这一问题,学界也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6],二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7]。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的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8],对此,我们认为,课堂理论教学也是理论教学,它们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没有本质的不同。
第三,狭义的实践教学和广义的实践教学。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目前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狭义的实践教学,是利用社会实践这一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采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现场参与等形式;二是广义的实践教学,指的是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活动方式,它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课堂讨论等,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如研讨专题报告等。
狭义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作为对传统范畴的延续,这是符合“05方案”本意的。然而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学界大部分倾向于把实践教学作广义的理解,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广义的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包容性和操作性更强,而且在理论上也没有障碍,特别是能够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如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实践教学的参与问题等,如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在目前的情况下,依据现有的条件是力不从心的,广义的实践教学则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外延
相对于实践教学内涵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关于实践教学外延的理解,总的来说比较一致。
有人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现的目的上来划分,实践教学可分为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以服务社会为主的实践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时空来划分,可分为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和课后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9]。
有人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行为过程划分,可分为体验型实践教学、践履型实践教学、研究型实践教学。有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内容的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单项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有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划分,分为显性的实践教学和潜性的实践教学。当然还有诸如根据实践的方式不同划分的自我实践和社会实践及根据实践的环境而划分的现实实践和虚拟实践等。
三、实践教学的地位、目标、原则和理论支撑
关于实践教学的地位,目前学界大致也有三个观点:一是补充论;二是辅助论;三是互补论。“补充论”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的,如有人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辅助论则是从教学环节上来理解,如有人认为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互补论则突破了主从论的观点,认为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是有机的结合体,双方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0]。前两种观点虽然也强调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重理论和课堂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认识,总的论调还是主从论,现在学界一般是倾向第三种观点。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原则,学界的研究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基于一定的视角,略有不同。从目标上讲,总的来说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和成才目标[11]。关于实践教学的原则,也是大同小异,主要有两种:一是四原则论,有人把实践教学的原则概括为,选择方式的针对性,教学目标上的实效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资源整合上的立体性[12]。也有人认为是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组织的可行性,实施的有效性[13];一是三原则论,即实践求发展原则,制度化和规划化原则,主体性原则[14]。
热点文章阅读